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雙泉
(濱州市濱城區社會保險事業中心,山東 濱州 256600)
實行養老金社會化發放,要有足夠的養老保險金儲備是關鍵。在早實行養老保險待遇撥付差額結算,雖然存在弊端,但是社保機構責任較小。養老金實行社會化發放以來,社保經辦機構不管基金是否充足都要按時足額撥付退休費,這對社保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責任和要求。解決好基金的供求矛盾問題應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實行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為企業減輕了負擔,企業差額撥付存在的壓力減輕。企業從繁瑣的社會性事務中解脫出來,削弱了繳納社保費的積極性。個別單位負責人自身利益過重,短視行為凸顯,社會保險費能少繳就少繳,能拖則拖,認為養老金社會化發放以后,發生拖欠也不要緊;個別企業找理由、借口,產生依賴思想,認為政府會想辦法解決;還有的企業忽視了為企業職工繳納養老保險的義務,甚至逃避繳費,曲解有關的政策規定原意,斷章取義;對社保相關政策不學習、滲透、掌握,誤導職工。對社會保險政策缺乏足夠認識,在社會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淡薄繳納社會保險費現象行為仍然存在,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的條件是以養老保險費按時、足額征繳為前提。自實行養老金社會化發放以來,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前養老保險金差額補付辦法。進一步推進了社保基金“收支兩條線”管理,社會效益更加顯現。養老保險費按時、足額征繳到位是社會保險工作的重中之重,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領取養老金更是社會保險工作的重中之重;應保盡保、應繳盡繳,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是社會穩定的必然要求。
社會保險基金是社會保障的基礎,社會保險工作的基礎之一就是征繳還需擴面征繳。近幾年來社會保險征繳成為廣大關注的焦點,目標是努力實現社會保險基金全國統籌。社會保險基金統籌即社會保險征繳制度是社會保險的核心之一,目前,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籌集方式是征繳社會保險費。
社會保險征繳工作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既要注意操作規程又要注意基礎工作的扎實性。突出規范操作,強化征繳是關鍵。社會保險征繳工作,涉及廣大職工的利益,關系到企業的穩定發展。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是企業和個人應盡的義務。
(一)社會保險征繳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社會保險欠費比較突出。伴隨著社會保險費征繳擴面工作的不斷擴大,征繳壓力日益顯現。目前,社會保險欠費是比較突出的。
2.稅務部門承擔社保費征繳以來,加大了征繳力度,為企業個人繳納社會保險費提供了方便。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內外經濟環境的改變,稅務部門征收社會保險過程中也遇到了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僅影響了社會穩定也給稅務部門帶來了巨大壓力,要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并積極探討解決。
3.法律制度亟待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頒布和《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實施后,在實際工作操作中具體執行起來也會遇到一些具體問題,有些具體問題仍需明確解決。
4.社會保險費征繳機制亟待遇建立。如果企業因經營地址變更,稅務管轄權會隨企業變更遷往地稅務機關,但由于各地差異,社會保險費征繳會仍有原稅務機關負責,這就給社會保險費征繳帶來一定的不便。沒有稅務征收管轄權會使的社會保險費的征繳力度變弱,再加上一些私營企業對社會保險工作重視程度不夠,出于各種原因不情愿拿出一筆社保費,致使社會保險費征繳變得十分困難。
5.社會保險費征繳的信息共享有待于完善。社會保險費征繳涉及面廣,數量大,數據內部層次關聯多,只有依靠信息化手段,才能適應當前社會保險費征管工作的需要。雖然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和征繳機構在社會保險費征繳的信息化建設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目前仍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保險征收的需要。
(二)做好社會保險費征繳應著重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在法律規章中,制定統一法律文書。進一步更加明確社會保險費的征繳主體,更加明確加收滯納金、凍結銀行賬戶、銀行扣款、查封企業資產,實施訴前保全,拍賣企業資產清償欠費等強制措施的執法主體、具體流程。保證社會保險費征繳工作中有章可循,規范操作。
2.加快實現社會保險費征繳信息共享,盡快完善社保信息平臺傳遞,統一社保征繳系統實現社保征繳信息與稅務征管系統完全對接,優化社保費征繳方式。不斷提高經辦機構和征收機構的數據質量的傳遞水平。突出信息管理,推行數據征繳,以信息網絡為依托加大信息化投入,建立協作化的社會保險征繳體系,建立更加便捷的多元化繳費方式,進一步提高征繳效率。
3.加大宣傳力度、增強繳費意識。
4.強化基礎管理,規范繳費機制,全面夯實社保費征繳基礎工作,加強征前征后全過程的管理,確保各個環節暢通運行。強化社保登記,強化數據管理,強化重點監管。
5.強化部門協作,提高征繳合力,有效借助外力,建立社會保險費征繳聯席會議工作機制。由社會保險部門做好新增擴面征繳工作,確保社會保險費征繳入庫。
社會保險關系到社會方方面面,關系到社會穩定大局,充分提高的認識。企業、職工必須擺正權利、義務的關系。參加社會保險是我們的權利,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是我們的義務。
我們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相關部門應加大社會保險費征繳和清欠力度,加大社會保險監督檢查力度,嚴厲查處個別企業、個人違法違規行為,保證社保費按時足額征繳到位,進一步推動養老金社會化正常發放。
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是社保基金儲備的重要途徑。社會保險種類愈廣泛、社保覆蓋面越大,資金籌集就越多,社會保障水平就會越高。依據國家相關政策,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關鍵是要尋求擴大覆蓋面的措施和手段。一是建立企業社會保險年檢制度是可行的有效措施之一,在企業每年工商執照年檢時必須持有社會保險部門為其辦理社會保險年檢合格證,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方可為其核發辦理營業執照年檢手續,未取得社會保險年檢合格證的或年檢不合格的企業,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限定其參加社會保險,尋求征繳社保費的相關政策,加大社保費征收力度。二是稅務征繳社會保險費,從企業運營環節上加以督促。提高企業、個人參保意識,維護參保單位和個人的合法權益,調動他們依法繳納社保費的積極性。
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是社會保險工作的重點,也是社會保險基金儲備的重要途徑,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
(一)依法做好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工作
勞動法第七十二條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但從目前情況來看,仍然存在用人單位不參保、用工不招工逃避參保的現象,特別是那私營企業,他們頭腦中沒有用人單位必須參保的法制觀念,致使相當部分勞動者沒有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因此我們在加強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宣傳的同時,還要加大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的力度。
(二)實現目標責任制落實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工作
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工作不只是籌集社保基金資的問題,關系到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大事,為此,要做好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還應有各級政府建立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工作目標責任制,建立目標考評機制,形成一個上下各級齊抓共管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的局面。
(三)配合企業改制,鞏固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工作
1.要堅持企業改制后原有企業所承擔的保險費責任不變。無論企業所有制形式、企業法人身份以及經營方式如何改革,改制后企業必須依法承擔社會保險義務,繼續參加養老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從而確保參加社會保險單位不減少。
2.做好企業改制中分流人員的續保水平。隨著改制的深入,企業減員增效的實施,大量富余人員轉崗、下崗,不僅會導致參保人數下降,而且還會導致社會不穩定,為此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分流人員續保,這也是鞏固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工作之一,同時也是發揮社會保險為企業改制服務的重要舉措。對于勞動關系仍在企業但不在企業工作的各類人員應由企業繼續負責為其辦理養老保險手續,統一向社會保險機構繳納養老保險費。
(四)加強管理做好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工作
1.建立適應多種所有制企業和城鎮個體勞動者參保的繳費系統。對所有制企業的全部職工實行全部參保,并允許個體勞動者直接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參保、續保、繳費手續。
2.規范參保行為,確實掌握每期已參保單位、人數。通過建立個人賬戶,填寫基本養老保險登記表,掌握參保人員的增減變動情況及時做好續保工作。
3.建立實施廣覆蓋轉移制度。在認真做好個人賬戶儲存記錄的基礎上,按照個人賬戶轉移的規定做好轉移工作,盡快建立起適應個體勞動者全方位流動的轉移制度。
4.成立專門機構,配備專門人員抓擴大社會養老保險覆蓋面工作。由政府牽頭組織有關部門成立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工作領導小組。在做好應參保單位、人數摸底工作的基礎上,制定下達參保覆蓋計劃,并及時協調解決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保證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工作順利進行。
隱性債務是國家的一種對內債務。償還方式有征稅、發行國債和出售國有資產。此外,還有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提高繳費率,降低替代率,延遲退休年齡等措施。
化解養老保險隱性債務,建立養老保險補助制度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養老保險支出
通過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逐步適當增加養老保險補助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可以減少養老保險的隱性債務。提高養老保險補助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調整支出結構,這是市場經濟國家的通行做法。
(二)開征社會保障稅,建立解決養老保險隱性債務的制度基礎,社會保障稅可以解決隱性債務的制度基礎。
(三)變現部分國有資產補充社保基金不足
可以將部分國有資產劃分,可以結合對國有企業的公司化和股份制改造,將國有企業的部分股權劃歸專門的社會保險機構用股權收益支付隱性負債,也可將部分國有企業劃歸社會保險機構進行經營,以其經營收入償債。
(四)適當推遲法定的退休年齡,推行彈性退休制度。
(五)加強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和監管,保證社保基金的最佳升息增值
目前,我國社保基金的投資運營包括:銀行存款、國庫券及其他債券、股票和投資基金、抵押存款和不動產投資。
因此,我們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不斷采取有力措施,保障社保基金健康平穩運行,不斷促進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滿足廣大退休人員養老保障需求。進一步推進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的開展,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社會化發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