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區域城市優勢互補,資源配置日益優化,長三角正不斷提升發展水平和整體競爭力,經濟亮點頻現。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經濟韌性十足。長三角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2020年GDP增速呈現“V”形回升,經濟表現十分亮眼。
從2018年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三角經濟也顯示出更加強大的穩定性和韌性。區域城市優勢互補,資源配置日益優化,長三角正不斷提升發展水平和整體競爭力,經濟亮點頻現。
經濟發展極其活躍
“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最活躍”這個評價絕非浪得虛名。2020年,盡管全球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但蘇浙滬三地穩居全國GDP十強,安徽緊隨其后,體現長三角地區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增長引擎作用進一步發揮。
2020年作為《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后的第一個完整年份,各地經濟發展勢頭強勁,發展領域亮點紛呈。
根據各地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全年,上海實現生產總值增長1.7%,達到38700.58億元。江蘇省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萬億元大關,達到10.27萬億元,同比增長3.7%。浙江省生產總值達到64613億元,同比增長3.6%。安徽省生產總值達到38680億元,同比增長3.9%。
2020年31個省份GDP總量排名中,蘇浙滬坐穩全國前十。其中,江蘇GDP首次歷史性突破10萬億元,排名躍居全國第二。浙江和上海分別排在全國第四和第十。安徽緊隨其后,排在第十一位。從GDP增幅來看,安徽以3.9%的增幅位居全國第四位。
跨入GDP“萬億俱樂部”的長三角城市也增加到8個,分別是合肥、南通、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寧波、無錫。其中,南通、合肥都是首次實現年度GDP超萬億元。2020年,南通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036.3億元,增長4.7%。合肥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045.7億元,增長4.3%。
從企業活力上看,長三角地區的經濟活躍度全國首屈一指。鯨準研究院今年10月發布的《長三角區域融通創新發展研究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新增注冊企業數量,長三角增速居全國首位。從長三角內部看,江蘇、浙江新增企業數量更多,企業活力更強勁;在新增專利企業方面,長三角區域增速最高,體量最大,且專利企業分布規律。長三角區域經濟的活躍程度表現也最為亮眼,2021年一季度末,全國上市企業數量4515家,新增上市企業數量增速11.26%,上海和浙江的上市企業數量增速分別達到200%和162.5%;長三角大中小微企業結構較為健康均衡,高精尖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數量在全國高居榜首。
長三角地區在多類重點產業中表現突出,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以及新材料產業企業數量都位居全國首列。整體而言,長三角地區在近年符合發展大勢的重點產業中優勢突出。其中長三角新一代信息技術方面,企業數量為全國經濟區域最多,2021年第一季度末達到20萬家以上,產業發展基礎強勁,處于產業的領先地位。
長三角地區的經濟活躍度從人才吸引力和企業研發投入方面也能得到印證。澤平宏觀和智聯招聘聯合發布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報告》顯示,2020年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群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6.4%、3.8%、-0.7%、0.1%、-1.2%,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優勢明顯,長三角尤為突出。在民營企業研發投入方面,全國工商聯發布的數據顯示,長三角入圍企業數量和研發人員數量高于大灣區、京津冀城市群,但在研發費用、研發強度上,大灣區更勝一籌。
數字經濟表現搶眼
在數字經濟方面,長三角表現搶眼。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信通院”)和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共同發布的《長三角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1)》顯示,長三角三省一市數字經濟增速均高于同期GDP增速5個百分點以上,數字經濟在第三產業滲透率均高于40%。數字經濟新優勢成為推動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關鍵動力。
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占GDP比重38.6%,增速高達9.7%,成為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穩定器和壓艙石。長三角數字經濟規模總量取得新突破。2020年長三角數字經濟總量達到10.83萬億元,比2019年高2.23萬億元,占長三角GDP規模總量的44.26%,比2019年高3.26個百分點。以浙江為例,2020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10.86%,高于“十四五”規劃公布的2020年7.8%的全國總體水平和2025年10%的預期目標。長三角地區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名列前茅,未來仍將是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全國經濟因此按下“暫停鍵”。但其后,長三角率先復蘇,經濟強勢反彈,數字經濟功不可沒。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長三角數字經濟優勢凸顯,如杭州首創推出“杭州健康碼”,通過數字技術手段解決異地互信問題,為復工復產復市提供可能。后續如貨車通行證、數字化消費券等數字化工具陸續推出,成為高效、便捷、低成本促進區域經濟恢復的重要方式。在網絡零售額方面,2020年上海完成電子商務交易額29417.4億元,江蘇網絡零售額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浙江的淘寶村、淘寶鎮數量均居全國第一,安徽網絡零售額居全國第8位。數字經濟消費需求擴大的同時,也為暢通經濟發展的內外循環提供了助力。
在數字產業化方面,長三角成為全國示范者,已經建成以電子器件、信息通信、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5G、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新興數字產業領域的發展走在全國前列。長三角人工智能相關專利申請總量已超過12.8萬件,特別是在醫療領域,長三角與醫療相關的人工智能專利申請總量已超過4640件,其中,上海地區與醫療相關的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超過2070件,江蘇申請量超過1570件,浙江申請量超1000件。
從長三角各省市數字產業化發展來看,上海在固定網絡和移動網絡建設方面已率先實現“雙千兆寬帶城市”的建設目標;作為芯片企業的主要孵化地,僅浦東新區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就已經突破千億元。浙江形成電子元器件及材料、應用電子以及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等優勢產業。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50%,在人工智能方面,杭州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后第三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創新試驗區。南京作為全國首個“中國軟件名城”,軟件與信息服務、電子信息制造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是南京主導產業,擁有新型顯示、信息通信設備、物聯網領域三個“千億級產業”。無錫聚力推動以物聯網為龍頭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建成全國首個窄帶物聯網全域覆蓋的地級市、首個物聯網連接規模超千萬的地級市、首個高標準全光網城市。合肥數字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產業蓬勃發展,已經形成龍頭有效引領、科研強力支撐的產業生態體系,成為全國人工智能產業開放性創新平臺最密集的區域之一。
長三角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蓬勃發展,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成為數字產業化發展的前沿陣地。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長三角三省一市產業數字化規模在數字經濟總體規模中占比超過60%,上海、浙江、安徽產業數字化占比更是超過80%。長三角無論是“兩化”融合還是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指標,承擔的重點項目都占全國項目總數的1/3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