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晶晶
(鞍山市腫瘤醫院腫瘤科,遼寧 鞍山 114033)
食管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該病早期無明顯癥狀,不易被患者察覺,待患者出現無力、脫水等癥狀并被確診時,疾病通常已發展至晚期[1]。手術治療是早期食管癌最佳的治療方法,然而食管癌病情發展至中晚期后,病灶會出現局部或遠處轉移,錯過手術根治的最佳時機。因此,早診斷、及早治療對控制患者病情變化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放射治療是無法進行手術或不愿進行手術者的主要治療措施。紫杉醇是一種新型的紫杉類化療藥物,卡鉑是一種常見的鉑類化療藥物,有研究[2]發現,化療可殺滅食管癌放療視野外的部分微小病灶,提高放療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討紫杉醇聯合卡鉑同期放化療對食管癌患者生存率與不良反應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80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聯合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43~77 歲,平均(60.02±4.65)歲;癌癥TNM 分期:Ⅲ期26例,Ⅳa期14例。聯合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3~78歲,平均(60.50±4.21)歲;癌癥TNM分期:Ⅲ期25例,Ⅳa期15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與《食管癌和胃癌治療指南》[3]中的食管癌診斷標準相符,且經病理手術證實;腫瘤TNM分期為Ⅲ~Ⅳa期,且符合化療的臨床指征。排除標準:伴有嚴重心、肝、腦、腎等疾病者;合并免疫、血液系統疾病者;處于妊娠期、哺乳期的患者;既往接受相關腫瘤治療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單純放射治療:使用CT影像全面掃描并評估患者的病情,根據掃描結果分別繪制腫瘤、臨床以及計劃靶區,制定針對性的放療計劃。使用X 線(6 mV)直線加速器進行放療,設置放療總劑量為60.0~66.0 Gy,放療目標在95%腫瘤靶區,每次2.0 Gy;95%臨床靶區總劑量54.0~59.4 Gy,每次1.8 Gy,每天1次,每周5次;最終計劃靶區:心臟輻射的最大劑量(V40)≤40%,兩肺V20<280%,脊髓<45 Gy。
聯合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紫杉醇(海口奇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169,規格:5 mL∶30 mg)聯合卡鉑(Corden Pharma Latina S.P.A.,批準文號H20110231,規格:150 mg/15 mL 支)同期放化療:在對照組放射治療的第1 天起,開始化療,135 mg/m2紫杉醇+卡鉑(AUC=2)靜脈滴注,每次3 h,1 個療程21 d,共治療2 個療程;待同步放化后療結束,再使用原劑量為患者進行全身化療2 個療程,期間監測其血常規、肝腎功能以及不良反應,每周1次,以便及時予以其對應的不良反應治療。兩組先于治療后第1 個月作胸部CT、食管造影,之后每3個月復查1次,隨訪3年。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疾病控制率(DCR)、不同時間(化療后第1 年、第2 年、第3 年)的生存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①療效判定標準:根據《頭頸部腫瘤放射治療學》[4]中的標準進行判定,完全緩解(CR):病灶消失,且>1 個月不會復發;部分緩解(PR):腫瘤體積縮小≥50%,且持續>1 個月不變;疾病穩定(SD):腫瘤體積縮小<50%或增大<25%;疾病進展(PD):腫瘤體積增大≥25%。疾病控制率(DCR)=(CR+PR+SD)/總例數×100%。②以《腫瘤化療的毒副反應和防治》[5]進行判定,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脫發、肝腎功能不全。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予以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DCR比較 聯合組的DCR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DCR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DCR between two groups[n(%)]
2.2 兩組不同時間生存率比較 兩組化療后第1年、第2年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聯合組化療后第3年的生存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間生存率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survival rates between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n(%)]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聯合組中骨髓抑制、脫發發生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 rates between two groups[n(%)]
食管癌是一種具有高度侵襲特點的腫瘤疾病,因近年來人們生活習慣、飲食的改變,該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食管癌早期癥狀并不明顯,疾病發展至中晚期,患者會出現吞咽困難、消瘦及無力等癥狀,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宋玉芝等[6]研究發現,50%以上的局限食管癌患者會出現淋巴結遠處轉移,即使進行手術治療,術后也會有復發風險,治療效果欠佳。因此,對于局部或出現遠處轉移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放療與化療為首選治療方案。
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的DCR 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紫杉醇聯合卡鉑同期放化療對食管癌患者療效顯著。分析原因為,雖然放射治療能延緩食管癌患者的病情進展,但該治療方法對抑制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腫瘤的擴散效果欠佳,而在放射治療的基礎上使用紫杉醇,該藥中的紫杉環烷可特異性結合β微管蛋白,促使其聚合成團狀、束狀,提高抗腫瘤的穩定性,并能抑制腫瘤細胞生長[7]。卡鉑是一種鉑類的化合物,屬于廣譜抗腫瘤藥,該藥與其他抗腫瘤的藥物無交叉耐藥性,可破壞腫瘤DNA分子,阻止腫瘤細胞中螺旋解鏈,并干擾DNA 合成,繼而產生細胞毒作用[8]。紫杉醇聯合卡鉑同期放化療可增強抗食管癌腫瘤效果,有效控制病情進一步進展。
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化療后第1 年、第2 年的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聯合組化療后第3年的生存率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紫杉醇聯合卡鉑同期放化療,能有效延長該病患者的生存期,遠期療效顯著。分析原因為,紫杉醇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的有絲分裂,致使腫瘤細胞的分裂停留在放療敏感性最高的時期如G2、M期,并促進放療效果,加快腫瘤細胞的凋亡[9]。在使用紫杉醇的同時,可聯合鉑類藥物如卡鉑治療,既能抑制、殺滅放射視野外的部分微小轉移灶,提高腫瘤局部控制率,又能降低腫瘤遠處轉移風險,延長患者的生存期[10]。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用藥后骨髓抑制、脫發發生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紫杉醇聯合卡鉑同期放化療可能會增加骨髓抑制、脫發的發生,但其安全性仍有一定的保障。
綜上所述,紫杉醇聯合卡鉑同期放化療對食管癌患者效果明顯,其可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且能夠免除骨髓抑制、脫發外的不良反應,用藥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