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霞,周冬梅,胡鉅濤,鄔佳妮,施 宇
(上海健康醫學院,上海200237)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口老齡化問題成為當今世界一大主題,研究[1]預測,老年人口數量2023年將達到950.15 萬人,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未來的養老形勢嚴峻。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2],跌傷是世界各地意外或非故意傷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65 歲以上成年人所占比例最大。老年人的生理機能衰退導致平衡等各方面功能下降,伴發疾病導致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是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原因,而如今家庭結構模式越來越現代化,子女忙于工作無余力照顧老人,獨居老人或患病的老年人暫時性無人陪伴等容易發生跌倒事件,引發嚴重后果。本文對防摔服的應用現狀、摔倒監測、交互技術進行探討,對面料設計進行分析和綜述。
研究發現[3]現在專業的保健醫療設備較少,難以滿足不同情況的老人。對高知老年人居家養老情感需求分析研究[4]顯示,老年人對新事物接受程度較高,樂于接受新的服務方式來改善生活現狀。智能防摔服在國外起步較早,有較成熟的產品,國內近年來也逐漸有產品開始上市。老齡化社會不僅加重了社會的經濟壓力,也造成了家庭人力不平衡,所以,智能防摔服順應了社會發展,在老年服裝市場也極具競爭力。最早的防摔服源于摩托車安全氣囊,第一件智能防摔服出現在美國,歐洲起步較晚,后來發展到韓國和日本[5]。安全氣囊一般置于防摔服后背,當意外跌倒時,能快速通過感應充氣膨脹,起到保護和緩沖的作用。安全氣囊系統主要包括傳感器、微處理器、氣體發生器和氣囊。氣囊中所用的氣體是穩定氣體氮氣,不含毒性,對人體無害[6],防摔功能服對人體保護性強。日本hit-air 品牌公司于1995年開始研究安全氣囊馬甲,是最早研究氣囊服裝的品牌公司,以旗下品牌Air Hoof 為例,意外發生時它能有效地保護到人體的頸部、背部、胸部和臀部,保護范圍較廣,它主要研究方向是馬術充氣式護甲,同時也適用于賽車、警察裝備、消防部門等,它的缺點在于使用時需要吹氣或注氣;法國HELITE 品牌Hip Air 防摔護臀氣囊[7]是專門為老年人設計的防摔倒智能氣囊,它使用了加速計和陀螺儀兩種傳感器來計算穿戴者運動,能在200 ms 內檢測到跌倒這一動作,并于80 ms 內展開氣囊,但它的保護范圍比較局限,僅能保護用戶臀部周圍。相較于國外,國內關于智能防摔服的研究近年來也逐漸起步,廣州市信安智囊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最新智能氣囊馬甲[8],高精密芯片0.1 s 姿體檢測后能在0.01 s 展開氣囊保護老人的頭部、肩部、背部和髖部,實現軟著陸,減少了90%的沖擊力,同時具備APP 功能,可綁定多個手機終端,在手機上可隨時查看該款智能氣囊的定位、穿戴檢測、電量顯示等,這是目前功能較為齊全的產品,它的缺點在于防摔服過重,不便于檢修,APP 功能對老人作用不明顯。
目前,監測人體摔倒主要有3 種方法:①視頻監測。通過識別人體運動活動,分析人體的姿勢。②環境監測。通過環境的改變,分析聲波、紅外線、壓力變化等。③可穿戴的傳感監測。嵌入傳感設備,分析人體動作[9-10]。其中,可穿戴傳感裝置成本最低,也是目前市場上使用最多的。目前使用的傳感器包括溫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壓電傳感器、磁電傳感器、光電傳感器、溫濕度傳感器等[11],在關于多融合傳感器的老人跌倒檢測研究中,采用九軸IMU 傳感器對日常生活活動中的跌倒行為進行檢測,在快速坐下、快速站起來、快速起床時精確度較高,但在臥倒和斜倒兩種情況下敏感度較低[12-13],用基于加速度變化的步態識別方法研究表明[14]慢步行走、快步行走、上樓、下樓4 種姿態下識別率分別達到了97.4%、96.6%、95.5%、93.6%。陀螺儀器最早用于航海導航,陀螺儀器不僅可以作為指示儀表,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作為自動控制系統中的一個敏感元件,即可作為信號傳感器,陀螺儀器能提供準確的方位、水平、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信號,人體從直立形態到平躺摔倒時,利用人體摔倒時加速度和角速度的改變,嵌入傳感器設備,進行人體動作和姿勢的收集分析,判斷是否摔倒,國內外關于摔倒監測的研究,發現加速度傳感器和陀螺儀采用較為廣泛,且多安裝在手部、腕部、臀部和胸部。陳鵬在智能系統設計中[14]設計了一種基于三軸加速度計的跌倒檢測智能設備,提出了一種基于BP 神經網絡的跌倒檢測算,其系統準確率達到了95%以上。
智能防摔服在普通的防摔服基礎上,需要結合電子科技,根據老年人的身體特征,滿足老年人的多方位安全需求,應用通訊大數據、GPS 定位等構成其他輔助功能模塊。目前,較為成熟且被消費者接受的交互技術主要有藍牙技術、GPS 技術、NFC 技術等[15],市場上現在最多的可穿戴設備是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環,智能服裝較少。
醫療的持續發展帶動了醫療設備的發展,醫療設備的陣地也從醫療機構逐漸地移向家庭自用,大型設備轉為個人需求的小型穿戴式,甚至是片狀植入式[16],氣囊防摔服具有測量生命體征功能,包括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心電圖、體溫、呼吸、姿勢、GPS 等參數,參照運動智能手環,采用藍牙和大數據聯網技術將這8 種信號數據傳遞到子女手機上,同時與醫院APP 同步,將老年人的數據存儲,在此基礎上連接肩部顯示屏將其數據顯示,在老人摔倒時,數據異常,觸發肩部報警器,提示老人的情況。所有設備可根據老年人的自身情況進行自主拆卸,滿足了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之外,也便于維修防摔功能服。
趙潤在關于智能環境中基于RFID 的無源感知關鍵技術研究中[17],利用RFID 設備監測了呼吸率和心率的無源感知系統,同時也可用于睡眠監測和運動監測,這是一種低成本且易操作的監測方法,但是需要大量的準確標注標本,獲取這樣的信息開銷較大,導致監督不完整。目前,智能生命體征檢測一般為智能手環、手表、眼鏡等,擁有監測生命體征功能為一體的智能防摔服有待進一步研究,人們對智能服裝的需求將達到新的高度。
智能防摔服外聯軟件通過通信大數據技術、藍牙傳輸等科學技術,實時對老年人進行監控,將老年人各項指標數據進行收集、分析和存儲,方便就醫時查詢,連接子女手機后也讓不在老人身邊的子女更加放心。一般情況下,對于視力減弱、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還可借助語音數據播報功能,自動播報自身身體狀態是否處于正常范圍。在數據異常時,自動將異常數據以信息的形式提供給子女并上傳到醫院APP終端數據庫,在老人摔倒時自動生成定位,向就近的醫院打出救援電話,及時采取救援措施,保護老人的生命安全。
在上海地區老年功能服裝需求調查[18]分析中對面料的調查可知,老年人對面料的選擇還是比較傳統的,天然化纖面料更受老年群體青睞,天然化纖面料有較好的吸濕性和透氣性,面對這樣的選擇,防摔功能可設計為里中外三層的組合結構,最里層可以采用親膚的純棉保暖布料,平時跌倒時會造成氣囊防摔服碰撞磨損,因此,外層采用耐磨面料及其重要。在滿足耐磨的基礎上,也保證透氣性,可采用尼龍面料和D30 的沖擊材料拼接,D30 材料在常態時比較柔軟而有彈性,當撞擊時會變得堅硬,從而消化外力,抵抗沖擊力,起到保護作用。當外力消失后,材料會恢復到最初的柔性狀態,有極強的吸收沖擊的能力[19-20]。
中國老齡化日益嚴重,空巢老人逐漸增多,不僅給社會經濟帶來了極大壓力,同時也加重了社會醫療的負擔,生活的智慧化和生產智能化需求正驅使智能硬件的發展,智能制造產業也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智能防摔服包括監測感知、存儲并傳輸數據、反應三大功能,實現穿戴設備與健康監護的交互技術,順應了時代的潮流,符合健康中國的戰略。未來智能防摔服的發展趨勢如下:①以人體工學為基礎,設計出適合老人體型的服裝版型[21];②以社會需求為主,增設生命體征測量儀等設備與APP 藍牙連接一體化,形成硬件與軟件合成系統,形成新型的產業,帶動服裝產業和互聯網產業的發展,顛覆傳統的醫療防治檢測,拉近子女與獨居老人之間的關系,減輕了負擔;③適合四季,檢修方便,通過對面料的選擇研究和嵌入式設備鑲嵌的反復實驗,設計多層可拆卸的組合結構,可根據季節的冷暖進行自主拆卸,也便于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