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紹,譚光琦
(宜春市新建醫院普外科,江西 宜春 336000)
輸尿管上段結石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泌尿外科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血尿、排尿困難及排尿疼痛等,青壯年為高發人群,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與工作[1]。既往臨床常采用手術治療,以鈥激光碎石術最為常見,具有確切臨床效果,但相關研究顯示,鈥激光碎石術結石清除率較低且會影響患者尿流動力學,不利于患者預后[2]。因此,亟需尋找更科學有效的治療方式。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對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清除效果及尿流動力學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依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男34例,女16例;年齡28~61歲,平均年齡(45.21±4.17)歲;單側輸尿管結石45 例,雙側輸尿管結石5例;結石直徑1.35~4.28 cm,平均直徑(2.84±0.97)cm。觀察組男35 例,女15 例;年齡29~63 歲,平均年齡(44.95±4.12)歲;單側輸尿管結石43 例,雙側輸尿管結石7 例;結石直徑1.33~4.15 cm,平均直徑(2.81±0.93)cm。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經泌尿系統X 片以及靜脈尿路造影(IVU)檢查確診為輸尿管上段結石;②結石位置位于第4腰椎以上;③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惡性腫瘤患者;②輸尿管狹窄患者;③合并心、肝、肺等器官功能障礙;④治療積極性不高。
1.3 方法
1.3.1 常規措施 兩組入院后均予以輸尿管上段結石常規治療,包括低鹽飲食、大量飲水及抗感染等,術前常規行尿常規、血常規及凝血功能等檢查。
1.3.2 輸尿管鈥激光碎石術 對照組予以輸尿管鈥激光碎石手術,指導患者取健側截石位并行全麻、消毒鋪巾處理,后經尿道置入輸尿管鏡至結石位置,仔細觀察結石形態后采用鈥激光行碎石操作,后用采石鉗取出碎石或采用0.9%氯化鈉溶液沖出碎石,術中設定鈥激光碎石機功率為0.8~1.2 J,依據結石大小調節頻率以及灌注泵流量,術后留置雙J 管,14 d內未見異常后將其移除。
1.3.3 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 觀察組予以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指導患者取健側截石位并行硬脊膜外腔阻滯麻醉以及常規消毒鋪巾處理,后經患者患側處逆行置入輸尿管導管作導尿用,協助患者改為俯臥位并采用軟墊將患者腹部腎區墊高,使之與背部齊平,通過輸尿管導管注入0.9%氯化鈉溶液形成人工腎盂積水,B超引導下探查結石位置、數量、大小以及患側腎臟積水情況,并于11 肋間腋后線與肩胛線交界處作1.5 cm 切口,采用腎穿刺針行穿刺操作,后置入斑馬導絲并采用擴張器將穿刺通道擴張至16F,建立經皮腎道,經通道置入經皮腎鏡,于灌注泵沖洗引導下探查結石,采用鈥激光碎石并將其取出,仔細觀察輸尿管內有無結石殘留以及出血現象,術后置雙J 管以及腎造瘺管1 根并行縫合處理。兩組術后均予以抗感染治療。
1.4 觀察指標 ①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②術后30 d醫囑患者復查腹部X線平片(KUB),體內殘余結石<4 mm 定義為臨床無意義結石,≥4 mm 視為結石殘留;③術后7 d采用智能尿流量分析儀(成都維信電子科大新技術有限公司,型號:Ndly 11B)檢查患者尿流動力學指標,包括最大尿流率及最大尿道壓力(MUP)。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已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s)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s)
住院時間(d)6.52±1.27 3.48±0.72 14.724 0.000組別對照組(n=50)觀察組(n=50)t值P值手術時間(min)97.12±10.25 101.05±11.43 1.810 0.073術中出血量(mL)28.43±5.51 15.67±5.24 11.866 0.000
2.2 兩組結石清除效果比較 對照組結石取凈38 例,結石清除率76.00%,觀察組結石取凈47例,結石清除率94.00%,觀察組結石清除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353,P=0.012)。
2.3 兩組尿流動力學比較 觀察組最大尿流率及MUP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尿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urodynamic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兩組患者尿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urodynamic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MUP(cmH2O)67.25±3.98 69.52±4.11 2.806 0.006組別對照組(n=50)觀察組(n=50)t值P值最大尿流率(mL/s)21.13±1.02 22.17±1.03 5.073 0.000
輸尿管上段結石一般是由于患者腎結石排出過程中因各種因素導致其暫時受阻于輸尿管狹窄處形成,可導致患者排尿困難、血尿甚至腎積水,腎積水嚴重時可導致尿毒癥,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3-4]。既往臨床常采用鈥激光碎石術與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輸尿管上段結石,但目前關于兩種術式對比的相關研究較少。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觀察組結石清除率、最大尿流率及MUP 均高于對照組。表明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采用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效果顯著。究其原因,輸尿管鈥激光碎石術具有排石率及安全性較高等特點。然而相關研究顯示,若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其結石存在嵌頓性或與四周組織粘連嚴重時,鈥激光碎石術治療效果并不理想,結石清除率較低,不利于患者預后[5]。而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中于B 超引導下可通過不同角度觀察患者上段結石尺寸、位置及其與周圍組織有無粘連關系,術者可依據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手術方案;術中穿刺定位后進行取石操作,可最大程度規避其對于周圍組織的損傷,同時還便于腎內取石,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6-7];且鈥激光碎石術是將尺寸較大碎石擊碎后以小便形式排出,其可能造成患者輸尿管損傷從而導致便血,而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則通過建立工作通道并將其擴張后置入微創腎鏡配合鈥激光碎石,對患者造成損傷較小,故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較少且住院時間較短[8],且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由于對患者機體創傷較小,故患者術后尿流動力學指標恢復較快[9-10]。
綜上所述,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采用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提升結石清除率,改善尿流動力學指標,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