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關于互聯網新聞尚未有一個很明確的定義,學術界將傳播于互聯網,由新聞單位或者商業媒體制作的,可以經由智能手機、個人電腦等智能終端獲取并轉載的新聞稱為互聯網新聞。較比于傳統新聞而言,互聯網新聞并沒有發生本質的改變,只是在傳播渠道和傳播形式方面發生了改變。雖然沒有發生本質性的變革,但是互聯網時代的新聞產品的豐富性和趣味性相比于傳統媒體時代則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短視頻新聞作為最能代表互聯網新聞時代的形式,已經成為當代人獲取新聞最主要的方式。在互聯網新聞時代,文本新聞相比傳統媒體時代也有了很大的變革,不再單純地以紙質出版發行的方式出現,更多的是以電子版的方式呈現,受眾可以通過個人電腦、手機APP獲取新聞內容。
在互聯網進入中國的初期,傳統媒體并沒有對這一新鮮事物的出現給予太多的重視,也并沒有在新聞傳播思路方面作出明顯的調整,只是將互聯網單純地看作是一條傳播渠道,并且在新聞傳播內容方面加入了電子版形式。在這一時期,新聞的采編、整理等工作依然完全由傳統媒體把控。在此之后不久,國家開始大力發展綜合性網站,如騰訊、網易、新浪等,但對采訪權等進行了嚴格的限制。
2003年是我國互聯網發展的一個分水嶺,正是從這一年開始,我國的互聯網行業正式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也正是在此時,博客、SNS等一系列注重聯系性的應用軟件走入了廣大網民的視野中。在此之前我國互聯網用戶規模尚小,尤其是在新聞受眾群體方面。而自2003年以后,我國互聯網用戶的數量激增,至2009年左右,互聯網用戶已經達到了接近4億的規模。如此迅猛的發展勢頭,奠定了互聯網新聞漸漸脫離傳統媒體的基礎,也逐漸將我國新聞傳播行業正式推向了移動互聯的互聯網新聞時代。
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促進了融媒體時代的到來,至2010年,我國互聯網新聞行業已經完成了由量的積累到質的轉變的過程。此時越來越多的用戶變成了新聞傳播的主體,既往單向式的新聞傳播方式已經一去不復返,原來的新聞受眾既是新聞的接收者,也是傳播者,甚至是制造者。傳播方式的轉變打破了既往互聯網新聞傳播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也讓新聞傳播的效率比之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出很多。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傳統新聞媒體加入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行列中,如開通政務新聞平臺、政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傳統媒體的加入標志著我國融媒體時代的正式到來,也讓我國融媒體時代向著秩序化和健康化的方向快速發展。
在融媒體時代正式開啟前,我國傳統新聞媒體行業飽受互聯網新聞的沖擊,同時在此時期我國的新聞傳播模式也呈現模糊的狀態,雖然傳統新聞媒體在新聞的采編制造等方面占據著主導優勢,但是由于在受眾群體方面已經呈現著明顯劣勢的緣故,使得其已經漸漸失去了對新聞傳播模式的主導能力。但是隨著融媒體時代的開啟,傳統新聞媒體開始轉變思路,紛紛以全新的融媒體理念加入互聯網新聞的傳播行列中,這樣既往的劣勢轉瞬之間變成了優勢,而既往的優勢仍然牢牢掌握在傳統媒體手中。同時由于傳統新聞媒體的加入,我國互聯網新聞的發展逐步呈現出健康有序的態勢,新聞行業的社會監督功能在逐步強化,傳統新聞媒體對社會輿論的引導及對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弘揚作用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在互聯網新聞時代,傳統新聞媒體不僅要積極參與其中,更要肩負起既往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責任。傳統媒體在積極參與互聯網新聞傳播的過程中要嚴格把控不良價值理念的傳播,對正確的社會價值理念給予大力弘揚和宣傳,以應有的姿態和使命感來凈化互聯網新聞傳播時代的輿論環境。
在構建互聯網新聞傳播模式的時候,傳統新聞媒體應當與自媒體建立良好的平等溝通關系,并形成良好的互動機制。雖然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領域占據著主導地位,并且在互聯網新聞時代仍然占據新聞的制高點,但是自媒體更接近新聞受眾,加強與自媒體的交流可以更好地通過自媒體來傾聽廣大網友的心聲,實時了解民情,掌握民意。只有做到這樣,傳統新聞媒體才能在融媒體時代更好地發揮自身的積極作用,為廣大新聞受眾提供更好的新聞服務。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既給傳統新聞媒體帶來了沖擊與挑戰,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作為社會輿論的引導者和正確價值理念的弘揚者,傳統新聞媒體應當積極順應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模式的改變,在媒介融合過程中快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優勢,在加強與自媒體交流與溝通的同時積極發揮自身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主導優勢,義不容辭地承擔起融媒體時代引導社會輿論和弘揚正確價值理念的重任,為我國社會的和諧發展盡到媒體人應盡的責任與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