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丁鑫
(武漢工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廣州市從化區灣區設計協同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000)
1.“新媒體”的背景
“新媒體”是一個存在于傳播媒介領域的專有術語,最早是由一名美國人P.戈爾德馬克提出。
新媒體被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基于新的技術的誕生所帶來的媒體形態的變革,尤其是在無線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出現后基于這些技術所誕生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電視、IPTV(交互式網絡電視)、手機終端等;第二類則是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產生轉變,以前就已經存在,和人們生活習慣一起發生變化的媒體形態。通常被使用在信息的傳播載體上,例如:車載電視、城市電視等。通常人們對新媒體的理解僅指第一類,基于技術進步同時產生的媒體形態。
2.新媒體技術的優勢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主要區別在于對信息的傳播速度上,速度的快慢能讓傳統媒體相信見拙。好比書籍報刊,從排版到打印,所消耗的時間就可能讓新聞失去價值。同時電視和廣播之間互相溝通相當困難更別說相互融合。新媒體的出現不止消除了這些阻礙,同時還打破了國與國之間的信息屏障。同時還具有一定程度的跨時空性,從事件發生到信息進入到新媒體工作者手中,再到用戶手中,在最短的時間完成了信息的整合分配,然后形成更加全面的信息進行更新一步的發布。新媒體不只是在傳播手段上出現了變化,更是在根本上發生了變化,把聲音和文字通過網絡信號、數字信號來進行傳播。
1.新媒體對日常生活產生的影響
新媒體的發展改變了我國過去固有的傳播理念與傳播方式,科技的進步也讓新媒體的功能更加全面和完善。目前我國的新媒體已經大范圍的應用在社會的各個層面,成為了現代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部分。新媒體地位逐漸穩固和明確,所適用的范圍也在進一步擴大,從新媒體誕生之初的新聞和資料的查閱到現在的直播帶貨,新媒體的發展逐漸超越了傳統媒體,并且進一步優化傳統媒體存在的一部分問題,比如說:曾經大火的電視購物已經開始慢慢退出歷史的舞臺,電視節目錯過了也可以通過互聯網查看。新媒體從誕生到現在已經徹底改變了人們舊的固有的生活方式,也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2.新媒體的發展現狀
企業開始認同新媒體所帶來的營銷作用并且開始對其逐漸重視,并且在新媒體的運營過程中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資金。對自己所構建的新媒體平臺做到完善。許多大型的知名企業在對產品進行宣傳的過程中更多的會選擇以新媒體作為主要的宣傳手段。在傳統媒體上,比如說電視廣告,視頻的交互性被限制住,無法實現實時交互,而新媒體的出現解決了這一問題。通過互聯網就可以更好地了解這一產品的各方面的性能,同時也能從其他的用戶那了解到用戶體驗,企業也能更加全面的展現產品的優勢也能在第一時間了解到客戶的需求和反饋。
新的傳播媒介實時更新,探究并尋找傳統文化的新的傳播方式是重點,完成不同新媒介信息的整合和收集,在新媒體的作用下傳統文化在民間的傳播力度逐漸上升,這是當代傳承傳統文化行之有效的方法,將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新興的新媒體想融合產生出新的傳播手段和技術,提升文化傳播的便捷性,讓更多人能夠通過移動端和電腦端更加便捷地了解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還可以將傳統文化以更多的方法和手段呈現出來比如:聲音、圖像、視頻等一系列方式,并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將其放置于互聯網平臺,這不止能加快傳統文化的傳播,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滿足大眾對傳統文化、歷史知識的精神需求,同時這也是順應時代的潮流的方式。在黨的十九大會議結束后,就對我國發展提出了要求,為了構建民主富強的國家,還需要關注民眾精神方面的需求,數字化技術運用新媒體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播具備綜合性、高速性等特征。比如說互聯網加故宮,通過“數字化+云化+AI 化”,在文物數字化采集與文化研究等領域深度助力“數字故宮”的開發和建設。讓更多的人能夠在網絡上就能一窺擁有六百多年歷史的紫禁城中的瑰寶。以新媒介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使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能夠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互聯網技術不斷創新,傳統文化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優勢恰好能夠滿足這一需求。
年輕人缺乏對傳統文化更廣泛的興趣大多只對著名的歷史感興趣,只對著名的傳統文化感興趣,傳承傳統文化的土壤有了卻缺乏讓這片土壤壯大的方法,自從《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后,大家都知道故宮過年要掛燈籠,卻不知道為什么自家門前要插艾草。現在人想了解的都是出名的、有意思的,卻對自己家鄉的習俗敬而遠之。
現在也有一些專門去做傳統文化的網站或者軟件,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沒能走進大眾的視野。比如說《論語網》里面包含了所有論語相關的知識,做到了精確定位,但是在各個搜索引擎上搜索論語,第一個出現的卻是其他的網站。
對于在手機交互方面的設計著重需要考慮的是用戶的功能體驗,不能靠滿屏的傳統文化元素來吸引用戶,這樣只會適得其反把用戶勸退造成不佳的體驗。所以要將傳統文化元素添加到交互設計中需要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這個圖標被加入傳統文化元素后還能不能被準確地識別出來,二是存在的交互性。在將傳統文化元素與交互設計相融合的同時還需要進行思考,并非多就是好,將素材一股腦地塞進去可能會適得其反。界面的設計精美如果用戶不知道如何使用不知道進入按鈕在哪,這個產品只會給人帶來困擾,并不能起到宣傳作用。
1.現有的傳統文化App
App 中的信息設計包含了對信息架構的構建與操作流程的設計,它主要的關注對象是用戶對App 功能、使用流程的組織和安排。因此,想要宣傳傳統文化App 可以將傳統文化的信息結合在旅游App 里,讓用戶在旅游的同時能夠不經意間知道關于當地特色文化的信息。理解用戶要了解傳統文化的原因是什么。以每日故宮為例,“每日故宮”App 曾榮獲中國2015年度十大優秀App,其目標用戶是渴望了解故宮博物院藏品,但閱讀時間零散、生活節奏快的年輕人。每天推薦一樣故宮的展品,同時又在日期顯示的數字上加上當天推薦展品的獨有紋路或者標志。用戶一進入App 直觀且迅速地了解到當日推薦的信息。用戶除了欣賞、閱讀藏品的信息之外還能生成藏品的圖片,可以保存到本地或者分享到其他的社交媒體上,還可以通過這種方法來提升故宮的知名度,以前人們只知道故宮有很多好東西,卻不知道究竟有什么,這款App 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的同時也對公眾科普了更多國家的寶藏。
2.改進方法
可以通過和其他知名旅游App 將“每日故宮”中的一些特點融入現有App 的一些圖標和界面中,當游客進入到目的地之后旅游軟件自動風格化,把符合當地特色的元素加入到App 中,可以通過兩個方式來進行宣傳:第一種通過用戶主動的操作來了解這些傳統文化,在界面中通過設計元素讓用戶對這些傳統文化產生興趣,再通過滑動手勢來進入詳情界面,或者在界面中添加懸浮窗口來引起用戶注意;第二種在進入界面和跳轉畫面加入當地文化特色的一句話小知識,在界面加載的幾秒鐘內讓用戶不經意間知道一些傳統文化信息,同樣的,在網絡斷開的界面中可以加上一些當地的小故事也可以在不同的各個圖標上添加地方特色的花紋圖案,讓用戶在旅游的途中能收獲到一點意外的小驚喜。甚至可以結合AR技術復原曾經存在過的歷史古建筑,或者老街風景。
文化自信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強國建設的基礎,是一個民族最穩定的精神DNA,有了它,中華民族便可知道“我是誰”“我來自那”“我去過哪”,可以讓中華人民更好的立足于世界的舞臺。如何將這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甚至是發揚光大就是我們現代年輕人所需要考慮的問題。在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創新中傳統文化類App 是重要的途徑之一。但是單純的傳統文化類App 受眾面太過局限,比如說“每日故宮”設計的極其精美操作簡單,但是卻少有人知道。以現有的旅游類App 為跳板,借助已經存在的用戶人數來宣傳當地特色文化,提升群眾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