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雪梅
(新疆煤炭技師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27)
從當前中等職業院校的教學活動來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新越來越受到重視,工匠精神的融合也不斷深化。對于中等職業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更長遠的發展眼光作為教學的總體規劃,要通過中等職業院校的教學活動,真正影響學生的思想建設,工匠精神的整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必然路徑,對學生自身能力的提升起到積極的作用,更好地體現自身的價值。
第一,是中國實現戰略轉型性發展的文化前提。工匠精神對于中國制造領域產生了非常深入的影響,我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并不長,這主要與我國制造業發展的不足有非常大的關系,其中產品質量不足,檔次低以及發展規模和態勢不足等,都影響了企業自主創新性的提升。當前我國正處于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關鍵階段,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職業人才,是現代企業發展的需要也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要求。第二,與學生的學習與就業需求相吻合。經濟發展的轉型時期,對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中職學生畢業與就業的階段,即將步入社會,走向職場,成為工匠精神的傳承者和接班人,所以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是非常關鍵的。因此,在中職德育教育中滲透工匠精神,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就業競爭力,對于學生未來的就業是非常有利的。
傳統的中職思政課程對培養學生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非常重視。隨著全球的經濟一體化,尤其是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行業、企業對人才素質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但中職院校對工匠精神在改革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主要表現在沒有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融入學校教育中,缺乏提倡與宣傳,導致中職學生對工匠精神知之甚少。
有些學校對工匠精神培養和思政教育工作也在認真地抓,但效果不好。究其原因,是將二者割裂開來,未能進行有機融合,未形成教育合力。作為承擔向社會輸送大量應用型人才任務的中職學校,通過將工匠精神培養融入學科教學,將工匠精神傳播到每位學生身上,可以讓其發揚光大。而思政教育不但可以在思政課中實施,也應該落實在各學科教學之中,還可以融入到平時開展的各項活動之中。因此,以學科教學為紐帶,工匠精神培養與思政教育可以很好地融合,達到提升中職學校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雖然中職思政教師對工匠精神都有所了解和研究,但是對于工匠精神的內涵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認知。教師在思政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對工匠精神的理解也有所偏差,影響了工匠精神在中職思政課程改革中的融合和滲透。
中職教育當中思想政治課程主要是以引導學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服務社會當中自身所應該具備的思想、品質、素質、精神,能夠幫助學生實現學習、工作態度、思想的正確理解和正確建立,讓學生有效解決學習、工作中的問題,并從思想、情感、態度與行為等方面來關注學生。總體來講,中職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目的在于:在教育教學中實現學生對職業、生活、社會的情感、態度與認知培養,讓學生能夠提高對待職業的專注度,通過思政教學從理論上讓學生能夠提升對未來職業的認知和所應該具備的素質、道德品質以及價值觀、道德觀的認識,并加深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深刻感悟“工匠精神”對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意義,從而自發地將“工匠精神”作為其自身所應具備的素質去學習和理解,不斷提升其學習和工作的高度和標準,如此才能夠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對現代社會有用的優秀人才。
長期以來,中職學校的培養模式主要以就業為主,兼顧對口單招,過分強調專業知識傳授與技能水平的提高,對學生素養的培養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職業素養的缺失,無論是工匠精神的培養,還是思政教育工作均是薄弱環節。因此,中職學校必須盡快轉變教育理念,將工匠精神的培養和思政教育工作融入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要打破社會和家庭傳統的“重學歷、輕能力”的理念,大力宣傳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類型教育的理念,只有將思政教育、知識傳授、技能培養、工匠精神培養等諸多方面融為一體,才能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時代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應用到教育教學領域中,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也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對提升專業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等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中職德育教育中,也應該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利用新媒體開展教學活動,組織宣傳活動,提升學習的趣味性,使德育教育與時代接軌更有活力。
在當前的現代教學工作中,還應積極創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具體功能,以達到更好的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在實現二者融合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發展和教學的實際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初級階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工匠精神,鼓勵學生積極追隨工匠精神。其次,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工匠精神與實際問題的關系有機結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用更加多樣化的案例,從學生自身發展的實際出發,要促使他們發揮更加積極的職業能力,以“生命價值與勞動奉獻”為例,工匠精神本身就是一種強調奉獻的精神,學生需要具備工作能力,進入工作崗位后要有奉獻精神,不要太在意利益得失,而是要努力工作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這樣,在認真工作的過程中,自己的專業能力會得到提高,人生價值會得到更好的實現。
企業是培育踐行工匠精神的沃土,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學校工匠精神的培養更離不開企業的參與和支持。過去我們大多考慮學生技能與企業需要是否符合,卻往往忽視職業態度、職業精神等企業更重視的職業素養的培養。因此要充分發揮企業在培育工匠精神中的作用,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一二年級在校期間,定期地組織學生進行企業參觀與學習,學習了解企業文化,企業規章制度,企業對從業者的素質要求,與深度合作企業開展進行為期一個月的企業認知的跟崗實踐學習。三年級頂崗實習中,學生以員工的身份和角色進入企業,遵守各項制度,熟悉工作流程,掌握操作規范,明確考核標準,在實踐中培養愛崗敬業、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踐行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職業精神。讓學生在社會中歷練自己,讓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有實踐的地方,鍛煉與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實踐中培育實現德育目標與工匠精神養成教育的有效融合。此外,培育具有工匠意識學生需要具備“匠心”的教師,職校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培養“雙師型”教師,聘請企業的技術骨干擔任學校兼職教師等亦是不可缺少的。
教師利用典型案例展開教學,是一種以榜樣和模范代表所產生的影響力進行教育的形式,具有較強且較持久的影響力,能夠對學生的內心深處產生觸動,從而達到一種主動教育的效果。借助優秀畢業生為例,
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更加親切,或許他們認識,或者聽說過其故事,會產生真實的效果,能促進學生的信任度,從而使他們認識到工匠精神的價值與意義;另一方面,畢業生都來自于本學校,所呈現出的成就和發展雖然能夠讓當前學生羨慕,但這種目標并不是難以觸摸的,這就為學生們提供了努力追求的動力與希望,進而推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觀念。以本校某學生為例,其在學習期間就表現出工匠精神的內核,不僅教學成績與實踐水準超一流,創新意識和認真態度也絕無僅有,參加國家技能大賽,新疆地方賽區選拔的時候為了備賽,每天不停地訓練,在電的項目上,然后除了睡覺吃飯把所有的時間都利用上了一站就站18 個小時,完成一些電子方面的操作。就是這樣一個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然后讓他從一個學機械的學生,去參加電子比賽,跨行了,通過自己的鉆研和獨具匠心的這種一次一次的嘗試失敗,然后功夫不負有心人獲得國賽二等獎。在該案例的影響下,眾多學生開始反思,對待職業的態度與價值觀念逐漸發生了變化,這就是工匠精神案例所產生的影響。
綜上所述,將中職學校學生思政教育與工匠精神有效融合是社會重點關注的事情,我們對中職學校學生進行教育時要不斷探索如何將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有效融合。中職學校在教育方面上必須及時進行改革創新,在培養專業技術的同時,還要注重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將思政教育與工匠精神有效融合,培養出符合國家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