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長波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金城南京機電液壓工程研究中心,江蘇 南京211106)
航空制造業是指從事飛機、發動機、零部件、機載設備等航空產品的研究、開發、制造及其他相關服務的產業,涉及機械加工、熱處理、表面處理、裝配、測試等工藝過程[1]。近年來,中國航空制造業發展十分迅速,其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在大時代背景下,航空制造業安全環保管理也應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擺脫傳統管理思維的束縛,對自身管理模式進行全面審視,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促進管理模式的多元化、現代化發展,以現代化理念對管理工作進行調整和創新,進而更加高效、便捷地做好企業安全環保工作。
目前隨著企業管理理念的逐步發展,國家級、行業級和企業內部各種安全環保管理體系手段較多,當前企業的安全環保管理主要依據依托于ISO14001:2015環境管理體系、ISO45001:2018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是目前世界范圍內EHS管理應用最廣泛的管理標準[2]。此外,近年來軍工系統安全生產標準化系列考評工作標準以及基于風險思維的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發布,同時,一些特大型集團企業會根據自身發展,制定出集團內部的一套安全環保評價標準。
例如,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近年來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關于綠色發展的精神和國資委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以打造“綠色航空”為核心,發布了綠色航空工業評價標準Q/AVIC 09302.2—2015企業標準[3]。
就目前運行情況來說,絕大多數企業仍將管理體系作為應付認證審查的工具,為了達到認證通過的目的而脫離實際管理,導致管理體系不能實際應用于企業管理中,主要表現在一個企業為安全環保工作配備了多套資料文件,甚至一項業務具有多種管理表單、流程等,導致執行時不統一、不規范。
對比國內外大型集團型優秀企業或其他領先企業,航空制造業信息化建設差距較大,受管理信息化手段制約,目前大多數企業管理模式呈現紙質化、碎片化,日常運作依賴人工匯報及紙質傳遞,基本采用紙質文檔管理、人工集中檢查等傳統模式,管理體系、標準未能通過信息化平臺及渠道進行固化,不利于信息及時傳達,閉環性較差,耗費了大量的人工成本,也制約了安全環保管理效率的提升。
各類安全環保管理問題已逐步凸顯,主要體現在:①安全環保檢查及隱患治理方面。檢查過于強調紙質化的“留痕管理”,要求所有檢查、整改、培訓教育等工作必須紙質化,紙質層層審核,極大地影響了工作效率及整改時效。無法實現及時匯總及傳遞,檢查數據的統計和分析需要人員專門整理,隱患整改上報和整改批復的下達傳遞耗時長,輸出的表單不規范。②安全環保臺賬管理方面。安全環保臺賬不規范,信息搜集、反饋不全面,面對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信息,人工分析管理效率不高,差錯率高。③安全環保報表管理方面。對安全環保數據無法進行有效地整合監督管理,缺少對較重點業務的數據監管。
航空制造業屬大型加工行業,企業規模均比較龐大,內部部門眾多,通過近年來的發展,安全環保已經擺脫了“空喊口號”以及簡單粗放的管理階段,絕大多數企業能配備人員有序開展安全環保工作,管理逐步規范化、制度化,但觀念意識、人力物力保障等仍有很多方面亟需加強,導致執行安全環保工作參差不齊。
企業受人才培養結構及人才招聘模式的影響,部分航空制造業安全環保管理人員呈現出年齡結構不合理、專業不對口、處置經驗不足、技術操作疏于規范等問題,導致無法及時、正確落實日益強化的安全環保法律法規及相應要求。
此外,企業內各部門參與安全環保工作積極性不強,導致程序文件執行銜接不明確,體系的執行出現與實際安全環保管理不兼容,各個部門在制度理解、宣貫、執行等各個環節參差不齊,部門之間常常相互推諉扯皮,缺乏統一協調,導致安全環保工作的運作效率和運作質量不高。
就目前航空制造業安全環保管理而言,主要依托于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安全生產標準化以及綠色航空工業評價標準。陳世杰[4]、楊帆等人[5]探討了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與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的融合;李艷雙等人[6]探討了航空制造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與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一體化建設,探索了兩者融合的可行性。結合環境管理體系及航空工業綠色航空工業評價標準,分析可知,四者均以遵循法律法規和規范要求為出發點,其中安全生產標準化和綠色航空工業標準在制定過程中就參照了大量的安全環保法律法規和規范要求,企業在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和綠色航空工業工作時依據法律法規和規范要求對標開展工作。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則是根據企業實際,通過收集相應法律法規和規范,相對應制訂程序文件進行控制、評價及糾正預防,確保法規標準要求的實施。其次,四者均基于PDCA管理模式,根據“策劃、實施、檢查、改進”的管理方法,都強調了結合企業自身實際情況,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糾正、持續改善的循環過程,以期建立并保持持續改善安全環保管理績效的長效機制。
分析四者區別,安全生產標準化和綠色航空工業評價標準是標準要求,它對航空制造業安全環保管理實施過程提出具體的要求,量化性更強,強調對標整改,可執行性更高。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和環境管理體系是一種安全環保管理方法,沒有具體績效要求,強調了系統的思維,對應管理手冊、體系文件、作業指導書的三個層級,更偏重于一種管理工具。綜合分析,航空制造業可以以安全生產標準化和綠色航空工業評價標準為準則,以兩大管理體系為抓手,統籌框架,通過人力資源整合、文件體系融合、體系運作方式提升、持續改進管理等方面的有效融合,打造“多標一體”管理模式。將各種體系標準一體化,使得體系結構統一、要素設置和控制要點統一、文件編號和編寫格式統一以及認證審核統一,避免要素和程序間產生矛盾,使得體系能夠相輔相成。
目前來看,煤礦行業、石油化工行業、鋼鐵行業等已針對性建設了安全環保信息化平臺,并取得一定成效[7]。但仍因規范信息采集以及檢索難度較大、信息化建設缺少統一規范、缺乏總體規劃等缺陷,處于邊開發、邊使用、邊規劃的階段,暫未達到廣泛應用的程度。
航空制造業平臺建設可按安全生產、職業健康、環境保護等相應的法規和業務設置管理平臺,按各業務管理要素和管控數據搭建業務模塊。將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業務監管端平臺與單位安全、環境運行端物聯網平臺數據進行應急響應銜接,充分利用移動APP終端的便攜、快速的優勢,將日常業務和監管信息在移動設備上實現,提高工作效率和應急響應能力。通過將業務實體和安全生產、職業健康、環境保護等信息化模塊互相聯系,形成一套完整的公司智慧安監信息化體系。
安全環保管理平臺的建設,可以增強管理過程中人、機、環、管的協調性,加快安全環保管理信息的傳遞和處理,通過網絡化辦公,規范了辦公程序,提升了辦公效率,強化PDCA管理,為安全環保管理工作的現代化、信息化、系統化、規范化提供科學可行的管理手段,打造“互聯網+安全環保監管”的新模式。
3.3.1 搭建內部管理“橋梁”梯隊
企業內部打造高層片區制、員工督導隊的人力資源梯隊模式。發展動員基層部門責任心強、安全環保意識好的人員,連同企業安全環保管理部門成立安全環保生產檢查督導隊,充分調動基層單位職工的參與積極性,強調以人為主及參與意識。以此在安全環保職能部門和基層部門之間架起“橋梁”,打通領導層、主管部門、基層部門三者間工作渠道,促進各層級之間的信息溝通,順利推進安全環保工作的“上傳下達”和“下行上報”,各司其職,群策群力。
3.3.2 引進第三方“安全環保管家”服務
目前一些政府監管部門、工業園區開始采購第三方“安全環保管家”服務,企業基本尚未推廣[8]。針對自身查不出安全環保問題、監管部門查出問題不愿整改以及不知整改到不到位等難題,企業可借助第三方安全環保管家這一外部力量,通過政策咨詢、培訓服務、技術服務等,可開展安全環保“三同時”、安全環保檢查、“三廢”治理、安全環境監測管理、安全環境統計等專項服務工作。
通過打造由安全環保管家服務購買者、第三方安全環保咨詢公司及其從業人員構成的協同合作,共同打造安全環保的管理工作模式,讓安全環保管家成為政府監管部門與企業間的“紐帶”,創新協同模式,減少信息不對稱,實現共商、共建。系統化、專業化、精細化、定制化的安全環保服務,統籌解決安全環境問題,降低安全隱患、環境污染風險,完善安全環保管理制度,提升安全環境管理水平。
目前,第三方安全環保咨詢機構作為安全環保管家服務仍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市場機制不健全、對第三方機構缺少有效的監管措施、服務機構綜合能力不強、服務供需矛盾有待解決。
在新時代背景下,安全環保管理模式隨著社會環境、科學技術和企業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航空制造業應轉變傳統安全環保管理思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全新的管理模式,通過體系標準的有效融合、推進安全環保管理信息化建設以及構建企業特色人力資源機制等模式,使得安全環保管理模式能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與企業發展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發展力以及市場競爭力,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