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偉,周暉暉
(淮南師范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8)
當代品牌餐飲空間的設計正在由功能型設計消費轉向體驗型設計消費,由此,體驗空間的設計將成為品牌餐飲空間設計的重點內容,但是,我國的品牌餐飲空間設計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文化承載力與互聯網的優勢還尚未形成,如何利用互聯網打造品牌餐飲空間,設計師需要對此進行思考和探索。
餐飲空間是商業流動的立體場所,它不是單一的視覺表現。品牌是企業經營的方式和載體,在品牌餐飲空間設計中,商業形態的構建和延伸,實現了人與物、物與空間、人與空間的平衡感,使人們能夠獲得舒適的空間體驗,增進人與空間的和諧與信任,而品牌餐飲空間設計不僅僅是在風格上的塑造,更是在商業模式運作的內在邏輯上。通過空間設計的整合,實現商業主體與人之間的強烈互動,并呈現其對于品牌的社會價值。
伴隨著現代經濟的迅速發展,消費需求也在變化,過去“物美價廉”的消費觀念逐漸被“高質量的文化體驗”所取代?!捌放啤币辉~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社會功能性消費由實用性原則逐步向體驗性、主題性、文化性消費模式轉變,對餐飲品牌的追求和塑造正逐漸成為當代人精神層面的重要標志,但是,在新一代的品牌餐飲空間環境設計中,缺乏對自身空間的獨特認識,跟風與模仿仍然很明顯,在硬裝設計標準、軟裝空間搭配、色彩識別系統等方面上缺乏統一的設計與管理,以及在空間環境中難以形成深刻的品牌記憶。
在品牌餐飲空間設計的手法與原則中,餐飲空間設計是品牌文化在室內整體空間的延伸和表現,品牌餐飲的空間布局遵循自身的餐飲品牌定位進行標準化布局,便于管理,品牌餐飲空間的設計布局主要是指門頭設計、就餐區設計、廚房設計、收銀、等候區設計、空間動線設計、傳菜通道等內容,比如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店,從門頭到室內空間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空間布局。對于品牌餐飲空間設計中,通過最大的翻臺率來實現其最大的經濟效益至關重要。第一是室內空間區域的標準化劃分,這主要包括廚房面積和區域劃分,接待區、收銀臺區域面積和劃分,就餐區面積的劃分等內容,根據餐飲品牌定位與人群定位進行合理的面積和區域劃分,此外空間服務半徑與桌椅臺位數的配比通盤考慮,從整體布局上形成自身的空間布局特征。第二是整體的動線設計標準??臻g中動靜是相對的,絕對的動靜分區是不存在的,在大空間中進行嚴格分區也只是理想狀態,而室內動靜分區優化只是將相對動區和相對的靜區進行人為的設計力求更貼近于使用者的空間意向。合理的動線設計不僅提高了食品配送效率,還增強了用戶進出空間的體驗感和舒適度,在動線設計與區域劃分中要考慮不同空間的形體塑造,比如圓形、流線型、弧線型、直線型等不同規格比例的空間因子劃分,有助于形成特定的視覺圖像識別元素,打造屬于自身的品牌特質。
情感和體驗在餐飲空間的設計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餐飲空間設計中,空間環境的設計對餐飲企業的品牌體驗影響最大。
近年來,消費者越來越喜歡產品和環境帶來的舒適體驗,餐廳空間的品牌體驗變得至關重要。人在餐飲空間的環境知覺的形成過程也可以概括為人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等感知接收品牌餐飲空間的環境信息。感官體驗也是消費者了解品牌最直接的方式,餐飲品牌體驗我們可以將其分為視覺體驗、觸覺體驗和聽覺體驗。
在情感化和體驗化中視覺感受是激發其它高級經驗如情感經驗、審美經驗等的前提,視覺感受中可以通過對色彩的深度設計來營造餐飲空間的氛圍感。在品牌設計中,色彩可以幫助企業樹立獨特的形象,同時,光影的變化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在空間中,光的強度和冷暖的關系也會對人們的情緒產生影響,在注重品牌體驗的餐飲空間中,不同的場景對燈光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就餐區的燈光需要采用暖色的燈光,易引發人對美食的渴望度,同時,它也能引發人們的情緒。
品牌餐飲空間設計中,各種材料可以提供不同的觸覺感知,材料可以傳達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等。利用材料進行創造性設計,往往可以突破固有的思維限制,同時材料的使用也能激發消費者的感知興趣。因此,無論是人造材料還是自然材料,其獨特的屬性給人帶來不同的心理效果。
空間的個性化和品牌化也需要材料的襯托和營造,這與品牌個性密切相關,但是,不同的品牌定位,材料的使用和需求是不同的,例如,麥當勞餐廳通過高度統一的人工技術材料迅速實現了品牌擴張的目標,為消費者創造干凈整潔的觸感,這也是品牌通過運用材料向消費者傳達一種文化和情感特征。
在品牌餐飲空間設計中,樂曲是一門細膩而富有感情的藝術,給人以空間。飲食文化中的主要影響是表達情緒,烘托氣氛,或向消費者傳達主張或情緒。在餐廳空間設計中,音樂傳達的情調會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情感體驗。因此,適當的運用音樂能增加用餐空間的氣氛,調動人的用餐情趣,傳達與空間一致的空間特征,這樣才能引起消費者的共鳴,形成正面的情緒,達到品牌與消費者心理的關聯。
在互聯網發展的大背景下,餐飲空間中,點餐、評價、送餐、反饋等智能化設計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在品牌餐飲空間的設計中,越來越多的餐廳選擇智能化的管理訂餐系統,使得為品牌商戶提供點菜、會員管理、外賣、營銷和移動支付等功能為一體的系統解決方案將成為品牌餐飲發展的重點需求。所以,設計者在設計時不應受生產技術的限制,如今科技已超越過去,品牌餐飲空間設計與智能化設計理念的結合,將是現代餐飲空間設計的重大變革。雖然,現在還處于不平衡、不成熟的狀態,但是空間是場所,時間是場合,它們構成了“場所精神”,而“場所精神”服務的核心是“人”,或者說是人的行為和心理。因此,從發展的一般規律來把握,在品牌餐飲空間設計中,餐飲空間設計的智能化設計理念是基于用戶體驗的角度,以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將智能化設計理念與餐飲空間設計相結合,也是一條可以遵循的規律,其實是有可能的,這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滿足人們體驗需求的最佳選擇。
5.2.1 等待區設計
一般來說,人們不會在用餐高峰期間選擇到有良好商業前景的餐廳,因為在高峰時間用餐會有排隊和擁擠的現象。由此,造成客流量減少,顧客在等候時還會大聲交談,從而影響附近用餐的顧客。關于等候區的改進,一是在門口安裝了免費的電子設備來沖洗照片,在等候區等候的顧客可以利用這段短暫的幾分鐘等待時間來打印他們喜歡的照片,而在不知不覺中,10 min過去也就不再覺得等待的時間長了;二是在等候區內擺上咖啡桌,旁邊放上咖啡機,讓前來等候的顧客在此休息時也能喝到咖啡,這種設計形式,是為了合理地利用顧客等餐的時間,從而滿足用戶的體驗;如果以顛覆等候區等待的使用功能作為設計的突破口,那么,其它使用功能的設計方向也是寬廣的。例如,小型影院可設在餐廳門口,供顧客觀看短片、音樂劇、 MV,或微電影、小品、相聲、搞笑綜藝節目等,為的是讓顧客在看視頻等休閑活動中度過漫長的等待時間,以及在等候區設置智能觸屏查詢一體機,用戶可以通過查詢餐廳位置、就餐時間等信息,也可以查詢餐廳招牌菜品。
5.2.2 服務設施設計
服務區域,顧名思義,是指餐廳工作人員為滿足顧客需求而設立的區域,但在當前的餐廳設計中,發現餐廳接待區和收銀區都存在著這樣的問題:服務區的交通路線設計不明確;使用功能比較單一,僅限于結帳、付款、查詢等基本功能,一些隱藏在服務區內的新功能還未得到合理開發和利用。
首先,品牌餐飲空間流線最具有可操作性,極易為人所控制引導。應從注重餐廳內部空間的導向識別系統著手,在顧客從入口到服務臺的這一區域,可設置吊頂,也可在地面安裝智能導向標識系統,而傳統型的靜態導向標識存在局限性。種類型的導向標識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問題,如標識外觀不容易改變,適應場景有局限性等,通過智能系統的預設,當標識信息發生變化時可作出相應的調整。除變化多端、適應性強外,更是人性化的設計,通過感應顧客進店后的聲音、文字聲響,并借助于某種方式輸出,可將此作為指示器的箭頭,以電子屏幕裝置,與入區吊頂設計或地面鋪裝設計組合在一起。
其次,可從改善服務臺功能結構單一的角度出發,挖掘出更多的潛在使用功能,使服務臺的使用功能更加豐富和全面。服務的基本使用功能是結賬和咨詢,有時還和一些餐館的特色產品一起出售。在品牌餐飲空間的設計上,接待區往往有很多有待開發的功能??稍诜张_附近設置智能儲物柜,專為顧客服務,衛生、安全,同時避免一次性紙杯浪費,體現綠色節能。
5.2.3 散座設計
分餐區是一個餐廳所占比例比較大,也是品牌餐飲空間設計的重點,是顧客進入分餐區時的直觀感受,在設計餐桌的時候,可以設置觸摸區??腿俗煤螅妥郎系挠|摸屏會顯示提示,客人觸到電子屏幕時,觸摸屏會與客人所用的方盤組合并交互,播放開機動畫。餐館服務員會把點餐專用的平板電腦帶給顧客,顧客可以按照平板電腦上面的操作說明,并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是否將菜單投影到餐桌上面,讓其他顧客看到,如果選擇不投影在桌子上面,其他顧客可以繼續在桌子的電子屏幕區域玩電子游戲,這樣智能的餐桌界面除了具有點菜、玩游戲的功能之外,還可以具有更換桌布的功能,當顧客對桌布的設計不滿意時,可以通過電子觸摸屏找到桌布的種類來更換自己喜歡的風格。
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品牌餐飲的智能化管理模式將品牌文化、品牌故事等融入到整體空間的設計中去,創造空間的趣味性、體驗感和娛樂性,顧客可以完成自主點餐,縮短了閱讀紙質版菜單的時間,節省時間也提升了效率,并且還設有菜品圖片和視頻,更具直觀的展示菜品的優點;電子科技技術代替了紙質版的菜單、排號機等,節約了能源;減少服務員的數量以及可以節省開支,同時也能避免人工點餐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的遺漏、點菜的失誤率。
品牌餐飲的空間環境設計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和變化的。其獨特的空間體驗和獨有的文化特色成為品牌餐飲空間設計的重要特征。與此同時,餐飲空間的設計界限越來越模糊,設計人員自身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全面。單一的基于效果圖的餐飲空間設計標準已經變得單薄無力。在為更好的餐飲體驗而設計的過程中,互聯網等智能交互設計手段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同時,品牌餐廳空間設計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