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君玉
米哈伊爾·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Michail Ippolitovlvanov,1859-1935)俄羅斯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指揮家,師從尼古拉·安德烈耶維奇·里姆斯基·科薩科夫。伊凡諾夫從始至終堅持俄羅斯古典音樂現實主義傳統的創作風格,堅決反對頹廢虛無的現代主義音樂風格表現。他的作品多數與人民的生活場景及純正的民族民間曲調有著密切的關聯,情感真摯,生動形象,充滿民族情懷。交響音畫《高加索素描》是伊凡諾夫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同時也是最受歡迎的一部管弦樂隊作品。本文將從該作品的樂器選用及音色布局、管弦樂隊音型化等方面進行分析。
《高加索素描》在常規雙管編制的基礎上添加了一支英國管來加強木管組的中低音區,同時在銅管組選用中音長號代替了長號,用更加低沉的音響效果凸顯高加索山脈巍峨沉穩的氣質。打擊樂組選擇了定音鼓、低音鼓和小軍鼓。其中定音鼓和小軍鼓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俄羅斯作曲家們所鐘愛的打擊樂器,在特定歷史時期及局勢動蕩的社會背景影響下許多俄羅斯作曲家擁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涌現出大量描寫戰爭場面的管弦樂隊作品,其中極高頻率使用了定音鼓和小軍鼓這種容易推動情緒烘托氛圍的打擊樂器。而作品中低音鼓的使用則是為了利用其渾厚低沉的音響效果描繪高加索山脈的雄偉莊嚴。作品中部豎琴的加入則調和了作品整體的厚重感,這一巧妙的點睛之筆使作品描繪的景象更為立體也更加真實。高加索山脈景觀垂直分布非常明顯,山地森林和高山景觀縱橫交錯。“在古冰川的底部,細流常常匯集成碧波蕩漾的圓形湖泊,景色綺麗迷人。”①這里同時也是野生動植物的天堂。豎琴輕盈靈動的音響描繪出一副生機盎然的溫暖景象。弦樂組則沿用常規編制沒有改變,大面積的音型化處理使作品所描繪的高加索山脈畫面增加了層次感也在聽覺上增強了空間感。這樣的樂隊編制沿用了西方傳統配器風格,但在打擊樂部分樂器的選擇以及打擊樂大面積鋪底的配器手法則充分體現了鮮明的俄羅斯民族樂派特色。伊凡諾夫匠心獨具地選擇加入英國管、中音長號和低音鼓這三樣中低音樂器就是為了在高加索山脈的畫絹上調和出最真實的巍峨的色彩。
作品開始由單只E 調圓號強奏出動機,緊接著弱奏重復動機尾音延長。“圓號在作為獨奏樂器使用時,可演奏技巧較為復雜的華彩性樂段或或抒情而寬廣的樂段,亦可演奏輝煌、雄壯的號角式樂句。”②圓號強奏主題木管組的英國管、A 調單簧管和大管做和聲支持。表現出高加索山脈巍峨高聳的磅礴氣勢。圓號的音色并不如其他銅管樂器的音色輝煌,這里使用圓號是在描繪高加索山脈在晨霧的籠罩下朦朧而又沉靜。重復動機尾音的延長則是在表現山脈綿延一望無際。緊接著弦樂組進入,二提和中提琴以固定的六連音節奏交替出現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則做和弦根音長音鋪底,加以力度的變化營造出忽強忽弱忽遠忽近的縈繞山間的風的音效。同時打擊樂組一齊滾奏,通過強弱的變化將鏡頭拉近又推遠。雖然小軍鼓和低音鼓都是沒有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但兩者在音色上有清晰的明亮和低沉之分,這使得打擊樂組的齊奏層次分明音效均衡。此時單簧管和大管對主題進行第一次呈示,緊接著用音色疊加的手法在主題旋律聲部中加入長笛高八度演奏進行第二次呈示,以達到線條幅度擴展的目的。③接下來在不同樂器不同聲部不同音區對主題進行八次重復。在動機不斷重復的過程中其余樂器則承擔起了和聲的角色,在音色轉換的同時也不同程度上進行了音色的疊加,加之強度遞增從而獲得音響層次的疊加以及音樂情緒的推進,迎來第一次樂隊齊奏。在不斷切換視角環視群山的過程中晨霧逐漸褪去,高加索山脈的主峰終于清晰映入眼簾。在兩次主題呈示后從小號開始分別由小號、圓號、大管、單簧管、雙簧管、長笛依次演奏動機,音區從低到高強度逐漸減弱,將鏡頭從山腳下不斷抬高并拉近至山間的一角。豎琴的加入仿佛流動的清泉柔和了硬朗的山脊。
中段轉入屬調,英國管奏出舒緩流暢的旋律是全曲的第二主題,雙簧管和長笛同度齊奏與之對話。圓號和弦樂做和聲音型,一片祥和景象。此時已到正午,溫熱的暖陽輕撫山間所有生物。沒有人跡的原始山林是動植物的天堂,巍峨雄峰也有它溫柔的一面。弦樂組利用其柔和的音色以及其“便于高漲與低落”④的特質加入第二主題,畫面變得溫暖光明起來。弦樂組與木管組采用復調手法進行對答,兩者獨立的音色使各旋律線條對比清晰,又因弦樂器自身音響相較木管不夠堅實的原因,作者通過使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齊奏,單簧管與長笛交替進行的方法來追求音響上的均衡。接下來在弦樂組與木管組的持續對答中進行了音色對置,音色的對置調和出不同的音響色彩,細微的音色布局變化即可創造出聽覺上的不同感受,使聽覺更加豐富,個中變化值得細細品味,這正是這首作品最迷人之處。緊接著圓號聲部奏出主題動機,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長號、大管、雙簧管、長笛緊跟著逐個重復動機將鏡頭逐漸收回原點,高加索山脈威嚴的全貌再次盡收眼底。而后小提琴與中提琴重復樂曲之初的六連音音型,山風再次刮起,夜幕即將降臨。
再現段使用與第一段采用相同的配器手法描繪高加索山脈大氣磅礴的恢宏氣勢,在此不多做贅述。結尾處重復主題的同時圓號和木管組做大量弱奏長音鋪底,有如柔和月光傾灑高加索山脈,給靜謐的夜增添一絲溫度。同時打擊樂組做弱奏滾奏加之弦樂組做六連音節奏型模仿山風,但由于此處豎琴泛音音效的加入使山間的風變得尤為輕巧,仿佛輕風拂過山脈的每一個角落,輕撫山間的每一個動物和植物,整個畫面溫暖又溫柔。最后由圓號、大管、雙簧管和長笛依次弱奏出主題動機,將鏡頭拉向最遠處,靜夜中的高加索山脈盡收眼底。全曲由弦樂組向下五度的撥奏結尾。此時夜色正濃萬籟俱寂,鏡頭拉近定格在由于被風吹動而掉落地面的一顆干癟的松塔上。
在管弦樂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各聲部之間的音響平衡,尤其是有明確主題或者說明確旋律線條的作品做到主題與織體之間的音響平衡尤為重要。這里考驗的不僅是作曲家精妙的構思,對作曲家作曲技法(特指配器技巧)的要求是很高的。回顧交響音畫《高加索素描》第一部分中主題動機的出現主要以木管和銅管組為主,明確的主題動機隨著不同音區樂器不同質地音色之間的轉換自由切換著描繪視角的遠近。作品在豐富表達主題的同時始終與織體保持著相對均衡的音響效果,這使主題的變化總是處于較為穩定的狀態之中。例如作品第31 小節小號聲部吹奏出主題動機并進行兩次移調呈示,伴奏織體為圓號、雙簧管和長笛的長音吹奏加弦樂交替六連音和打擊樂弱音滾奏。此后主題動機轉移至圓號聲部且同樣做兩次移調呈示,織體音型則沒有發生改變,只是木管組的長音鋪底聲部替換成了單簧管與大管的配搭。在聲音的厚度和大小上并沒有發生變化,使主題動機在相對穩定的狀態中做音色的轉換。織體樂器的變換則改變了主題展現的背景顏色,即在不改變基礎主題的情況下改變了橫向的色彩。就好像高加索山脈之間的一條河流淌過高山又走過森林,不同時間不同季節作為不同的背景承載著這同一條河流,繪成一幅幅不同的風景畫片。又例如作品第54 小節至74 小節,木管組演奏作品的第二主題,圓號和弦樂組撥奏做和聲支持。首先由英國管獨奏第二主題的第一樂句,緊接著雙簧管和長笛分部同度疊奏第二主題的第二樂句,在音響上保持了橫向的平衡。重復一遍之后弦樂組除低音提琴做主音撥奏以外,第二小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同度疊奏第二主題,第一提琴高八度演奏。縱向層次感加深使整體聽覺的空間感加強。弦樂組起,仿佛注入一股暖流,整個畫面被點亮。這一瞬間聽覺差異很大但長笛和弦樂融合在一起令人舒適所以這一過渡并不顯得突兀。弦樂組演奏第二主題的同時木管組樂器依次吹奏六連音做音型化處理作為點綴起到線條描繪的作用。豎琴在每一小節的弱拍撥奏做和聲支持,音響極度和諧溫柔且平衡。
“管弦樂的音型化是從音樂織體的基本因素發展出來的,并且永遠是同它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它自然地變成管弦樂織體的相當獨立的功能,這功能具有獨自的特點和表現的性能。”⑤音樂織體的基本因素即音樂中最基本的要素—旋律、和聲、節奏等。但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地將音型歸結為以上幾種形式,因為音型化只是以它自己的獨有的形式推動進行,形成一種背景,用以襯托主要聲部。它只能看作音樂外在的裝飾,而不是音樂本身結構內部的組成元素。《高加索素描》這首作品在“節奏的音型化”和“和聲音型化”兩個方面有極高的分析價值和借鑒意義。
“音型化的節奏形式應該看作沒有一定音高的打擊樂器的‘純’節奏,或是適用于單聲部的形式,也適用于和聲。”⑥作品中打擊樂大面積的滾奏鋪底在加強低音音效的同時很好地營造了莊嚴肅穆的氛圍。高加索山脈中的厄爾布魯士峰作為歐洲第一高峰給人內心的震懾力很好地由這三種打擊樂的混合音效表現了出來。弦樂部分大面積使用六連音節奏型,很好地描繪了山間的風聲,也同時用節奏做了首尾呼應,形成了結構上的平衡。在整部作品中,伊凡諾夫十分清楚怎樣突出主題,在對音型做不同變化的時候始終在做音型層面的微調,不影響主題在較前位置的演繹,而不同“背景”下的主題則擁有了不同的色彩,散發出不同的魅力。其次,伊凡諾夫在音型與音型之間也做了很好的權衡。他深知弦樂組的音型在音響上占據更加主要的位置,不僅因為它的音色更亮,更因為它還承擔著和聲支撐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打擊樂大面積的滾奏鋪底作為一種氛圍音效則從不喧賓奪主,盡管打擊樂部分在譜面上也有非常明確且細致的表情符號變化,但也都是隨著主題的情緒起伏變化而來的。
也有明顯的正如上文所說,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地將音型歸結為某一種形式,弦樂的六連音不僅在節奏上形成一種音型化,同時承擔著和聲支撐的任務。這樣便把“運動”帶進了和聲寫法的織體,聽覺上便更具有流動性。同時由于樂曲織體并不復雜,在木管和銅管在做線條呈示的時候,弦樂始終在背景層做和聲的變化。使樂曲在聽覺上達到音響均衡的同時也營造出了樂曲縱向的空間感。我們再將目光轉向作品中的持續音。音型化的和聲很大一部分是體現在作為“第二層和聲”的持續音上的。在作品中無論是主題旋律聲部還是作為背景的弦樂和打擊樂聲部都能時刻抓住聽眾的耳朵使人產生聽覺記憶和聯想。但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大面積做持續音的聲部。作品中最常用作持續音聲部的是圓號和大管,當然,在主題動機被不同樂器依次演繹的時候這兩個樂器也有做參與,雙簧管則會代替其中某一個樂器吹奏持續音做和聲支持。持續音做和聲支持雖然容易被聽覺忽略,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多因素的和聲音型化是由幾個旋律線條和不同的節奏結構所組成的音型,這種音型化的寫法形式使管弦樂音響在色彩和變化上更多樣化也更有層次。配器可以通過每一種音型化的類型來強調音樂發展的傾向。
總而言之,交響音畫《高加索素描》是一首極具俄羅斯民族樂派風格的交響音畫,筆觸精巧細膩,意境悠遠深邃。伊凡諾夫通過極高的藝術審美和精湛的作曲技法描繪出了一副生動盎然、情境生動的高加索山脈圖,營造了一種置身巍峨山間的身臨其境之感,以至激發聽眾的審美情趣,引起聽眾的審美想象,使得在音樂和畫面上獲得共鳴。作者深受其老師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影響,對俄羅斯民間音樂素材情有獨鐘,他們一致認為音樂作品應該更加著眼于民族文化符號,同時他們將目光投向了世界的另一端——神秘的東方世界,加之伊凡諾夫對高加索地區有著的濃厚情感,從而誕生了這部雋永的交響音畫作品。一部好的音樂作品不僅體現在作者真摯的情感和高超的作曲技法凝結的第一度創作里,同樣也在演奏者的二度創作與聽眾在欣賞作品時加上自己感受的三度創作結合之中。再次聆聽這首《高加索素描》,筆者隨作者站在高加索山脈之間用耳朵和想象欣賞了這場視聽盛宴。再從俄羅斯人民對這部作品的喜愛中看,這部交響音畫無疑是成功的。文末沉思,如何營造意境并將畫面完美轉為音樂語言清晰呈現,是吾輩音樂愛好者必將努力研習的課題。■
注釋:
① 佚名.中國地名,2011,(11):43.
② 梁廣程,潘永璋.樂器法手冊[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179.
③ 音色疊加是音樂獲得音色變化的重要途徑,如楊立青先生所說:“再創作實踐中,作曲家們常常將管弦樂織體中由特定音色構成的某一個因素(或聲部),用另一種不同的音色做局部(不完全)重疊。……常起到強化表現力的作用,故通常被稱為‘強調’”。詳見:楊立青.管弦樂配器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1281.
④ 這里所說的“高漲”是指音響的增強、旋律及和聲線條同時向上沖進。“低落”是指減輕音響力量和旋律與和聲線條的同時下降。(蘇)瓦西連科:《交響配器法 第一卷》,第263 頁。
⑤(蘇)瓦西連科:《交響配器法 第二卷》,第408 頁。
⑥(蘇)瓦西連科:《交響配器法 第二卷》,第41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