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擁軍
“雙一流”視域下特拉華大學TEFL/TESL課程的體演實踐*
唐擁軍
(湖南師范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湖南 長沙 410081)
通過對美國特拉華大學TEFL/TESL課程體演實踐的隨堂體驗以及對訪學學子的問卷調查和面對面訪談發現,以學習者中心和文化演練為特征的體演教學法能有效幫助學生在教師創設的自然真實的文化語境中通過演練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雙一流”視域下對這些沉浸式課程的體演實踐的借鑒,有利于提升中國學生的語言素養、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
“雙一流”視域;TEFL/TESL課程;體演實踐;國際視野
“雙一流”背景下,國內高校與海外的一流大學紛紛開展合作與交流,鼓勵并支持更多在校學生“走出去”,深度了解國際先進教育理念,沉浸式體驗外國語言文化,獲得國際視野,提升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這既是“雙一流”背景下時代與社會對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的教學模式下追求的結果;另一方面,許多具有強大辦學實力的海外一流高校,為了拓寬高等教育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樂意接納短期訪學的國際學生,不僅為他們提供先進的教育理念、特色的教育教學和優勢的課程師資,還會開設許多ESL課程,讓他們在系統的語言基礎課程和沉浸式文化課程中提高語言綜合能力,提升語言、文化和學術等方面的適應力。
特拉華大學(UD)是美國的一所“公立常春藤”(Public Ivy)名校,受特拉華州政府資助。這所研究型綜合大學,自1923年開創美國留學項目至今,國際學術交流的歷史長,活躍度高,目前開展的國際留學項目達65個,招收的國際生來自110個不同國家,人數名列全美高校前10名。該校自1979年以來為來自海外的學生、英語教師、專業人士等開設的語言文化沉浸式學習與體驗系列課程被評為全美認可度最高的英語語言與文化課程,在美國高校中享有盛譽。它們所開設的TEFL/TESL課程體系具有UD特色,符合美國密集英語課程聯盟(AAIEP,現稱English USA)和美國高校強化英語課程聯盟(UCIEP)的核心標準,深受美國國務院和許多國家的教育部的好評,并獲得許多EFL教師發展基金和英語課程認證委員會(CEA)的正式認證。
2019-08下旬開始,27名來自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的研究生在這里接受了為期16周的“強化和綜合訓練沉浸 式課程”。校方為來訪學子開設了“職業英語”“媒體英語”“故事英語”“新聞英語”“學術英語”“戲劇英語”“影視英語”“研究生課程英語”“高級聽力與交際技巧”“適用商務管理方法”“領導與組織行為”等課程,舉辦了10場語言學、文學、教育教學等方向專題研討和2場高端的學術講座,并且引導他們走出課堂甚至校園,走進體育場館、餐廳、酒吧、教堂、公園、市場等,參觀華盛頓、費城、紐約等歷史名城,考察美國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學校秉承嚴謹創新的精神而開設的多樣化課程,旨在以課堂內的面授、討論與課堂外的講座、輔導相結合,以校園內的教學、交流與校園外的觀察、體驗相結合,讓學生在互動和參與、練習與體驗中不斷建構新的知識,課程深受國際學生的歡迎和喜愛。
在吸收聽說法和交際教學法的優點的基礎上,美國漢學家吳偉克(GALA)提出了體驗文化教學法(Performed- Culture Approach,PCA)[1]。這種堅持以學習者中心和文化演練等為特征的教學法,通過創設更加自然、真實的目標語文化環境,讓學生在自如、得體的演練中達到學習語言文化的良好效果,因此,不僅被中國學界視為“具有切實的指導意義”的“先進的第二語言教學理論”[2],也為美國許多一流大學的TEFL/TESL課程體系所接受。
以特拉華大學為例,筆者在該校訪學期間隨堂體驗了SCOTT等教授的TEFL/TESL課程的體演法教學實踐。課后結合基于語言能力、課堂與異域文化環境的適應能力、語言文化核心修養、課程評價等方面的問題的問卷調查和面對面訪談發現,在美國本土文化語境下,體演教學法在TEFL/TESL課程中的得當實踐,以極具UD特色的方式給學生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因而充分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積極投入的興趣與熱情,讓他們在“參與”與“體驗”、“表演”與“運用”中獲得進步與提高。“雙一流”視域下,中國高校的英語教學大致能從中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啟發。
教學方法是整個教學系統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也是教師借以傳道解惑的“橋梁與中介”[3]。盡管中國在教學方法上有著悠久的思想淵源,但是鑒于新中國對教育教學質量的高度關注,教育界往往向國外尤其是美國借鑒其流行的教學方法,就連2016年頒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總體框架上與美國人提出的體演教學法都有著許多的共性,比如,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營造真實的學習情境,突出核心素養的培養,聚焦學生在主動學習與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上的提高。
筆者通過實地觀察和多方考察發現,美國大學的ESL課程的體演實踐充分體現了真實語言文化語境下的“活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將這種“活力”引入到新時代中國高校的英語課堂,必將推動英語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激勵廣大師生積極參與,共同實現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創新型人才的教學目標。
中國高校的英語學習者,通過長期的目的語文化知識的學習積累,形成了包含卻又區別于本土文化知識的更宏闊而復雜的知識結構,構建所謂第二文化世界觀,而即興表演是構建這一世界觀的重要基礎[4]。然而,受傳統文化與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國學生常常是在被動與焦慮中參與課堂互動的,加上新的時代對大學英語課時的縮減以及“具有綜合能力”的培養目標等,都在客觀上要求ESL課程的教師既要宏觀把握課程的教學目標,統一規劃并充分了解階段性的教學內容,制訂教學計劃,拓展教學資源,設計教學環節,組織教學活動,又要布置課前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課前獨立完成任務而獲得充分的知識輸入。輸入的增加,焦慮的減少,必將增強學生參與互動的意愿、信心和動機。正如鐘曉流等所指出的,對翻轉課堂的合理運用,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參與課堂雙邊互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5],讓他們在體驗中加強了解,在演練中實現內化。
拉爾夫·泰勒認為,要想達到一個培養目標,必須讓學生有機會“實踐這個目標所隱含的那種行為的經驗[6]”。傳統教學為學生素養的發展而提供的實踐機會是嚴重不足的,缺乏親身體驗的課堂是難以形成所期望的素養的。美國高校ESL課程的體演法實踐卻截然不同,學生在教師創設的自然而真實的目的語文化語境下,在多種文化、價值觀的匯聚之地,獲得大量實踐的機會,在參與與互動、輸入與輸出、反饋與內化中朝著英語應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視野的培養目標不斷前進。
國內相關的研究也支持這一發現,劉利平[7]通過對特定受試進行的研究,得出體演教學法在國內ESL課堂的運用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的結論。辛冀秋等[8]的研究表明,翻轉課堂通過增加學生課前的知識輸入,提高其課堂參與度,能夠有效實現從灌輸到引導、從課內接收到課前輸入、從課下強化到課上內化的一系列轉變,然而,缺乏教師的有效參與、組織、引導與評價,學生往往會出現課前輸入多、課內輸出少、練習效果弱等問題。這些問題可以通過教師布置學習任務和練習目標,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形式有趣、內容切題、結構清晰、語境真實、方式得體的演練,并給予積極的評價而獲得確切的解決。因此,翻轉課堂與體演教學法的結合能有效拓展語言技能,培養核心素養,從而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發展的國際化時代潮流下,語言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會影響到海外訪學學子的交流互動、資源獲取甚至其訪學滿意度[9]。本研究的受試作為英語專業的優秀學生所具有的語言文化素養方面的優勢,讓他們在美國一流大學的ESL課程的體演實踐中,表現出了良好的適應能力、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如果在教學方法、翻轉課堂的運用、核心素養的培養等方面能夠對體演教學法及其在美國大學TEFL/TESL課程的實踐做到“以揚棄的態度學習借鑒”[10],則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廣大的大學英語教師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通過創設自然而真實的異域文化環境,增強他們參與互動交流的熱情,讓他們充分利用個體發展的重要資源積極投入體演實踐,提高核心語言素養,拓展國際視野,并將這一切變成智慧的一部分,朝著國際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前進。
[1]吳偉克.體演文化教學法[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
[2]曲抒浩,潘泰.美國“體演文化”教學法簡論[J].教育評論,2010(5):160.
[3]李森.現代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57.
[4]王惠中.“體演”文化教學法視域下的初級漢語口語教學應用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
[5]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1):62.
[6]泰勒·拉爾夫.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1.
[7]劉利平.“體演文化”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型研究——以西北師范大學大學英語一年級為研究樣本[J].科技展望,2016(16):180.
[8]辛冀秋,楊躍.翻轉模式下PCA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外語電化教學,2018(6):46-51.
[9]廖喜鳳.“雙一流”建設背景下中國學者海外訪學滿意度研究——以Iowa State University為例[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22(13):206-209.
[10]趙鑫,李森.中國教學方法研究70年變革與發展[J].課程·教材·教法,2019(3):19.
G643
A
10.15913/j.cnki.kjycx.2021.01.071
2095-6835(2021)01-0174-02
唐擁軍(1971—),男,就職于湖南師范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美國特拉華大學訪學學者,研究方向為當代美國研究。
*本文是湖南省教改項目(編號:湘教通[2019]291-182號)和湖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改革研究實踐項目(編號:[2019]9-11號)的研究成果。謹此致謝。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