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琪
(重慶科技館,重慶 400024)
科技館肩負著向社會公眾進行科普教育的重任,而在信息傳輸迅猛發展的環境中,科技館科普教育內容已然無法滿足當前人民群眾的知識需求,教育內容及科普方式較為落后,嚴重影響到科技館科普教育功能的發揮。
從科普的釋義來講,科普是科技館采取利于公眾接受、理解、參與的方式,是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防范、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必須要及時將新的科學知識傳遞給廣大人民群眾,從而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而教育則是科技館根據社會需求,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針對性的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向觀眾提供科學知識或技能,來啟迪觀眾的科學思維,形成科學看待事物的意識。科技館以參與體驗的方式向社會公眾傳播科學知識,是科普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促進社會科技進步、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重要意義。
科技館科普教育功能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就是對自身科普教育的定位,既要有著科技館本身的價值內容,又要圍繞公眾科學素養教育展開,才能有效落實群眾文化活動。科技館科普教育功能的本質是大眾科普教育,這一定位決定了科技館的科普教育無需具備嚴格的目標要求,對象群眾更加多樣化,參與活動的選擇自由度更高,內容也可以靈活多變,主要以展品為科普載體,將科學技術的理念知識以及科學精神融入其中,通過與觀眾的互動式體驗來引發其興趣,進而提升其科學素養。科技館科普教育功能的設計建設應當是場景式的,可以使受眾群體自行選擇,并進行體驗互動,科技館工作人員通過引導、輔助來使受眾群體達到學習的目的,有利于社會公眾的自我探索和提升。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對社會進步有著深刻影響,科技成果也廣泛應用在人民群眾的生活之中,使群眾可以感到到科技創造生活的變化。科技館科普教育與社會發展保持同步有助于滿足社會公眾對當前科學知識了解的需求,符合人類自身對科學探索的欲望及追求。而科技與社會發展保持同步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人民群眾本身對科學技術及文化知識的認知程度提升,科技館必須具有更新更高的科普教育水平才能滿足社會公眾需求,而這需要科技館將新的科技成果及時吸納并融入到科普場館展示當中。另一方面科技館需要展示的不僅是科學發展的成就,在探索科學技術過程中所產生的經驗也應融入到科普教育當中,向公眾傳達嚴謹的科學態度。另外,新穎的技術才能提升對公眾的吸引力,過時或固化的科普教育內容會弱化科技館科普教育的影響力[1]。
科技館的科普教育內容難免會滯后于科技發展本身,尤其是在信息傳播迅速的時代背景下,經過一段時間的熱度后,展品項目就會出現落后、活動技術內容滯后等問題。要想推動科技館科普教育的力度,需要科技館積極彌補自身資源不足的缺陷,需要利用外部社會力量,擴展科普主體、創新教育形式,讓社會群眾參與到科技館的科普教育功能建設之中,既能夠與人民群眾產生聯系,又能夠提升科技館科普教育的范圍。
科技館作為先進科學技術原理及成果集中展示的載體,其創新內涵仍然要注重科學文化氛圍的營造,若只是為了創新教育文化活動而進行創新,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吸引受眾群體參與,但也會降低科技館本身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對民眾科學精神、科學思維的教育不夠深刻。需要通過構建科學文化氛圍,來培育公眾養成科學的思想,尊重科學的價值觀。
科技館教育功能創新方向的確定應當以科普教育為根本,作為我國科學教育宣傳普及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館的結構設計、展示內容、人員配備以及相關活動都應當圍繞著科普教育這一核心內容開展,不能因為多樣化、多元化的創新而出現功能偏差,自始至終以科普教育為核心才是科技館工作的基石。而科技館教育功能創新的出發點應當是以滿足觀眾需要為基礎,科技館的科普教育功能終究是要建立在服務社會公眾的基礎上,而人民群眾本身存在差異,對科技館的科普教育內容有著不同的要求,為了滿足社會公眾需求,科技館應合理分配科普教育活動與項目,盡可能滿足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例如當前環境保護是我國發展熱點話題,科技館就應當擴充此類內容的科普教育數量,使受眾群體能夠直觀、易懂地了解環境保護的意義和本質,為公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2]。
科技館應堅持科普教育內容的創新性。當然,這并非拒絕過往的科研成果,而是將與國內外科技成果、工程建設相互結合,使群眾更容易了解和探索科普教育內容,便于公眾消化和理解科技發展成果。過往的科研成果可以作為科學精神的附帶品或是部分新型科技成果內容中的一部分展現,“如果說科普教育內容新穎,那是因為新的科技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科普教育的內容創新的方向也應當包含互動體驗的方式,加強實踐活動環節是科技館與博物館文化活動的主要區別。科技館應鼓勵觀眾通過互動來加深對展品或教育內容的理解和認識,科普教育內容之間應當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系。例如在3D打印技術的展示中,觀眾可以通過多媒體軟件進行人機交互,工作人員也可以在一旁進行輔導和講解,使觀眾對互動保持良好的興趣,完成科普教育過程。將科普教育內容與展品相互結合,能夠提升科普教育的成效,有助于受眾群體對內容進行思考,探究體驗的過程,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
科技館是以社會公益為目的,從事科學普及工作的公共服務組織。過往在進行科普教育時,科技館往往會帶有一些行政化的色彩,使科普教育功能具有一定的同質化、模仿化,多數展品和項目都是在上級部門指導下完成的,難以實時反映科技發展的更新需求。科普教育模式應當從社會關注熱點、重大科學事件以及最新科技成果出發,能夠通過快速短期開展科普活動來實現文化教育的目的。而這種先進性和獨立性需要科技館對現有科普教育模式進行改革,能夠積極主動面對新的科學技術內容。而除了短期內容外,科技館也應制定周期性的科普教育內容。相關工作人員應當對科技館內的展品進行統計,制定展品的更新計劃,從實施、計劃、調研三步來實現科技館展品的更新效率。并且科技館本身要利用好信息技術手段,將信息技術與科學教育、科普活動相融合。例如運用AR、VR、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展示展品或開展活動,能夠加深公眾對科學技術的認知理解,也能吸引更多群眾[3]。
科技館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有著重要作用,其科普教育功能的創新是科技技術快速發展、人民群眾文化素養大幅提高的必然需要,將科技帶給公眾,必須要創新科普教育的方向、內容以及模式,積極與社會力量結合,擴展科技館科普教育范疇,促進科普教育功能創新群眾文化活動,為科技館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