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賽寒 朱麗
(1.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圖書館;2.國防科技大學,上海 200433)
紅旗渠紀念館坐落在河南林縣,是一座收藏、展示紅旗渠歷史,研究、傳承紅旗渠精神的展館。紀念館體猶如舞動的渠、流動的水,是紅旗渠形態的抽象表達。展館通過展陳珍貴歷史照片檔案320 件、實物檔案1123 件,從“千年旱魔世代抗爭”“紅旗引領創造奇跡”“英雄人民太行豐碑”“山河巨變實現夢想”“繼往開來精神永恒”五個部分,再現了那段歷史,從而使人們深刻感悟紅旗渠精神,不忘昨天的苦難輝煌,不負今天的使命重托。
紅旗渠之所以被修筑于林縣,并由此誕生了紅旗渠精神,既有其特定的地域因素,更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因素。紅旗渠的修建產生了紅旗渠精神,但紅旗渠精神并非在短時間內鑄就的,它經歷了從孕育、形成到發揚光大,從自發到自覺的一個完整的過程。它的誕生,有其厚重的歷史積淀和深遠的文化背景。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林州地處太行山東麓,生存條件惡劣,歷史上是一個山窮、水窮、地窮、人窮的貧瘠山區:境內群山斜列,溝壑縱橫,山地和丘陵占全縣總面積的86%,雖然在山間有較為平緩的谷地和小規模平地、盆地,但總體上土薄石厚,可耕面積小且土地貧瘠,收成難以保證;境內總地勢為西高東低,地形陡峭,斷層發育,因而流水容易漏失,缺乏良好穩定的蓄水層,地下泉少,水源奇缺,生產、生活用水難以保證;全年降水雖然接近700 毫米,但集中在夏秋兩季,分布不均,加之境內河流均屬于山地型河流,河床縱坡大,流徑短促,集水面積小,因而,往往造成境內冬春干涸無水、汛期山洪暴漲的情況,使得全境呈現出以旱為主、旱澇災害交替的情況,民眾苦不堪言;由于大山阻隔,交通不便,林州人民長期處于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也難以和外界進行正常的貿易,經濟發展十分落后;此外,解放前,大部分土地被地主大戶占據,對農民進行著殘酷剝削,更是加劇了當地人民的苦難,真的是“光嶺禿山頭,水缺貴如油,豪門逼租債,窮人日夜愁”。
然而,林縣人民并未僅僅停留在訴苦層面上,千百年來,為了求得生存、擺脫貧窮,他們與惡劣的生存環境進行了頑強的抗爭:沒有足夠的泥土建窯燒磚,他們用自己的雙手開山采石,石塊砌墻,石片作頂,在山腰壘起一座座小石屋居住下來;缺少耕地,他們就在山坡溝底,石縫草叢之間墾荒造田,開墾出零星分散的小塊土地,遇到暴雨山洪沖毀了田地,就來年再造,年復一年,祖祖輩輩,造田不止;沒有充足的水源,他們翻山越嶺,到幾十里外擔水,在村中或院落間開挖地窯(名曰;“旱井”,蓄住雨水),在堅硬的石頭上開掘水井,且“八百年修渠不止”,開發利用地下水;沒有通往山外的道路,他們憑著自己的雙腳,硬是在懸崖峭壁間踩出了幾條小路,溝通了與外界的聯系;遇到蝗災,他們采取撲打、火燒、土埋等最原始的方法與蝗蟲進行斗爭,有時,還要搶種搶收,蟲口奪糧;缺醫少藥,他們就冒著生命危險,爬上懸崖峭壁采集草藥,利用民間土方抵御各種疾病的侵襲;地主、官僚壓迫,他們就以各種方式奮起抗爭,僅以近代為例,天門會起義等雖然失敗,但也沉重打擊了反動勢力。
強烈地求水、求生欲望,經過長期的積累與陶冶,便轉化為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寧愿苦干、絕不苦熬的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就是要讓河水讓路、敢讓高山低頭的精神;就是要團結協作、渡過難關、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所以,在實踐中,林州人民不但學會了適應和戰勝艱苦環境的本領和技能,還養成了勤奮節儉,吃苦耐勞,堅韌不拔,重視協作的性格與品質。正是千百年來對于水源、生活的共同需求,千百年來延續的這些精神、性格與品質,使團結起來進行紅旗渠建設成為可能,為紅旗渠精神產生的重要歷史文化淵源。
步入近代社會以后,中華民族在反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斗爭中,經受了戰爭的洗禮,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孕育發展了創造精神和革命文化。林縣由于位于晉、冀、豫交界,地處太行山區的特殊地理位置,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也成了中國革命根據地之一。
據統計[2]p136:從抗日戰爭爆發到解放戰爭勝利結束,參加八路軍和人民解放軍達27460 人;在解放戰爭中,全縣民兵參戰達291600 多人次;1947 年11 月,為支援前線,開展義務送糧運動,三次出動,參加運糧民工111402 人次;從1938 年到1949 年年底,參軍參戰犧牲3223 人。林縣人民參與革命、支援前線,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作出突出貢獻并付出巨大犧牲。
這一時期,林縣涌現出的楊貴等本地共產黨員,后來也成了修建紅旗渠的骨干領導。在紅旗渠建設時期,以楊貴等人為代表林縣黨委發揚了革命時期的優良作風與戰斗精神,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深入工地,與群眾同吃同住。而民眾也發揮了革命時期的戰斗精神,像戰爭年代支援前線一樣,許多人紛紛報名,積極出勤,前赴后繼。毫無疑問,在革命時期形成,并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延續的親密的干群關系,為共產黨人引領紅旗渠建設與紅旗渠精神的創造提供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在開創、鞏固根據地的革命斗爭以及后來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林州人民也直接地從戰爭年代的革命精神中吸取了豐富的精神養料:一方面,楊貴等人,戰爭時期投身革命是為了解救林州人民,建設時期帶領修建紅旗渠也是為了林州人民,以人民為中心的精神一脈相承;另一方面,革命年代敢打敢拼、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勇于創造的精神也通過楊貴等人發揚光大,運用到了紅旗渠的修筑、建設上來,并持續地發揮作用。
在紅旗渠紀念館里,還保存著一張當年的報紙,上面記錄著1960 年2月,林縣引漳入林總指揮部向全縣人民發出的動員令全文。新中國的成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統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此后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也使得人民群眾的階級斗爭意識、主人翁意識、集體主義意識與社會主義建設熱情空前高漲。
60 年代初,新中國面臨成立以來最困難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但全國上下爭取美好生活的熱情并沒有因此減退,在物資匱乏、技術落后、人們吃飯都是問題的年代,能夠建成紅旗渠這個世界奇跡,關鍵是靠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正是廣大黨員干部抱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心中憋著那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韌勁,才有了戰勝困難、克服困難的強大動力,最終修成了紅旗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涌現出了無數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內涵的時代精神。“中國20世紀50年代后期60年代前期,是一個艱辛探索和積極進取的年代,是一個艱苦奮斗和意氣風發的年代。帶有那個時代特色的社會風尚和精神風貌,銘記在社會主義建設史上,彌足珍貴,永遠不會過時”[1]p556。
這一時期,在地方廣泛地開展了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干部、群眾積極地學習《毛澤東選集》等著作,學習中央有關社會主義建設的文件精神,以革命和戰斗精神進行建設。1964年,全國掀起“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熱潮。在大慶精神、大寨精神的鼓舞下,林縣人民加快了建設紅旗渠的步伐,涌現出了一批學大寨的先進典型。1964 年12 月31 日,紅旗渠總干渠首次放水成功。4 月5 日,慶祝紅旗渠總干渠通水典禮大會在分水嶺召開。9 月,紅旗渠三條干渠建設全面鋪開。同年11 月,第一次全國大寨式農業典型展覽在北京召開,林縣作為全國13個大寨式先進縣之一參加展出。如今的紅旗渠,是國家5A 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時代精神催生了紅旗渠,紅旗渠精神又反過來豐富了時代精神。勤勞的中國人民修建紅旗渠的壯舉,并非孤立的,而是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習主席在領導和推進新時代強國強軍事業中,高度重視傳承紅色基因。十九大后,習主席帶領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集體出行,就去一大會址和南湖紅船追尋黨的根脈;在新一屆軍委第一次常務會議上明確要求好好補一補我軍優良傳統課;第一次下部隊視察突出強調弘揚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戰略支援部隊某旅在孕育成長、組建重塑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以“延安硬骨頭”精神為核心的優良傳統,構建起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紅色基因和制勝密碼。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與“延安硬骨頭”精神的精髓高度契合、一脈相承,充分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擔當和情懷、風骨和操守,是我們黨在前進道路上戰勝各種困難和挑戰、不斷奪取新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和寶貴精神財富。紅旗渠精神不僅屬于歷史,更屬于當代和未來。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精神,著力推進“四個偉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偉大的紅旗渠精神。“延安硬骨頭”精神作為人民軍隊的重要精神之一,浸透著先輩的熱血,傳承著英雄的基因,串聯起通信兵壯懷激烈的犧牲史、奮斗史、創業史。傳承“延安硬骨頭”精神,我們責無旁貸;打造新時代“延安硬骨頭”,更是我們的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