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鋒,關術,林廣宜,李日紹
(廣東省茂名市人民醫院手足顯微外科,廣東 茂名 525000)
成功的血管吻合無疑是斷指再植手術中最關鍵的一步,在諸多的血管吻合方法中哪種更具優勢仍存在爭議[1],目前最常用的血管吻合方法仍為間斷縫合法。但筆者認為,在血管吻合過程中,不可能永遠遇到口徑一致的血管進行吻合,且遇到口徑不一的血管吻合時,需縫合的針數增多,容易滲血,術后易導致血栓形成等。所以,筆者推薦使用套入法。傳統套入吻合法是利用套入端口徑小的血管套入口徑大的血管,然后采用三針或四針固定,通常第1針采取全層縫合,套入血管后,其他針均進行血管外膜、中層縫合。目前,國內普遍認為,這種套入只適用于口徑小的血管套入口徑大的血管,或外徑在0.5~2 mm 的血管范圍內應用,國外亦有報道在外徑0.5 mm血管上應用,取得良好效果。筆者認為,通過改良套入法,可使用口徑大的血管套入口徑小的血管,血管口徑范圍可放寬。具體方法如下:套端進行側切,切開距離以套端口徑大于套入端為限,套入法先全層縫合6 點,然后褥式縫合12點,再分別套入法全層縫合3、9點,取代血管外膜、中層縫合。本研究旨在探討套入法在斷指再植中的臨床應用與療效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 年10 月至2019 年3 月本院收治的20例斷指再植患者,共27指,男12例,女8例;年齡4~56歲,平均年齡35歲。其中拇指6例,示指8例,中指7例,環指6 例;指尖水平離斷10 例,末節4 例,中節8 例,近節5 例;受傷因素:機器絞榨離斷傷5指,機器壓榨離斷傷16指,電鋸離斷傷4指,擠壓離斷傷2指。
1.2 方法 采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常規消毒鋪巾,上肢外展位,上臂應用止血帶,獲得良好的手術視野。手術開始前,先清創、探查離斷指體并標記血管。充分清創傷口,適當延長切口,分別修復骨折肌腱及神經,探查指動脈及靜脈,血管口徑涉及0.1~3 mm,清創后血管均出現了缺損,進行前臂內側靜脈移植。尤其指尖離斷,清創后血管已損傷至動脈弓以遠,移植血管口徑難以匹配,如果復位骨折后再修復血管,術野往往難以暴露,因此,克氏針先貫穿好離斷組織骨質,移植血管與離斷組織進行吻合,均采取改良式套入法,再復位骨折并固定,最后再吻合近端血管,通常情況下,僅能修復一條動脈,拔除甲板,術后進行甲床滴肝素處理。中節、近節水平離斷指體修復了2動脈、2-4靜脈,所有血管均采取改良式套入法,除口徑小血管套入口徑大的血管,直接采用傳統套入法,但所有縫針均采取全層縫合,見圖1~2。術后予頭孢類抗生素抗感染、低分子肝素抗凝、罌粟堿+山莨菪堿抗血管痙攣。護理方面,適當抬高患肢,持續烤燈保暖7 d,保持室溫25 ℃。

圖1 第2針需褥式縫合,確保內膜外翻

圖2 套入后示意圖
27 指斷指再植病例術后存活26 指,壞死1 指,存活率96.3%。壞死1 指為絞榨抽脫離斷傷病例,術后16 d 因感染出現遲發性壞死。術后隨訪3~14個月,隨訪期間評估以下指標:①外形,②兩點分辨覺,③手指活動度(采用國際手外科學會推薦的手指關節總活動度TAM系統評分法[2])。存活指體飽滿,外形滿意,靜態兩點分辨覺為2~6 mm,手指關節活動度評定為優。
1960年,在美國顯微外科學會年會上,由Jacobson和Suarez撰寫的關于1~2 mm血管吻合的論文,首次提及血管吻合技術。1963 年,陳中偉在《中華醫學雜志》報道了第一個斷指再植的臨床病例[3]。隨著時間推移,血管吻合技術日新月異。1984 年Lauritzen 首次提出套入法,并表明該方法通暢率高[4]。2012年,劉光軍在研究中對比了“間斷縫合、褥式外翻縫合、纏繞式縫合、套入法吻合”等4 種吻合方法,通過對比研究6 532例臨床病例,應用四針縫合法,但除了第1針全層縫合外,其他3 針均采用血管外膜及中層縫合,分析發現套入法吻合通暢率最低[5]。已有研究證明,套入法療效值得肯定,但傳統套入法因通暢率低應用受限。然而,目前血管套入吻合術在西方發達國家應用較廣,Cigna 等[6]的研究中對該術式在斷指再植中效果進行了報道,成功率高達90%。Ugurlar等[7]研究指出,應用改良血管套接法進行斷指再植患者0.6~1 mm的小血管暢通率較高,72 h血運恢復情況較好,效果顯著優于傳統血管端端吻合法。而國內也有學者研究顯示,通過采取該種改良套接法吻合的斷指再植,術后5 d 斷指存活率高達93.33%,斷指顏色正常率及斷指張力正常率約為90%,提示改良血管套接法的優勢[8]。但筆者的改良式套入法與Ugurlar 不同,Ugurlar 的改良血管套接法具體方法如下:①對手部套端剪口頂部和斷指相應端進行全層縫合,注意縫合位置距離創緣0.1 mm 左右;②縫合對側套入端與套端重疊部位,注意僅進行外膜中層縫合,之后打結固定,進針方向與管腔垂直;③縫合兩側壁,進出針方向選擇操作便利方向。而筆者改良套入法具體如下:①套端進行側切,切開距離以套端口徑大于套入端為限;②先全層縫合6 點,套端距離創緣大于套入端,通常筆者選擇套端0.2~0.3 mm,而套入端為0.1 mm,以利于套入;③褥式縫合12 點,保持內膜外翻,防止管腔塌陷或縮窄;④分別套入法全層縫合3、9 點,邊距同樣選擇與第一針一樣,取代血管外膜、中層縫合。操作過程中,同樣需注意進針方向與管腔垂直[9]。通過改良式套入法吻合血管,吻合血管時間明顯縮短,斷指再植耗時減少,而專家認為,斷指在傷后10 h會出現輕度變性,因此,最佳再植時間應在10 h 內,且越早越好[10]。因此,如何提高吻合技術,縮短再植時間,提高存活率,成為現今醫生追求的新目標。良好的吻合技術提高了斷指的存活率,再配合術后科學、有序的功能鍛煉,使患者斷指功能獲得良好康復。
綜上所述,改良式的套入法具有明顯優點:①套入端血管游離緣緊貼套端血管壁,防止游離緣形成湍流;②褥式縫合防止血管游離緣塌陷進管腔,造成口徑縮??;③側切后形成套端口徑大,利于套入;④4 針縫合即可、滲血少、耗時短;⑤不限口徑,同樣適用口徑大的血管套入口徑小的血管;⑥通暢率高。通過該組臨床觀察表明,斷指成功率較高,手指功能評分達優,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