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雙泉
(濱州市濱城區社會保險事業中心,山東 濱州 256600)
作為全世界人口數量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從1999 年邁入老齡化國家行列。隨著老齡化速度的不斷加快,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目前我國60 周歲以上的人數已經超過了0~15 歲的人口數量,世界衛生組織曾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情況做出預測,提出2050 年我國60 歲以上人口的比例將達到35%,所以想要實現社會和國家的整體發展,解決人口老齡化養老難題是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
早在1956 年聯合國對老齡型國家的定義確定為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的7%為老齡型國家,到1982 年將這一比例提升到10%。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大眾對于老齡化人群的看法也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能夠站在積極的角度來看待老齡化問題。對于大部分老年人來說,年齡的增長導致其生理、心理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梢哉f解決人口老齡化社會的發展難題,最關鍵的一點是要降低社會發展速度對老齡化人口生活及生存質量的影響,確保其能夠以健康的身心狀況來安度晚年。
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障體系,但相應體系在實施過程中依然會存在一些不足。和世界上先進的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社會整體養老體系呈現未富先老、未富快老的局面,對于養老管理工作會產生一定的難題。現如今空巢留守和高齡失能老人的數量逐步增多,家庭養老功能化減弱,老齡化時代的養老困境逐步凸顯。從整體上來看,大部分城市家庭的養老負擔相對較重,一些養老機構的接收能力難以滿足城市整體的養老需求。另有一些社會性的養老機構和設施在管理和服務方面質量較差,居家養老的設施不夠完善和健全,針對老年的醫護資源水平有限,這些都會對養老服務水平起到直接性的影響。
分析目前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可知,居民養老狀況呈現較大困境。首先,體現在空巢老人內心的孤獨感加大,通過對城市老齡人口的調查分析可知,大部分城市地區的老年人都主動或被動地選擇和子女分開居住,在家庭生活中缺少他人的照顧內心感到寂寞,所以對于老年群體的身心健康水平的關注是今后社會和政府實施養老管理工作的重點;其次,現有的家庭模式在養老問題上會面對較大困難,從我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至今,第一代獨生子女逐步進入婚育階段,一對夫妻要承擔四位老人的養老以及一個孩子的教育問題,這種相對普遍的家庭結構模式會直接提高養老難題。在社會經濟水平不斷發展的前提下,年輕群體的生活和生存壓力逐步增大,在贍養和照顧老人方面難免會力不從心,使得他們難以投入全部的身心力量去關心照顧老年群體。另外老年人的經濟收入降低會直接影響其生活質量,從在職到退休,城市老年群體的收入會直接降低,如果子女不能在經濟上予以援助,他們只能憑借基本的退休養老保險金來維持生活,如果身體方面出現疾病加上醫療費用會直接影響生活質量;最后,老年群體的健康問題會有所凸顯,隨著老齡化群體的增多,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狀況會受到年齡增長的影響而有所降低,大部分老年人都會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可以說當今社會老年群體的健康問題還是十分顯著的。
分析目前城鄉居民養老管理的難點,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首先是人口紅利缺失會導致勞動力短缺的情況,老齡化結構的發展會直接導致勞動力減少,社會上會出現用工難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勞動成本。隨著人口老齡化社會的發展,傳統的依靠勞動力推動粗放型經濟發展的模式難以繼續。想要實現人口老齡化的整體發展,要結合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發展人工智能技術,但現有的智能條件局限性較強,很難補充因老齡化結構所造成的勞動力缺失。分析具體養老問題可知,不管是親人照顧、護工護理、家庭保姆還是護理機器人其所能提供的護理范圍和內容難以滿足老年群體的實際需求;其次,目前財政壓力加大,養老金缺口存在一定風險。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我國領取養老保險金的人數快速累增,繳納養老金的人數急速驟減,會直接導致職工養老金增速減緩,這種情況很難單純地依靠財政補貼來填補。在對我國養老金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后,國家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指出目前養老金結余會在2028 年產生赤字,到2035 年耗盡;再有,醫療保險壓力逐步增大。受人口老齡化特征的影響,老年群體需要的醫療和看護費用逐步增多,會直接增加隱性的生活成本。老年群體的慢性疾病發病率較高,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高血壓等疾病。另外有一部分老人會出現失能失智的情況,需要長期的看護。這些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老年群體和社會的養老壓力;最后,會對傳統的養老模式產生沖擊影響。在社會經濟發展形勢的不斷變革下,空巢留守老人數量增多,因為生活壓力的增大,年輕人所面對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也有所增加,不管是生活教育和醫療的成本也逐步提高。生活負擔的加重會更加凸顯老年人養老問題的困難,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會直接沖擊到傳統家庭的養老模式,這也是促使我們研究社會養老發展的重要前提。
想要落實并提升老齡社會的管理質量,要從整體性治理的角度入手實現人口調整和配套政策的完善。要確保相關的政策體系能夠展現出公平性和可持續性的原則,以此來平衡目前我國人口政策的調整重點。從獨生子女政策到雙獨二孩,再從單獨二孩到全面二孩,以及現如今三開政策的落實,人口調整政策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做出新的改革,在完成計劃生育政策調整的同時要重點推動與人口結構相吻合的升學、就業、醫療等相關服務的配套,真正實現生育成本的降低和養育消耗的減少,這樣才能夠促進人口調整政策的落實[1]。
老年人養老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能夠保證養老基金的價值得到充分的體現,結合現代化市場方式來實現養老金的效益提高要從擴大養老金來源和途徑入手,通過國有資本的補充來確保社會保險基金能夠滿足實際管理需求。要在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運行的過程中,規避可能存在的各種風險,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來調整現有的退休年齡,以此來緩解養老金缺口所帶來的壓力,同時也能夠保證有足夠多數量的勞動力來建設并維持社會到發展。
構建并完善老年醫療健康保險制度是推動老齡化群體實現高質量養老的重要內容,從多角度入手來滿足老年人的基本醫療需求,避免并減少疾病發生的情況,控制因病致貧的可能。要從制定科學有效的醫療保險制度入手,多角度、全方位的覆蓋現有的醫療保障領域,在提高老年群體醫療水平的同時解決老年人因疾病而帶來的身心痛苦和經濟壓力。另外要向老年人介紹科學的醫學常識,政府方面可以通過多渠道的宣傳來強化老年人對護理保健以及急救知識的了解和掌握,以此來強化老年群體的健康率。在老齡化社會展開醫學教育的同時,要重視保健衛生隊伍的建設工作,確保能有足夠的人力來實現優質的保健宣傳和醫療服務,由此來實現老年人醫療保障的多渠道、多角度發展,讓老年群體真正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在醫學領域要重視全科醫學的發展,重點關注并解決老年類醫學問題,向全社會呼吁醫、養、護幾方面的融合,同時重視老年醫學人才的培養,在基層社區和家庭普及并推進醫療常識的理解和認知,可以確保老年慢性病得到更為細致和全面的照顧[2]。
老年群體數量的增長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消費需求,對于老齡產業的市場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可以說目前我國老年產品和服務相關市場的發展潛力相對較大,在社會整體發展布局上要重視老齡產業的發展方向,在食品安全、保健、旅游行業方面加大管理力度,以此為老年群體提供更為安全的消費環境,打造綠色生態的旅游和保健環境,確保所有的產品和服務能夠滿足其個性化的需求。政府方面對于老齡化產業的發展要予以支持,確保老年產業的經營能夠有效地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整體發展,以此來完善并實現整個行業的進步。
新的社會形勢下,要重視養老模式的改革,以人為本地開展新型養老服務。傳統的家庭型養老要引入社會養老服務的配合,兩者的互相補充能夠實現多樣化養老需求得到具體的滿足,要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符合老齡化群體養老特點的養老模式,實現其生活質量的提升。要在這個過程中引入并發展人工智能養老方式,例如具有智慧養老作用的陪伴機器人不僅能夠隨時監測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也具備溝通聊天的功能??梢酝ㄟ^不同設備的穿戴帶來及時記錄并監測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可以完成家庭安保系統的監控,同時具備人臉和指紋識別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養老領域的滲透和發展可以充分滿足新的社會環境下養老問題的新發展[3]。
要站在科學的角度開發并使用人力資源,確保老年人能夠實現和年輕人一樣的知識成長和職業發展,要在經驗、特長等方面實現青年人和老年人的互補,引導老年人實現文化知識和運動及思想養老。要鼓勵并組織老年人參與公益活動、社區服務等。想要實現以上內容,首先要通過引導老年人建立正確的老齡觀入手,要通過良好社會家庭和社區氛圍的構建,樹立尊老愛幼的良好環境,強調年齡平等的原則,以此激發老年人的自信心,強化其個人活力和熱情,讓自己能夠以更為年輕的心態來參與各項事業和活動;其次,要重視老年大學的開辦,作為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老年大學教學活動能夠為健康而又積極的老齡化發展提供積極的幫助,讓大部分老年人能夠在學校學到專業系統的知識,真正感受到生活質量的提高和晚年生活和幸福感的提升;再有,要重視老年體育的發展,在城市建設過程中,重點并強化適合于老年人進行鍛煉的體育設施,重點培養和老年體育事業發展相關的人才,以此來促進老年體育活動的開展,確保老年群體能夠在合適的范圍內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要從設備的規劃、服務質量的提升等方面實現對老年人體育鍛煉的全方位指導,真正落實健康老齡化發展的最終目的;再有,要豐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在社區建立老年人活動中心,來滿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最后,可以通過學科群組的建立來總結并分析老年人所存在的共性的養老健康和醫療的問題,探討并分析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老齡化健康學經濟學的相關理論,來對老年人在養老及接受社會服務過程中所產生的疑惑做出解答,幫助老年人更好地適應新型社會的發展,真正實現老年生活質量的提升[4]。
提高對老齡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讓全社會都去關心老年人、服務老年人,隨時根據具體情況提出合理化的建議,為發展老齡事業提供科學依據,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把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目標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