孟令貴
(濟陽區垛石街道辦事處,山東 濟南 251405)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與農業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不僅是相輔相成,更是相得益彰。首先,要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必須優先發展農業農村,鄉村振興是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可為農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創立新機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可改進、優化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和現代化水平,還可優化農業種植結構,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的產出率,從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水平,促進農業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其次,農業經濟是廣大農村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保障,其快速發展可大力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從根本上緩解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充分發揮農業的生態功能,最終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
新型農業主體主要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其特點是善于經營管理、規模較大、物質裝備條件相對較好,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強,收入水平和集約化程度較高,是新時期實現農業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主力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雖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趨勢向好,但仍然面臨著總量偏少、類型不均衡、運營不規范、效益波動大等問題。受傳統小農思維的束縛,廣大農民群眾對土地流轉帶有抵觸情緒,加之現存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已不能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需求,極大地制約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和現代化發展。
農業技術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決定農業經濟發展的核心因素之一。農業技術推廣是讓廣大農業生產者通過學習、實踐將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科學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全過程的實踐活動,其最終目標是實現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促進農業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目前農業技術推廣成效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農業生產者的文化素養普遍偏低,傳統的小農思想根深蒂固,不能正確認識高新農業技術的優勢及增產增收潛力,缺乏學習農業技術的積極性,同時由于文化基礎薄弱,對高新農業技術的接納能力有限。二是資金投入不足,導致農業技術推廣所需基礎設施設備欠缺、相關試驗示范項目的開展難度大,制約了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三是現行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推廣制度與農民的技術需求不匹配,使得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不科學、不規范,不能滿足廣大農民對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訴求,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步伐和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的提升。
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是服務于鄉村振興和農業經濟發展的公共服務設施,也是農業農村發展的物質基礎,如農田水利設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設施、農村清潔能源設施、道路及電力等基礎設施,教育及衛生文化基礎設施等。近年來,為了縮短城鄉差距,使廣大農村居民逐步享有高質量的社會公共服務,國家不斷加大政策和資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但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仍然相對薄弱,不能滿足當前農業經濟的發展需求。如缺乏農業生產及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設備,在大量浪費農業生產資源的同時,還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不僅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還破壞了當地的生態平衡。
為提高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質量,需加快農業的轉型升級步伐,逐步實現農業的現代化與市場化。相較于傳統農業發展理念,農業現代化更加的立體,涉及更多的領域,要求協同推進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諸多環節,對平鋪式發展思路進行革新,逐步將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等完善構建起來,更加高效地利用農業資源,促使農業生產經營的競爭力得到提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基礎得到夯實。在具體實踐中,首先要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將農業產業化導向作用發揮出來,融合農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與鏈條,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其次,要推進現代化生產體系的構建,在農業生產全過程中深入應用現代科學技術、農機設備等,發揮農業科技的支撐、促進作用。相關部門要結合地區農業生產情況,大力推廣農業技術,改造、升級農機設備,促使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得到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得到增強。如昭平縣的茶園面積較大,為提高茶葉品質和種茶效益,積極引入茶園松土機、茶葉修邊機等機械設備,取得了顯著成效。最后,要推進現代化經營體系的構建,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職業農民等大力培育,提升農業經營的規模化水平。通過銜接、融合這三大體系,能夠為地區農業轉型升級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進而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
近些年來,在政策扶持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但部分地區的農業基礎不夠穩固,只有單一的農業結構,不具備較高的綜合競爭力。同時,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關系更加嚴峻,自然資源、生態資源短缺等問題限制到農業的高質量發展。針對這種情況,要對農業結構深入調整,融合發展一二三產業。首先,要對地區農產品結構、布局結構等進行系統梳理和調整,深度融合農產品的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拓展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深度,促使農產品附加值得到提高,農業生產鏈條得到優化。其次,要轉變農業生態理念,貫徹綠色發展原則。進入新時期后,人們對農產品的綠色性、健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主要關注數量,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如廣西昭平縣茶,產品多、亂,規模小,加工不夠精細,沒有自己的標準,產品附加值偏低。因此,要同等重視農產品的數量與質量,嚴格監管農業生產全過程,統一制定農業生產標準,塑造良好的農產品品牌,促使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工作得到逐步深化。最后,要高效利用有限生產資源,轉變農業生產模式,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服務業等,將旅游農業、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打造起來,這樣既可以拓展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深度,又能夠提高農村農業經濟的發展質量。
為促使農業生產力得到發展,需對農業生產關系進行全面調整。通過創新與改革體制機制,能夠加快農業經營方式的升級步伐。在具體實踐中,首先要深入改革農村土地制度,三權分置農村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與經營權,對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進行完善。其次,要深入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統籌配置與高效利用集體資源,促使集體經濟得到壯大發展。本人先后在兩個村駐村兩年多進行扶貧開展,東坪村,采取租賃的方式進行土地流轉,村民合作社入股與縣龍頭企業合作開發種植紅心獼猴桃產業,企業出管理出技術,合作社通過合作獲取管理經驗和經濟效益,明年獲益5萬多元;走馬村,合作社流轉土地與企業合作經驗木器加工產業,企業出資金、技術與銷路,合作社抗風險能力得到較大提供,每年分紅超6萬元。最后,要完善政策扶持體系,綜合利用財政補貼、金融保險、生產補償等一系列形式,降低農業生產風險。要對不同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業經營主體大量培育出來,通過土地入股、流轉等各類經營手段的運用,促使地區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得到提高,改善農民群眾的經濟效益。
通過城鄉融合工作的深入推進,可更加高效地配置城鄉生產資源,進而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促進作用。近些年來,城鎮化建設工作顯著改善了農村生產方式與生活面貌,但城鄉之間依然存在著較大的發展差距,面臨著突出的矛盾問題,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造成了不利影響。因此,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需同步發展城鄉經濟,縮短城鄉間的差距。首先,要對投入保障制度進行完善,對投融資機制進行創新,在依靠財政投入的基礎上,將社會資金等引入進來,通過多元投入格局的構建,促使農村建設、發展水平得到提高。其次,落實城鄉一體、以城帶鄉等發展理念,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解決公共服務、就業社保等方面的城鄉矛盾關系。最后,要對農村生產方式等進行變革,通過農村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促使城鄉對立矛盾得到根本性消除。
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需充分重視對農民素質能力的培養工作,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出來,以便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要求所適應。首先,拓展增收渠道。要對農民中高等收入群體進行擴大,以便提高農民群體的整體收入水平。近些年來,通過加強城鄉一體化建設工作,深刻影響到農民的生產生活,新生代農民不具備較強的農業生產能力,亟需開展培訓教育工作,促使農民的素質能力得到提高。在發展過程中,要結合地區實際情況,綜合運用促進就業、鼓勵創業等方式,促進農民的增收致富。要深入融合農業產業與其他產業,為農民提供充足的就業空間。其次,加強教育培訓。目前,農業生產模式發生了較大變化,一系列先進技術、機械設備等得到了廣泛應用,對農民群眾的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相關部門需構建長效培訓機制,經常性培訓當地的農民群眾,培訓內容全面覆蓋養殖、種植、機械、管理等各個方面,促使農民的生產技能、運營管理能力等得到提高。特別是網絡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深度應用,推動了農業產業的轉型發展。因此,需大力培養農民群眾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能力,以便順利開展網絡營銷、直播帶貨等電子商務活動,拓展農產品的銷售空間。最后,引進專業人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對高素質、專業化人才的需求顯著擴大。相關部門需設立針對性的人才激勵政策,將休閑旅游、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專業化人才吸引過來,從人才角度服務于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戰略指導著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也為農業農村經濟的轉型升級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因此,相關部門需全面總結地區資源特色、發展優勢,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創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思路,轉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切實提高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