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冬
網絡資源在“測試技術”教學改革中的應用
徐春冬
(南京理工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
網絡時代,知識的獲得與交換的來源和方式變得更多元化,高校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面臨著很大挑戰。為培養優秀的測試領域的專業人才,從“測試技術”課程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出發,探討了網絡資源在該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應用,使學生能夠有更多途徑、更便捷地獲得和運用知識,提升教學效果。
網絡;“測試技術”;教學模式;教學改革
近年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資源越來越豐富,各類在線學習軟件和硬件設備功能越來越完備。
在課堂中廣泛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以往的單一教師講授的傳統課堂模式逐步向聲像、圖片和動畫等多媒體技術教學模式轉變?!皽y試技術”課程不僅講解了包括位移、振動、噪聲、力、扭矩、壓力、溫度、流量等在內的基本測試原理和信號分析與處理方法,還講述了測試系統的特性和測試技術的未來發展。課程學習難度較大、知識內容豐富、實踐性要求高,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完全滿足時代對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要利用好網絡資源建立好平臺,更新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手段,充實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網絡信息時代的來臨使得原有教學模式受到了極大挑戰,但也極大地推動了教學改革。原來,學生通過聽講被動地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課堂缺少活力,在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方面已經表現出一些不足。
首先,教學思想方面,把教學看做是學生配合教師完成教學內容的過程,忽略學生在教學中的位置和作用。照本宣科,學生一般只會記住一些索然無味的文字和符號,對其實際意義理解不深刻,也不知道如何應用,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有效鍛煉,不利于培養有創造力、有思維力的高水平人才。
其次,教學目標方面,傳統教學僅局限于課堂,教案怎么寫,教師就怎么講。教師把完成教學大綱內容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學生是否接收到知識,接收了多少,教師很少掌握。教師對如何教思考多,對學生如何學好想的少,甚至有些教師疲于應付教學考核,教學變得機械化,枯燥乏味,不太關心學生的個性發展,更不會關心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態度等發展。同時,傳統教學比較單一,教師只需要扮演好課程內容的傳遞者。這樣,就會出現對著課件念的現象,而有些課件內容已經陳舊,不能跟上學科專業的發展。師生的教學關系僅僅表現為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學生的注意力很難在整個課堂上高度集中,教學效果因人而異,但大部分往往是欠佳的。
最后,教學評價方面,傳統教學的評價形式主要是考試,一張答卷決定學生的成績,就容易出現大批高分低能,甚至是低分低能的學生,關于學生對這門課的掌握和理解及應用的評價是不全面的,忽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能力等綜合素養的培養和評價,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健康發展。
目前,知識通過網絡是互聯互通、即時共享的,使得教學場域不再固定,教學時間也不受課表限制,教學內容也不再局限于課本和教案知識,這些變化都對原有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教學的場域不僅脫離了時空的制約,甚至發展延伸到虛擬課堂,如手機、平板等自媒體,QQ、微信等網絡通訊服務平臺,TED、MOOC、微課等在線學習平臺,釘釘、用友等智能移動平臺。學生通過手機或計算機在課內課外自由搜集和獲取信息,教師也身兼數職,建設視頻公開課、慕課課程資源,探索翻轉課堂和探討式小班教學模式,協助學生完成知識構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整體教育的目標。
“工程測試技術”課程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測試技術的內容,是高等學校本科儀器類各專業“測試技術”課程的教材。課程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課程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總學時少,實驗課程相對更少,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而課程的理論性與實驗性都很強,如果通過壓縮理論教學來增加實驗課程,學生對測試技術基本原理的掌握不夠,不利于完成實驗課程教學,不利于提高課程教學效果。如果不增加實驗課程,學生在知識的應用上缺少思考和創新。
“測試技術”內容多,原理不易理解?!皽y試技術”課程涉及計算機技術、傳感技術、電子技術、信號處理技術等,是一門典型的多學科交叉的學科。學生學習起來吃力,學生對測試基本方法掌握不熟練,不善于運用測試技術。教學中原理講解多,實例少,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缺少積極性,課堂效率低。
行業技術發展迅速,教材內容不能完全展現。目前關于“測試技術”課程教材針對測試領域新方向的人才培養的內容較少,特別是信號分析的新方法、新型傳感器、計算機輔助測試技術等發展,教學中如果仍然按照既定教案講解,再不增加與測試技術相關的新內容,不利于培養行業所需的專業人才。
網絡資源如何在“測試技術”教學改革中得到有效應用,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網絡資源中“測試技術”的學習內容呈現共享性、多樣化以及交互的優勢,為學生學習提供了便利,如何引導學生有效應用網絡資源,是教師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學會區分網絡上信息的正確性,避免被錯誤、雜亂和過時的知識誤導。在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幫助學生學會信息的有效檢索、分析、比較和綜合,從而應用這些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教師可以通過班級QQ群或者微信群,發布課程權威學習內容、鏈接等,鼓勵學生分享學習資源,并對其進行評論,以供學生參考學習。
網絡時代教師要主動轉變思路,適應時代發展。作為教學的主體,教師要將新的網絡技術運用到教學中,選擇或建立優質的技術培訓和軟件平臺,為課程建設和授課做好準備。團隊教師之間要整合網絡資源,平時多交流分享網絡教學資料和經驗,特別是測試技術新的發展和前沿技術。
一方面講解課堂上難于理解的部分內容,應增加視頻內容,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生動、易于理解。而且采用精心制作的教學視頻,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和積極性,從而達到視思結合的目的,便于學生理解理論知識。另一方面,教師將“測試技術”的課堂內容,特別是在實驗課中關于實驗儀器的介紹和實驗部分的演示內容制成視頻,在理論課課后和實驗課前發放給學生復習和預習,學生可以反復聽,幫助學生理解,既解決總課時少,內容多的矛盾,又能幫助學生更好掌握課程內容,提升課堂和學習效果,而且也大大降低了教師的工作強度。
實踐環節在“測試技術”課程學習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實驗設計可以讓學生把課程所學知識串起來,對所學知識有全面而深入的認識,拓展專業學科知識。教師應高效利用網絡資源,集思廣益,而不能僅僅局限在教案和課程大綱上的實驗,教師將對所學知識有益的實驗內容制作成課件,錄制成視頻,供學生學習和思考,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鍛煉學生的思維力。
網絡資源為課后的學習交流提供了更廣泛的空間和時間,豐富交流內容和形式,課后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點,可以直接通過課程網站、討論組和QQ、微信群等反饋給教師,及時解決問題。
總之,“測試技術”傳統的教學在網絡時代需要改革,通過教師轉變觀念、有效利用網絡資源,搭建網上教學平臺,創新實驗內容,錄制教學視頻,課后網上答疑,引導和幫助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可以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獲得和運用知識,提升教學效果。
[1]袁強,孫鈺,魯永強,等.新形勢下船舶動力機械測試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初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10):170.
[2]王光明,張玘.測試技術專業實驗教學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3):106-108.
[3]張丹.大數據背景下的測試技術教學改革探索[J].黑龍江科學,2019(15):20-21.
[4]陳煒峰.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改革的實踐[J].世界華商經濟年鑒·城鄉建設,2008(12):137.
G642
A
10.15913/j.cnki.kjycx.2021.01.072
2095-6835(2021)01-0176-02
徐春冬(1986—),男,博士,主要從事動態參量測試與計量技術研究。
〔編輯:嚴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