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澳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我國書法文化博大精深,在各時代發展中均具備不同的特色,構成了差異化的審美特色。書法發展至宋朝,出現了宋四家,即黃庭堅與米芾,蘇軾與蔡襄,這些人對書法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而黃庭堅作為具有代表性的書法藝術家,其書法造詣和有關理論對我國書法帶來了深刻影響,其書法美學觀獨具一格,追求個性,反惡俗,重韻味,自成一家,其書法作品更是多不勝數,并且對后人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要知道,任何領域的藝術家均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藝術風格,該風格的構成并非毫無根源的,而黃庭堅書法美學觀的形成同樣如此,他的書法美學觀形成是源于各種因素所導致的。根據歷史角度而言,北宋王朝積極爭取變革;根據哲學方面看來,理學分宗立派;根據文學角度而言,唐詩不再是主流,宋詞取代了其變成了主流;根據美學角度而言,文人畫越來越成熟了;根據書法角度而言,大多數書法家積極追求變革與創新,打破傳統書法的桎梏,改變了書法面貌,促使其變得煥然一新。程朱理學的誕生讓文人藝術家關注到了作品內涵,把文藝當成“理”的載體。而黃庭堅思想受蜀學所影響較大,在蜀學思想之中,最高范疇為道,所有藝術形式的第一要務就是寓道的意,要實現該目標,藝術家自己應當為道人,倘若不是,那么就沒有道可言。蜀學精神對黃庭堅絕俗思想影響很大,如此可以發現,庸俗之輩是萬不能期望黃庭堅以書本承載與傳承真理道德的。
黃庭堅的一生并非是萬事順遂的,反之是充滿坎坷的,其與北宋的政治變革緊密相連,他的命運與王安石變法后的新舊黨爭聯系在一起。他經歷了多次被貶,長時間處在惡劣的環境下,顛沛流離,窮困潦倒,但是這樣也不曾削弱他的意志與性格,反而幫助其構成了堅忍不拔的性格。在現實中,黃庭堅無法作為,所以,他通過論述自己的理論與創作,充分貫徹絕俗與反俗精神。
黃庭堅書法美學思想廣博高深,研究論述了書法美學理論,且數量之多。他的書法美學注重超脫俗世的氣質,厭惡俗氣。而那時書法多沿用了晉唐風格,所有人均以臨摹古人法帖為榮,抱殘守缺,因循守舊。唐書已然把書法嚴謹法度 達到了極致,而要想創新繼續學習唐書法帖是很難有所發展的。因此,黃庭堅書法始終堅持惡俗,如此方能得到一片新天地。
事實上,藝術旨在表現藝術家的自我與某種程度的創新,最終自成一家。黃庭堅在很多作品里面均講到了自成一家的思想。根據背景知識而言,唐朝和宋朝自成一家的書風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所有書法藝術家均需要具備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書法風格。而黃庭堅自身十分喜愛蘇軾的風格,突出抒情寫意之風,同時他認為蘇軾的書法有著超越凡塵、灑脫自由之氣,所以他的書法擺脫束縛,無論其他人怎么評價都不在乎,只在乎自己書寫時是否心情愉悅。黃庭堅倡導自成一家,實際上和中唐禪風息息相關,該思想對其帶來了極大的影響。禪風從本質上而言實則是對儒家思想的一大沖擊,為文學藝術創新帶來了新的活力,促進了書法藝術可持續發展。所以,在中唐時期,那些受禪風所影響的書家便強調應成一家的思想。
黃庭堅的書論之中寫出了很多的書家學養與書藝趣味。他屢屢強調書法之韻與士人之俗氣,并認為士人因俗所影響那么便會處于危險之中,如果變得俗氣,就難以回頭了。與此同時,黃庭堅對士人俗氣的表現與不俗的表現進行了例舉。他認為,一個人面對利益依舊可以堅持自我,不動聲色,不計較個人得失,堪稱不俗之人,又或是一個人在生命受到威脅之時仍舊可以冷靜自持,也可稱為不俗之人。如此看來,黃庭堅本人不但有超凡的書法藝術與廣博的文化見識,還具備優秀的品質。黃庭堅表示,身為書法家,除去需要了解書法技巧之外,還應當避免染上俗氣,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才可以真正寫出優秀的作品供人鑒賞。因此,他本身喜風采神韻,特別喜歡王羲之父子的超凡脫俗的氣質。并且,黃庭堅對那些著名賢臣有著濃濃的敬佩之意,故而對其作品,更是如數家珍。
書法的學習必須要追本溯源,了解事物本身。學習書法需要精益求精,才可以進一步了解古人想要表達的真實含義。而且,書法的學習在沿用傳統的同時,應當棄其糟粕,取其精髓,而非限制在傳統之中,固步自封,需要接觸生活,以大自然為師加以效法。將了解事物本身和以自然為師效法相融,方可打造出與傳統相符也不被時代所拋棄,具備獨特風格且時代鮮明的藝術作品。而黃庭堅書法美觀思想就是嚴格遵守了這一原則,在《書贈福州陳繼月》的時候,表示書法需要時刻臨摹,才可以取得形似。詳細的方式為多看古書,多思考,才能體會其精妙之處,而凡是寫字則需要熟練觀察魏晉之書,了然于胸,方得古人之法。如此便為知事物之本身,與古作友的過程。黃庭堅一輩子都堅信禪宗,喜歡大自然,在悠閑之時喜歡以山水為樂,在生活上,喜觀察,并仔細體會,他自認為自己的書原本無法,可是通過觀察世間萬物發現,皆如蚊蚋一樣有聚有散,這就是以自然為師效法的一個過程。當人們欣賞他的書法時,不但可以看到其和傳統之間的聯系,還可以讓人體會到意不可遏之感。
黃庭堅有著很多的書法作品,比如《狄梁公碑》、《王長者墓志稿》、《龍王廟記》、《荊州貼》等等,這部分作品給后世研究以及學習他的書法提供了范本,對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人們通過學習他的書法,不但可以體會到其審美價值與藝術品味,還可以體會到其人格魅力與新穎的創作方式,努力汲取營養。
黃庭堅書法創作成就之一就是促使后世不斷汲取其勇于探索與創新之精神。由于他家境與自身經歷比較特殊,故而促使其與同時期官員有所差別,黃庭堅在長時間遭到貶謫的時候養成了觀大自然、以山水為樂的志趣。在書法學習時,關注臨摹傳統法帖,同時時時觀察自然中的山水,在自然環境中汲取營養,得到靈感,繼而書寫在自己的理論與實踐中,構成了與其他人不一樣的書法實踐精神。他的書法人生是在49 歲前以及49 歲以后,49 歲前,其仔細鉆研掌握古人法帖精髓之處,為后續書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49歲后,經過長期的積累和練習,構成了屬于自己的獨特風格。其與古作友,學習古人之精髓,同時向同時期人學習,觀察自然,感悟生活,為書法理論增加了深度與廣度,最后變成了個性獨特且創新的書法大家。
北宋時人才濟濟,黃庭堅可以通過超群的書法藝術成就成為“宋四家”,排在蘇軾后面,如此看來,人們對他是多么崇敬了。實際上,在時代發展過程中,各朝代均對其書法給予了肯定,比如,明朝時期,推崇整齊劃一之書風,造成書法停滯不前,因循守舊之風。部分書法家發現宋朝的尚意之風,因此逐漸意識到需要改變現階段的不良現象,將黃庭堅與蘇軾作為其書法發展的引領。隨后,吳門書派也自行把黃庭堅當成楷模,不但認可其理論,同時在其理論指導下效仿其書法展開創新,獲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終發展成了明代有名的書法家群體。在清朝時期,馮班與康有為等書家,高度贊揚黃庭堅書法古意與碑意,同時效法其創作特色與風格,繼而在清朝時期構成了慕古重碑之潮流。由此看來,黃庭堅書法并不會由于時代的變化而被遺忘,反之會在時代發展中發揚光大。
黃庭堅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文化藝術家,其在詩歌與書法上的成就是無需置疑的。其所帶來的影響不但在北宋時期,也對后來各朝代的書法創作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不但給后人留下來大量書法作品,最關鍵的是其書法理論與創作思想逐漸變成了后人學習的楷模。黃庭堅孜孜不倦、勇于探索和創新的思想觀念,自成一家與打破桎梏之思想觀念,值得新時代的書法家與各行業的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