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
(中共遼寧省委黨校(遼寧行政學院、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文化繁榮興盛是民族昌盛的重要支撐,文化的繁榮發展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歷史交匯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制定了十四五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全會為我們規劃了文化建設的宏偉藍圖,在開啟第二個百年之時,我們應明確文化強國建設的前進方向和目標要求,堅定文化自信,向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奮勇邁進。
走中國道路的實質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到三步走再到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始終堅守的路線是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這其中文化建設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體現了我們黨對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得到升華和提升,也彰顯了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決心,我們正努力迎頭前進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習總書記為我們提出了建成文化強國的新目標新要求,吹響了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號角,我們要增強文化使命感,用更高的姿態、更高的眼光、更清晰的文化自覺,致力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文化自信是四個自信中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任何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都要依托于文化的富強,中華民族歷經五年多年的風雨坎坷,我們今天依然昂首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其中一點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文化在背后始終支撐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最強大的精神基因,回顧鴉片戰爭爆發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共產黨人憑借無私無我的奮斗、犧牲精神形成的革命文化使我們遭受了外部入侵和內部動蕩后依然能夠凝聚精神,傳承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使得我們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過程,是我們民族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也是我們實現民族復興的過程。歷代先烈都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內心中最偉大的夢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以中華文化復興為引領,中華文化的繁榮復興是“中國夢”的核心與源泉,而實現中國夢是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與使命,也是十億多中華兒女的熱烈期盼。
文化是智慧的結晶,是歷史的積淀,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引領世界歷史的發展,是因為它有優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中國在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同時,正在打破西方文化霸權,為人類創新發展模式提供了新的滋養,推進構建新的國際文化秩序。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文化不僅有利于中國自身的發展,而且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數千年無數中華兒女在拼搏奮斗中形成的寶貴財富,對當今人類遭遇的難題有重要的啟迪。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在內的各種文化都需要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我們用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特點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理論新的時代價值,使其不斷豐富與發展。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引下,中國致力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與此同時,也在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在21 世紀發展的新境界,這必將對人類文明產生重大影響。最后,“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不分強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1]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將有助于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破解西方文化霸權難題,一定程度上改變西方與非西方在國際關系中支配與被支配的不平等關系。
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我們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首先,我們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理論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為人類的發展和進步指明了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我們黨的根本思想,是中國近代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人民經過長期探索做出的歷史選擇。通過共產黨的實踐探索早已證明,馬克思主義的命運同中國共產黨的命運血肉相連,我們必須堅定不移、毫不動搖的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而習總書記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21 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這是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只有堅持正確的目標,堅定理想信念,才能最終實現我們的目標。只有堅定不移地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發揮其引領作用,凝心聚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其次,必須始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發展。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能夠充分發揮其積極的引領作用,從而成為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源泉,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內容。因此,想要提升國家的軟實力就勢必要培育和踐行促進本民族本國家健康發展的價值觀念。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引領社會價值意識是維護社會健康平穩有序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社會主義核心觀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升華,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價值目標的綜合凝練,凝結著全體人民的價值追求,也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抓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民心、凝聚力量、充分發揮領導思想、約束行為、文化導向的社會功能。
人是歷史的創造者、建設者、見證人,是文化建設最深層次的力量源泉。文化繁榮發展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是人的問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人民共同建設和享受的,人民的迫切需要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根本價值所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我們應該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價值排序的首位,把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我們工作和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文化強國建設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掌握人們對文化產品質量、品味和風格的新要求,把以人為本的價值要求融入到文化強國的建設活動中。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意識,文化產品應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滿足人民的精神向往,用文化作用書寫人民的實踐,謳歌人民的業績,抒發人民的情懷,以文化感染力和滲透力豐富人民精神生活,保障和改善人民文化生活,文化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二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大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建立健全一體化發展機制,尋求公共服務均等化,切實做到公共服務增量、增存,為人民服務。
創新是文化發展的動力源泉,我國有燦爛的文明和悠久的歷史,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取得國輝煌的成就。現今我們正處于由大國向強國的邁進階段,但是目前我國文化基因的萃取能力、文藝創作能力、文化創新能力等距離文化強國還有一定差距,我們應創新思想,激發文化發展的強大活力。一是要注重“內涵式發展”,“內涵式發展”在于我國國際話語權掌握的程度。文化的創新力表現為文化的影響力。在抗擊疫情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提出了抗擊疫情的中國方案,受到許多國家的認可,也被實踐一次又一次證明它行之有效。中國13 億多人口,我們應將我們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影響到世界各族人民,使得國家之間“美美與共”。二是在影響他國的過程中,我國文化的創新力還應表現為創造力。目前,我國在互聯網發展上正同其他國家齊頭并進,高技術多樣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層出不窮,像數字敦煌、數字故宮、云上旅游這些傳統文化形態的數字化表達為我們帶來驚喜,他們都是將文化的創新力與高技術水平高度融合的優秀范例。這種產物賦予傳統文化以生命力,并與現代社會彼此融合,是我國創造力與技術提升的集中體現,應持續大力發展。
社會文明程度是一個民族、國家進步程度的重要體現,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指標。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應該伴隨著中華文明成果的復興,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們普遍接受的核心價值的接納能力和內生動力更應得到復興。從國家層面來看,從思想源頭上提升人們的觀念意識,要持續推進黨性修養學習培訓,要加大宣傳力度,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弘揚家國情懷,詮釋和傳承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要加大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力度,形成潛移默化的約束力,提升全社會道德文明程度;要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塑造人民堅強意志;要把中國聲音傳到全世界,把中國的故事講好,把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展示出來,推動在全社會形成新的精神面貌和文明風尚。從社會層面來看要放眼基層,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群眾喜愛的方式深入人心,要注重榜樣的帶動效應,通過黨支部樹立先進,以點帶面,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從個人層面來看,要從基層黨員入手,提升職業道德、自身素質,重視家風傳承,重視傳統文化的宣傳,通過傳統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提升個人文明程度,形成良好社會風氣。
目前,在我國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人民群眾精神生活不斷提升,對于文化的需求與文化領域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已經凸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關注公共文化的服務水平尤為重要。要更加徹底更加深入貫徹《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順應時代發展需要,不斷推進各媒體之間的深度融合,不斷推出高質量的文化作品;要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均衡化發展,完善基層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要千方百計地使文化深入百姓生活,實施惠民文化工程,開展各種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要加強數字化文化建設的力度,智慧圖書館、云上圖書館等新興媒介應發揮其傳播功能。要實現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還應持續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建立具有價值引領性、創新性、融合性、協調性、開放性等特征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要始終堅持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加強創新能力,加速產業結構化升級,推進產業鏈、價值鏈走向高端化;要促進區域之間產業協調發展,統籌國內外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