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倩倩
(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120)
在人類發展進程中,能源的利用與消耗對于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帶來諸多益處,但是也對氣候和環境帶來了一系列的影響。近幾年,氣候問題與環境問題對于人們生活的影響逐漸明顯,社會公眾對于氣候環境問題更加關注。為此,我國為了促進可持續發展,提升對氣候與環境的保護,已經提出了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戰略目標,在這樣的戰略目標指引下實現能源結構的轉型與優化。為此,人們應當正確認識到“雙碳”目標下實現能源轉型的重要性,積極應對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困難,為我國實現現代化能源轉型提供強勁助力。
在碳達峰與碳中和戰略目標的指引下,我國的能源產業正在向著低碳高質量的方向逐步推進,致力于促進經濟、能源與生態的協同發展。但是以往的發展模式不能夠滿足“雙碳”目標的發展要求,所以需要積極促進發展模式以及能源結構的轉變。自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化石能源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據著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70%以上,對于氣候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由于以往的我國的化石能源消耗呈現粗放式發展,使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沒有得到良好的控制。在“雙碳”目標的指引下,我國需要積極促進清潔型能源的使用比重,從能源供給與需求雙側推動能源利用的方式實現能源轉型。
能源低碳轉型能夠為我國能源安全穩定供給提供可靠保障[1]。能源安全對于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影響,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和戰略性的問題,有利于促進國家繁榮發展,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為社會的長治久安提供助力。受到資源稟賦影響,我國當前在部分能源品類方面對外有著較高的依存度,例如,在2019年,我國石油資源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了70%以上,使我國在能源方面的抗風險能力受到制約。由于世界范圍內地緣政治情勢日漸復雜,使能源安全面臨著很多不穩定因素。隨著我國“雙碳”目標的提出,構建清潔低碳、能源多元化的供應體系可以有效提升抗風險能力,促進我國能源自給率的提升。這樣不僅能夠更好地實現“雙碳”戰略目標,還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
在“雙碳”戰略目標下促進能源轉型不僅能夠提升我國能源安全的抗風險能力,還能夠為我國社會的綠色低碳轉型提供關鍵力量。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將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列為重點工作內容,統籌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促進低碳綠色能源結構的轉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加快能源低碳轉型已經成為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影響。因此,需要努力推進能源變革和能源轉型,能夠更好地保障能源生產與能源消費模式的轉型升級,提升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強度,有利于我國現代化魅力中國建設目標的實現,從根本上解決我國高污染、高排放的難題。鞏固和優化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為碳達峰和碳中和戰略目標的實現奠定良好基礎。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經濟長期保持了穩定的發展。隨著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的逐步推進,使我國經濟增長已經進入新常態。但是我國的經濟發展與增速與其他國家相比,對于能源方面的需求比較大,并且持續的時間更長。煤炭資源在我國擁有著豐富的資源儲備量,受到煤炭資源稟賦的影響,煤炭資源的利用和消費在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據著重要位置,使我國的能源結構長期受到煤炭資源的主導。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促進能源結構的改善,實現能源轉型,需要積極調整和轉變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促進能源消費結構的多元化。但是在調整和改變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過程中,將會出現多項難題與挑戰,例如降低能源使用成本、調整產業結構等問題。如今我國在傳統能源的基礎上擴大了涵蓋范圍,成為世界唯一有聯合國產業分類所列全部工業類別的國家。但是由于眾多工業門類對于煤炭資源都具有較大的依賴性,使煤炭資源需求不斷加大,工業門類的碳排放量也比較高。在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指引下,需要促進以化石能源利用為主的傳統工業門類實現變革,依托清潔型能源構成新型工業門類,以此來突破能源稟賦和能源市場限制,形成可以迎合“雙碳”目標要求的產業體系。
隨著世界各國對于氣候問題關注日益加深,在能源利用和節能減排方面已經達成了基本共識。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緩解日益嚴重的氣候問題,眾多國家都已經制定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任務[2]。通過統計,2020年碳排放量前15位國家當中,美國、英國、加拿大等10各國家已經實現了碳達峰目標,其中英國等歐洲發達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便已經實現碳達峰,而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的碳排放峰值則是出現在2000年之后,這些國家已經相繼提出了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由于這些國家經濟和工業發展比較早,當前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基礎條件,所以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擁有可靠的基礎保障。但是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然處于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實現轉型升級的階段,缺少實現低碳和零碳排放的充足條件,并且在行業和區域方面的碳排放量尚未達到峰值。所以相對比之下,我國在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方面擁有較大的難度。從碳排放量方面來看,我國的人均累積碳排放量遠遠低于其他西方國家的人均累積碳排放量,但是碳排放量總量卻占據世界碳排放總量的28%左右。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在10年時間達到碳達峰并且在30年內實現碳中和,時間方面較為緊迫,將會使我國發展受到嚴峻的挑戰。
在碳達峰與碳中和戰略目標的指引下,為了保障我國社會的良好發展,需要積極促進能源體制機制的改革與優化。由于能源體制機制在能源革命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所以促進能源體制機制的改革將會為我國現代化能源體系的構建提供有利條件。雖然我國的能源體制機制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是在“雙碳”目標的推進過程中,使能源體制機制改革迎來了新的要求。在改革能源體制機制的過程中應當提供公平開放的良好競爭環境,使各個參與主體的合法權利受到保護。并且制定可以反映能源市場供給情況的價格機制,使清潔能源配置展現出更加強大的決定性影響。想要順利實現能源體制機制改革,應當確保政府與市場之間的管理,明確政府與市場在此之中的職責與邊界,便于政府能夠在能源利用給予合理的宏觀調控。與此同時構建法律監督機制,給予嚴格的監督與管理,促進規范運行,為“雙碳”目標的實現奠定良好基礎。只有處理好以上問題,才能夠使“雙碳”目標的實現擁有可靠的制度保障。
由于我國工業門類對于煤炭資源擁有明顯的依賴性,使其碳排放量比較大。因此想要實現“雙碳”目標需要積極促進工業門類的節能減排,加大對能源消費總量和“雙控”目標的管理強度,對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立項給予嚴格的限制,對現有項目展開節能審查。當發現不符合要求的項目時,需要采取嚴厲的措施和手段給予管控。同時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水平,針對市場應用廣、節能減排潛力大等領域促進專業設備的開發與推廣。在建筑、交通、工業等領域制定節能升級改造計劃,使這些領域的產業體系能夠得到優化,向著集約化、低碳化以及零碳化的方向發展,促進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為了保證節能減排工作的順利推進,需要公眾給予支持與幫助。結合區域發展情況制定碳普惠制,為公眾個人的節能減排行為給予激勵和獎勵,引導公眾樹立綠色低碳消費觀,讓社會公眾從以往的旁觀者成為節能減排任務的參與者。
碳達峰與碳中和雖然是致力于氣候環境變化,但是卻與社會發展與公眾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3]。碳減排受到了國際公約方面的約束,在實施過程遇到的各項問題都會涉及國際談判、國際接軌、公約履約等一系列工作,關系到碳減排、碳匯以及其他溫室氣體的控制等內容。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為了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的目標,需要協同多個方面關系促進相關任務與措施的落實。碳達峰與碳中和促進了原有應對氣候變化框架的系統性變革,發揮政府職能作用可以在低碳轉型過程中展現出開創性、優先性以及主導性。因此,想要更好地促進碳達峰和碳中和,需要理順政府部門在此過程中的職能。首先,政府職能配置的調整,其本質是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將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充分展現出來。在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指引下,需要對以往的節能減排制度進行優化,促進各個部門的職能調整。其次,為了保證相關工作任務得到有效落實,給予嚴格的監管和約束,需要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政策。理清政府職能之后,使法律政策在政府相關部門的幫助下促進法律政策發揮出應有的約束作用和監管作用。
在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戰略框架下,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能夠推進能源轉型,向綠色低碳化方面發展。在“十四五”期間,可再生能源預計會占據我國發電總裝機的50%以上,時期成為能源電力消費增量主體。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預計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以及會接近100%。但是實現能源轉型需要一個長期過渡,保證再生能源開發和規劃的有效銜接,使可再生能源擁有充足的發展空間。在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情況下,應當努力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系統,實現零碳電力的發展與利用。同時促進可再生能源與其他新興技術、新基建等方面的有機融合,努力拓展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影響范圍。
在落實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應當構建多級指標體系,使其發揮出一定的約束作用和指導作用。首先,將NDC承諾中的指標進行關聯,劃分為目標性、措施性以及保證性指標。其次,將NDC指標進行細化。同時對當前的節能減排降碳指標進行深入研究,合理運用新設定的指標進行替代,避免各項指標之間的過度關聯,以此來減少關聯成本。在設定指標體系時間節點的時候,需要圍繞2025年、2030年、2035年、2050年以及2060年等幾個年份,這些目標年可以使我國各個領域的規劃和研究提供指導方向,促進相關工作的完善。
碳達峰和碳中和戰略目標表現出我國新階段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意味著人類文明進入了生態文明新階段。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在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實現過程中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對于社會經濟發展與公眾日常生活都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為了促進碳達峰和碳中和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我國需要從多個路徑入手,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策略,促進能源消費結構的優化,調整政府職能配置,明確節能減碳路徑,保證碳達峰和碳中和相關工作的有效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