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發清
(福建省沙縣水利局,福建 三明 365500)
沙縣富口溪安全生態水系項目位于富口溪沙縣保留區內,實施河段水域功能定位為:在滿足防洪安全的需求前提下,形成“碧水、沙洲、綠岸——沙縣水源涵養帶”。項目區河流的設計定位應以安全性、生態性和親水性為主。
本項目建設的主要內容包含初步劃定生態保護藍線、改善河水、改良河床、恢復河灘、修復河岸等方面,涉及富口溪干流共10.08 km 河道。結合富口溪河道現狀、兩岸村鎮布局及其它部門相關規劃建設項目情況,將范圍劃分為3 個區域:第1 個區域為鎮區生態提升段,范圍為富口鎮富延壩至寶豐橋(G0+000-G2+574.06),河道長度2.57 km,該段河道位于富口鎮鎮區所在地,大部分河段經過富口溪河道治理工程,已修建硬質擋墻、護岸;第2 個區域為灘地生態保護段,范圍為寶豐橋至延溪小橋(G2+574.06-G7+530.34),河道長度4.96 km,該段河道蜿蜒曲折,多見沙洲、灘地,兩岸基本為農田;第3 個區域為鄉村生態親水段,范圍為延溪小橋至姜后村姜后電站壩下游1 km 處(G7+530.34-G10+084.82),河道長度2.55 km,該段河道毗鄰延溪村、姜后村,村莊經美麗鄉村建設,已初具美景。本項目區于2013 年實施富口溪河道整治工程,治理范圍為白溪口水壩——富口鎮河段,建設防洪堤2.03 km,建設護岸1.19 km,河道清淤2.05 km,防洪堤和護岸型式主要采用重力式埋石混凝土擋墻,部分河段采用下部重力式埋石混凝土駁岸,上部采用榮勛技術生態護坡的復合式擋墻。富口溪干流通過富口溪河道整治工程的建設,形成了鎮區防洪體系,防洪標準達到10 年一遇。
本生態水系項目于2016 年11 月12 日開工,2017年3 月1 日完工。2017 年6 月23 日,業主根據《水利水電建設工程驗收規程》(SL 223-2008),組織設計、監理、施工單位和質量監督、水利局、財政局等部門人員進行完工驗收,工程達到完工驗收標準,驗收委員會一致同意通過工程完工驗收。
工程完工驗收后,業主于2017 年11 月23 日組織設計、監理、施工單位和質量監督、水利局、財政局等部門人員進行完工驗收復核,形成了初步竣工驗收紀要,工程達到完工驗收復核標準,驗收委員會同意通過工程完工驗收復核。
本項目實施后為生物提供多樣性生境,讓河流恢復生命、流域重現生機。著力構建人水和諧、濱水宜居的生態水系循環系統,基本實現“河暢、水清、岸綠、安全、生態”的總體目標。
富口溪安全生態水系工程以“保護優先、順應自然”為建設理念,結合周邊環境、地域文化元素及水系開發現狀,修復水系生態、硬質護岸改造、生態護岸建設、新建生態攔河低壩等措施,提升河段休閑功能,打造生態水系親水設施,將“生態、自然”的理念注入設計中。
1)硬質護岸改造。白溪口支流已建兩岸防洪堤進行植物軟化處理。漫步道臨水一側修砌種植池,種植大葉黃楊球,強化道路空間,同時通過在種植池中植入藤蔓植物常春藤軟化左岸擋墻。通過這些改造,使原有的硬質護岸更加“生態、自然”。見圖1。

圖1 富口中下游河岸修復典型圖
2)生態緩沖帶建設。為減少農田面源污染、道路建設水土流失及居民生活污水對河水水質影響,本項目建設生態緩沖帶已形成控制面源污染的最后一道防線,達到保護和改善水質的目的。生態緩沖帶的建設首先應該保護好河道兩岸的原生植物群落,使其在河灘恢復、河岸修復的工程中起到種子庫的作用。根據富口溪鄉村河道特點,生態緩沖帶的建設需考慮到今后方便管護,主要對場地進行清雜,整理,對河岸上禿裸場地除利用現狀已有植物,主要補充一些適合當地生長的耐水喬灌木,如水杉、木芙蓉、芭蕉等。對公路邊棄土場所則進行整坡及生態擋墻建設,種植生性強健的蟛蜞菊、狗牙根等爬蔓植物,快速進行綠化。對河灘地現有植被進行整理去雜,根據場地所屬環境位置,分別補充不同高低類別的再力花、花葉蘆竹、蘆葦、千屈菜、菖蒲等水生花卉。見圖2。

圖2 生態緩沖帶典型圖
3)新建干砌塊石坡式護岸。姜后村河段左、右岸均有河道清淤砂卵石堆積形成臺地,本次設計結合現狀地形,在臺地以下新建干砌塊石坡式護岸,其中左岸護岸長146.70 m,右岸護岸長138.55 m。護岸基礎為C15 混凝土澆筑,頂寬0.3 m,底寬1.18 m,高1.5 m,外側塊石回填,坡面坡比1∶1,下部設0.7 m 厚砂卵石墊層,面層為0.3~0.5 m 厚原形塊石砌筑。見圖3。

圖3 姜后村生態護岸典型圖
4)對現有攔河壩進行生態改造。姜后橋下游50 m 處原有村民自建的C15 混凝土溢流壩,壩長31.79 m,壩頂寬1.0 m,壩頂高程130.20 m,壩高1.7 m,上游坡垂直,下游坡坡比1∶0.588,基礎埋深0.7 m,設有錨筋錨入河床。由于壩高較低,且中間設有缺口,導致無法蓄水至姜后電站壩。本次擬對該溢流壩進行改造,壩頂加高0.5 m,壩頂加寬為2.0 m,上游側坡比1∶0.33,下游側設五級跌水,單級跌水高0.3 m,平臺寬0.6 m。上游側壩面設300 m 漿砌條石面層,壩頂及跌水面層鑲嵌卵石,為方便親水過河,壩頂設自然石汀步。為防止水流沖刷壩腳,壩下游側設長4.0 m,厚0.5 m 格賓籠護坦。見圖4。

圖4 姜后村攔河壩改造斷面圖
在滿足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建設選材盡可能遵循“生態”,實現“從自然中來,到自然中去”。植物護坡植被優先選用富口溪河岸兩側植被,確保與原有生態良好融合;局部薄弱部位采用卵石護腳,營造生態河灘。除此之外,透水磚、透水混凝土、天然卵石等生態材料的使用,使富口溪安全生態水系更加貼近生態、融入自然。
施工過程始終重視環境保護,力圖將施工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降至最低。一方面,施工中杜絕使用大型機械,采用小型機械配合人工,少量、多批次施工的方式,做到少開挖、不破壞,避免對周邊自然環境造成實質性損壞。同時,注重保持河道內天然河石、水草、江心洲等原生狀態,盡可能維持原有灘地高低起伏的自然形態。另一方面,加強施工現場管理,建立生態督查機制,提升施工人員環境保護意識,嚴格控制各類不規范的生產建設活動,禁止隨意挖沙取土、堆放垃圾及棄土棄渣等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確保文明施工、全面保護。
通過生態“三步走”,將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有機結合,祛滯化淤,固本培元,恢復河流生態環境,營造自然深潭淺灘和泛洪漫灘,為生物提供多樣性生境,讓河流恢復生命、流域重現生機,基本實現“河暢、水清、岸綠、安全、生態”的目標,使富口溪安全生態水利工程成為安全生態水利建設的樣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