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斌
(甘肅省隴西縣南安中學,甘肅 定西 748100)
有一句哲言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明了朗讀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為了加強語文的教學效果以及豐富校園的文化,提高初中生的朗讀能力是必要條件。從朗讀中,可以培養出學生的多種能力,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的發音可以得到訓練,從而培養起規范的語音能力以及良好的發聲習慣。常見的現象是,一些學生語文成績很好,但是普通話說得很差,這就影響到學生正常的交流。不僅如此,高效的朗讀教學還可以調動起觀眾的思想感情,增強朗讀者的渲染力,同時也提高了初中生的表達技巧。因此朗讀教學應以輔助語文教學為基本出發點,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以理解作品內容為基礎,在自然的狀態下追求藝術的升華。
(一)含義以及重要性。朗讀不僅僅是一種學習的方法,也是一種記憶的方法,我們在背誦課文的時候,通常都會通過朗讀的方法進行背誦,朗讀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將所學的知識輸入到長時記憶中去。不僅如此,從古至今,“讀”一字都受到了巨大的重視,“朗朗讀書聲”更是具有象征意義,因此,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獨具魅力的一面,具有特殊作用。
加強初中生的朗讀訓練,學生在朗讀美文的過程中,審美能力得到了提高。語文教學不僅承擔著語言文字的學習和語文素養的提升,更是進行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徑,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朗讀訓練的增加,學生的朗讀技巧也得以提升,這就為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創造了可能。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想象力也被激發起來了,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想法豐富,而朗讀可以實現他們的奇思妙想,促進其創造力以及想象力的提高。初中的語文教材中所編寫的文章都是進過層層把關,千里挑一的美文,也都出自名家之手,文章蘊藏著語言美、形式美、思想境界美等屬于美學范疇的因素,通過初中學生的朗讀訓練,讓學生體驗、感悟文章所蘊含的美,與作者的思想境界產生共鳴,并把自己體驗的美分享給大家,在今后的習作中,模仿課文的形式美、滲透學生自己的情感美和語言美。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能力仍然是學習學習語文的基礎,是教學改革的依托,而閱讀教育中離不開朗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朗讀水平,因材施教、分層教學,通過集體朗讀、小組朗讀、個人朗讀、接力朗讀等多種形式開展語文閱讀教學,充分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二)目前現狀,被忽視的朗讀教學。盡管近幾年以來,應試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約,也開始有更多的老師和家長降低了對成績的重視程度,開始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但這僅僅只是一小部分人,大部分家長和老師依然秉持著“成績至上”的理念。而具體的表現為,課堂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會用于教授新知識,僅有少部分時間是用于朗讀教學的,一些老師的課堂上甚至沒有朗讀教學。僅僅只有課文講解、分析、討論的語文課堂,不是現代化的語文課堂,朗讀被扼殺在搖籃中,受到了嚴重的忽視,這樣教出來的學生普通話不標準,與人交流感到困難,也就我們所說的啞巴語言,學生在考試中能寫在試卷上,書面語言可以過關,但口頭語言遠遠達不到教學目標。
現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特別是農村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很少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很少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主人翁的地位也沒有凸顯出來,還是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主要是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很少發言,更不用說朗讀訓練了,就是個別學生的朗讀也是“唱腔”,教師用的是“地方普通話”,也不能很好的引導學生進行標準朗讀。課后學生死記硬背,考試照搬在試卷上,久而久之,形成了標準的“啞巴語文”。
(三)不科學的朗讀方式。除了朗讀時間過少的問題之外,還存在朗讀不夠高效的問題。也就是說課堂中即使存在朗讀時間,但其朗讀方式依然是單一的,索然無味的、沒有感情和共鳴的朗讀,試問,這樣的朗讀怎么能調動起學生的情緒呢?更為嚴重的是,如果只是這樣的朗讀,學生就會認為朗讀本身就是一件十分無聊的事,課堂中不是齊聲朗讀就是單獨朗讀,朗讀的質量降低,效果也大打折扣,這必然就會引起學生的厭學心理,因此,不科學的朗讀方式,使得學生的興趣降低。
(一)打好基礎,加強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根據朗讀的重要性我們可以看出,學生掌握好基本的朗讀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加強學生的基礎練習,也就是加強學生普通話以及朗讀技巧的練習。普通話目前已經成為中國最經常使用的語言之一,從建國以來,普通話規范字是國家為了統一文化規制而創造的一種有效的手段之一,尤其是在一些方言口音比較重的地方,語文教師更應當用最字正腔圓的語調進行朗讀,從而給學生最為正確的示范。比如古詩詞的朗誦就是初中生必備的技能之一,古詩詞不僅是學生朗讀訓練的重要教材,而且還能激發出學生的文化歸屬感,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教師在進行學生的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放映這首歌的央視朗讀版,結合古箏合奏的背景音樂,可以將學生們帶到那個時代的故事中去,帶到詩人的故事中去,學生們可以在這樣的音樂中靜下心來,用心感受到詞中的凄涼以及愿景。然后,教師再用標準的普通話以及抑揚頓挫的節奏進行朗誦,因此,學生就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學會語調以及節奏的掌握。最后,再留出一定的練習時間給學生,讓學生大量的模仿練習。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快速的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又如,在課外組織學生欣賞明代詩人楊慎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睍r,將楊洪基老師的原版歌曲視頻或音頻通過互聯網放給學生欣賞,從而讓學生更準確地體驗詩人的內心感受,產生思想共鳴,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和語文素養。
(二)提高對朗讀教學的重視程度,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學校方面可以加強對朗讀教學方面的教育、宣傳管理,使學生和教師都能夠認識到朗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教師自行調整教學方案,設計出適合學生們的朗讀方式,并在課堂中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朗讀,同時進行朗讀指導;學生也應漸漸養成自主朗讀的好習慣,以便于能更好地理解課文,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時,對于文字來說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為此,在教師教學時,為了促使學生閱讀工作穩步進行,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至關重要。比如說,在學習《欽差大臣》課程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制造課件,為學生營造課程內容的畫面,然后引導學生去扮演教材中的人物并朗讀文章,學生在邊演邊學中,不僅能夠理順文章的脈絡,而且還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朗誦活動。要讓學生喜歡上語文這門學科,喜歡上朗誦這門藝術,就要從小開始培養,在語文課堂內外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朗誦活動。對于一個班級來說,應該成立語文誦讀興趣組,每周定期開展誦讀活動,評選“誦讀之星”。對于學校來說,每周應該舉行課外誦讀比賽,讓學生自己組織、自己參與、自己評價,提升朗讀興趣。比如,學校定期開展唐詩宋詞朗誦比賽,開展《老子》《大學》《中庸》《孟子》《論語》等經典朗誦比賽,低年級《三字經》《弟子規》等經典誦讀比賽。在比賽中讓學生體驗古人先賢的思想美和語言文字的韻律美。另外,學校用該通過校園媒體進行“小喇叭朗誦會”,讓學生主持,或朗誦名家名作或朗誦學生自己的散文、詩歌等,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朗誦水平。還有,學校可以通過朗讀比賽選拔出優秀的選手參加全縣、全省、全國的朗誦比賽,激發學生的朗誦興趣,打造學校的品牌。
(四)借助高考指揮棒,加大初中學生對語文的朗誦力度?,F在的高考中,語文國學知識占的比例越來越大,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也是樹立國人文化自信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大對中華經典文化的誦讀教學,國學經典的學習不能光靠高中階段的突擊,而要靠中小學各個階段的共同努力,逐漸積累,這樣的“慢工”才能出“細活”,才能把文化自信從小樹立,并深深地根植在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中,然后開花結果,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五)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F代信息技術手段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同樣極大地方便了各科教學,變成教育媒體。教育技術的信息化,為高質量的語文教學提供可能,特別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教學,教師在語文朗讀教學中,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的語文教學,可以利用網絡媒體,將標準的課文朗誦范讀給學生聽,信息技術具有不受時空和次數的限制,需要的時候,反復地讓學生聽,這樣避免了農村教師發音不準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提升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另外,學生還可以把自己的朗誦錄音、視頻等發布到互聯網上,和同班同學交流,也可與同校的同學、外校的學生進行對比與交流,達到不斷提升朗讀水平的目的。
在新課程的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中,初中語文的教學方式也實現了進一步的轉變,尤其是在初中語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出現了新的教學媒體,更應該顛覆傳統的教學模式,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媒體,采用新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手段來進行教學。而朗讀教學對初中閱讀教學的質量以及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教育者,應當不斷的探索,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需要,不斷創造出更多的朗讀教學方法,改革語文教學,突出國學知識的傳承,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