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斌,盧建新,姚羽,賴菁玲
1.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 100053;2.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0029
腎癌(renal cell carcinoma)屬原發性細胞癌。臨床上,約7%~13%的腎癌患者在確診時已發生轉移,常見轉移部位為肺、骨、肝,因癌癥死亡患者中12%為腎轉移[1]。靶向藥物是治療晚期腎癌的重要方法[2],目前國內推薦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如索拉非尼、舒尼替尼、培唑帕尼、阿西替尼,以及m-TOR通路抑制劑(如依維莫司)[3]。但靶向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部分患者因無法耐受而放棄用藥,或因不耐受不良反應致不能足量用藥等而影響治療。為此,筆者以證統癥,辨證以脾虛為主,立健脾理氣為基本治法,臨床可有效改善靶向藥物不良反應,達到減毒增效的目的。茲介紹如下。
腎癌靶向藥物治療常見不良反應包括:①手足綜合征和皮膚毒性,以TKI所致為主;②血液毒性主要表現為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及貧血;③高血壓;④胃腸道反應有腹瀉、惡心、嘔吐,其中腹瀉發生率最高;⑤肝功能損害表現為轉氨酶升高、膽紅素升高等;⑥乏力、疲勞;⑦甲狀腺功能減退;⑧口腔反應主要為口腔炎、口腔潰瘍、味覺異常、黏膜過敏等;⑨出血,可能引起的突發性出血包括鼻出血、牙齦出血、腦出血等。西醫目前臨床主要采用對癥處理,若出現多系統不良反應則聯合用藥。
腎癌靶向藥物在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增殖、參與細胞凋亡及自噬同時,也抑制了正常細胞生長和新生血管生成。臨床上,腎癌發病多為中老年人,證屬本虛標實。本虛乃精氣漸衰,正氣不足;標實為藥毒峻猛,口服給藥直傷脾胃,致脾胃損傷。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納運正常,飲食化生的水谷精微才能與肺吸入之清氣結合,為臟腑功能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脾胃為氣機運化之樞紐,脾胃運化正常,則氣機升降出入各司其屬。脾胃虛弱,納運乏力,后天水谷之氣運化乏源,氣機逆亂,則出現各類不良反應,《脾胃論·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所謂“胃之一腑病,則十二經元氣皆不足也”。飲食不化,反生痰濕,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在上頭竅無以充養,出現頭暈目眩、血壓升高;脾虛生濕,濕滯中焦,氣機阻遏,在下出現腹脹、腹瀉等;脾氣虛弱不能統血,血不循經,血溢脈外,于外出現皮下肌衄、傷口愈合不良,于內出現便血、尿血、崩漏等血液毒性表現。脾在體為肉,氣血虧少,脾病則四肢不用,肌膚失于濡養,出現四肢無力、形體消瘦,甚則出現手足綜合征和皮膚毒性;脾在竅為口,脾病則食欲不振,出現口味異常、口淡乏味、口黏、口甜等;脾其華在唇,“脾胃既為陰火所乘,谷氣閉塞而下流,即清氣不升,九竅為之不利”(《脾胃論·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若脾胃氣虛,陰火內生,則出現口腔炎、口唇糜爛等口腔不良反應。
氣為血之帥,氣虛則血行無力,血不行則瘀滯,使用靶向藥物的患者普遍有氣虛血瘀之象,其舌脈象頗有特征,表現為舌質淡黯、明顯齒痕,舌質可見瘀點瘀斑,脈象沉細。又脾虛則運化水液失司常夾濕氣,濕盛積而化熱之苔象往往偏于黃濁,望舌時易被黃濁苔掩蓋而忽視了舌質本身的瘀象,故從舌側面望舌質可較為清晰觀測到明顯的瘀點瘀斑。臨證應關注舌質的虛象和瘀象程度而酌以補氣活血散瘀之法,察舌苔濕濁程度而以化濕行氣之法。
腎癌晚期多以正氣虧損為主,癌瘤無法徹底祛除,此時若一味攻邪,患者可能因不能承受而加重正虛。正虛邪進,致陰陽、氣血、臟腑功能失調,邪氣留滯,腫瘤的生長進一步消耗人體正氣,形成惡性循環。
腎癌靶向藥物治療的患者多有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瀉,甚至貧血、白細胞降低等脾氣虧虛表現,故治當以健脾理氣為主,“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扶正培本,化濕散瘀,調理脾胃功能,盡可能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恢復食欲,減輕不良反應,延長機體帶癌瘤生存時間,提高生活質量,方選異功散為基礎化裁。方中人參甘溫,調補元氣;白術燥濕健脾,陳皮理氣健脾,兼有燥濕,使脾胃氣滯得運,生化有源;茯苓滲濕健脾;甘草甘緩和中。諸藥合用,功在健脾、和胃、益氣。脾健貴在運,運脾法屬和法,異功散在四君子湯基礎上加陳皮一味,補運兼施,使補脾而能流動不滯。
若兼見脘痞腹脹、腹瀉、大便溏稀、納呆等脾虛氣滯之證,可酌加健脾化濕之品;若濕蘊化熱,可加薏苡仁、黃連、黃芩等清化之品;兼見脘腹脹滿、噯氣酸餿、厭食惡心、舌苔垢膩等食積表現,可在調節飲食同時,加雞內金、炒神曲、焦麥芽、焦山楂等消食化積之品,腹脹者可加莪術、萊菔子除脹降氣;若兼見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脘腹脹滿、噯氣等氣機不利之證,當加丁香、檳榔、木香等理氣導滯、開郁助運;兼口干欲飲、唇干、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舌苔少伴裂紋或花剝苔等胃陰不足之象,可加沙參、玉竹、石斛等清補潤養之品;兼見舌有瘀點瘀斑、舌下靜脈迂曲等血瘀之象,可加牡丹皮、赤芍等活血散瘀;貧血嚴重者,可加黃芪、當歸等益氣補血;手足反應嚴重者,可用大黃、黃連、黃柏、黃芩、苦參、薄荷外洗以清熱解毒,配合涂抹濕潤燒傷膏或龍珠軟膏??傊?,臨床應辨證論治,標本兼顧,靈活用藥,以確保RCC靶向治療的可持續性。
案例1:患者,男,80歲。2019年8月27日外院查CT示“左腎囊性腎癌,腹膜后見多個腫大淋巴結,較大者約1.3 cm×1.4 cm,考慮轉移瘤”,行左腎癌根治術后病理為“乳頭狀腎細胞癌”,基因檢測提示“舒尼替尼敏感”。查:白細胞8.4×109/L,血小板284×109/L,血紅蛋白135 g/L,血肌酐137 μmol/L。靶向藥治療:舒尼替尼50 mg/d的4/2給藥。2周后出現消化道癥狀1級,即口干、口瘡、厭食、惡心、腹瀉癥狀1級,疲勞乏力1級;4周后,出現口干2級,味覺異常1級,下肢浮腫,血肌酐166 μmol/L,考慮腎損傷1級,停服舒尼替尼2周。2019年10月4日來診??滔拢焊姑浖{差,舌淡、有裂紋,脈沉細。辨證:氣陰兩虛證。治以益氣養陰。方用異功散化裁:陳皮10 g,太子參30 g,北沙參10 g,石斛30 g,麩炒白術10 g,茯苓10 g,莪術9 g,薏苡仁30 g,厚樸15 g,麥芽30 g,雞內金10 g,焦山楂30 g。14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2019年10月18日二診:腹脹止,舌淡紅、有裂紋,苔濁,脈沉細。守方去厚樸,加山藥30 g、牡丹皮10 g、生地黃10 g、赤芍15 g、枳實24 g、烏賊骨18 g、黃連6 g、吳茱萸3 g、檳榔10 g、天花粉15 g、大腹皮10 g、生姜10 g、大棗10 g。繼服42劑。
2019年11月29日三診:味覺異常、口干、口瘡減為0級,反酸上涌減為0級。W7再次開始舒尼替尼治療,2周后(W9)出現口腔炎2級,4周后(W11)出現手足皮膚反應2級,伴輕微便秘、咳稀痰、夜尿頻、腹微痛(1級)等。舌淡、有瘀象,脈沉細。復查血肌酐136 μmol/L。守方繼服。配合外洗方:金銀花15 g,甘草15 g,薄荷15 g。另以龍珠軟膏外涂。用藥4周后(W15),手足皮膚反應減為1級,口腔炎0級。后續堅持靶向藥物治療10個月,中藥守方繼服226劑。2020年8月25日停服靶向藥物。
2020年11月24日四診:消化道癥狀0級,手足皮膚反應0級,稍有乏力,納可,舌淡黯、有齒痕,苔根黃膩,脈右沉、左弦細。辨證為脾虛濕熱,治以健脾清熱化濕。藥用:陳皮10 g,黨參10 g,茯苓20 g,蒼術10 g,黃柏10 g,薏苡仁30 g,石韋9 g,炒神曲15 g,藿香10 g,郁金10 g,丁香2 g,龍葵15 g,莪術9 g,白花蛇舌草30 g,半邊蓮15 g,生姜10 g,大棗10 g。繼服2個月善后。
案例2:患者,男,78歲,2020年6月9日初診。2019年6月因右肩部疼痛于外院查PET-CT示腎癌全身骨轉移,行右肩胛腫物切除重建術后病理診斷為“肩胛骨惡性腫瘤(透明細胞來源)”,2019年7月24日行腹腔根治性右腎切除術后病理示“右腎透明細胞癌”,2019年8月22日全身骨顯像復查提示“多發骨轉移瘤”,2019年11月14日給予培唑帕尼抗腫瘤治療后出現高血壓2級、頭暈1級、食欲減退1級、肝損傷2級,遂停用并采取保肝處理,2019年12月9日因左股骨病理性骨折行腫瘤刮除骨折復位內固定術而臥床至今,Karnofsky功能狀態(KPS)評分40分??滔拢浩诜α?級,食欲減退1級,情緒抑郁3級,神情淡漠,對外界刺激無應答,舌淡、有裂紋,苔黃濁,脈細數。辨證為脾氣虛,治以健脾益氣。投以異功散加味:陳皮10 g,黨參10 g,白術10 g,茯苓10 g,黃精20 g,龍葵20 g,雞內金15 g,虎杖20 g,夏枯草15 g,玉竹15 g,薏苡仁30 g,莪術9 g。14劑,每日1劑,水煎服。同時行靶向藥物聯合免疫治療。
2020年7月16日二診:厭食2級,牙齦腫大伴牙周出血2級,情緒低落3級,體痛2級,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5分。舌淡、有裂紋,苔黃燥,脈沉細。守方加女貞子、墨旱蓮補益肝腎,延胡索、郁金等行氣止痛,加大滋陰之力,繼服42劑。
2020年9月24日三診:牙齦紅腫出血止(1級),食欲尚可(1級),對旁人呼喚有應答,可坐輪椅活動,KPS評分50分,但疼痛依舊(1級),舌淡黯嫩,苔黃濁,脈沉弦細。守方繼服13劑。
2020年10月6日四診:牙周病0級,情緒抑郁1級,可回答旁人問題,Karnofsky評分70分。因VAS評分7分、疼痛3級難以忍受而停靶向藥物聯合免疫治療,并予鹽酸羥考酮緩釋片50 mg。食欲恢復(0級),舌淡黯,苔黃濁,脈弦細。守方繼服善后。
案例1患者為老年男性,主要為消化道和手足皮膚的不良反應,靶向藥物治療前已出現腹脹、納差的脾虛表現,RCC根治術后出現舌淡、有裂紋,提示氣陰有損,故治以益氣養陰,方選異功散化裁,以太子參、北沙參代替人參,加行氣、消食、化濕之品,使補陰而不滋膩,補氣而不郁滯,針對靶向藥物的藥毒傷正后續治療奠定基礎。第一次服用靶向藥物,藥毒即損傷正氣,脾胃倍虛,出現明顯不良反應,陰火內生則口舌生瘡,脾胃不和則反酸,且舌象由淡轉紅、裂紋依舊,故增抑酸止嘔之力,合左金丸并加涼血散瘀之品;濕氣停滯下焦而見下肢浮腫、味覺變淡,故合雞鳴散化裁以行氣降濁、散寒化濕,則下焦濕氣得以運化。靶向藥物治療中期脾虛進一步加重,陰火亢盛,逐漸出現納差乏力、口腔炎癥、手足皮膚反應,遂佐以消食和中、補中升陽、甘寒瀉火之品。舌象上,患者由脾虛之淡舌在不良反應最明顯時轉為瘀點瘀斑舌,服中藥后瘀象消失,表明健脾行氣散瘀之力發揮作用。本案在用靶向藥物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均未使用西藥治療,僅中藥內服外用即得以緩解。
案例2為腎癌多發骨轉移并治療1年后的老年男性患者,已有較多基礎病變,主要不良反應為全身疼痛、精神抑郁和出血。因股骨骨折后臥病在床,久臥傷氣,導致情緒抑郁,七情勞倦內傷而進一步傷脾,脾氣虛甚,陰火內生,故治以扶正健脾為本,脾氣健運則陰火自消。服用中藥2個月后,患者牙齦出血、乏力納差的表現消失,胃氣和則精神安,情緒狀態漸佳;舌象裂紋消失,苔由黃燥變為黃濁,提示脾陽得運,津液輸布轉好。后期主要癥狀為疼痛,堅持了4個月的靶向治療因疼痛難忍而停藥,但堅持服用中藥調理,使患者的出血情況和精神狀態有所改善。
作為目前轉移性腎癌的有效治療方法,靶向治療在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仍會發揮重要作用。中醫通過扶正解毒、減毒增效能明顯緩解腎癌靶向治療的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用藥時間,保證足夠的藥物劑量暴露,最大化靶向藥物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