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素霞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80 醫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在《“健康中國2030”計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未來社會需要大量的健康服務與管理人才,這不僅給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提供了發展新的思路,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性。隨著我國人口老年化速度逐漸加快,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率呈現出逐年增長狀態,使得我國專業化健康服務與管理人才短缺情況愈發明顯。
目前,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和現實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在培養方向以及課程設置上過于簡單,無法達到精準化、專業化、與時俱進。另外,健康服務與管理人才的專業技能和理論知識掌握較差,導致培養人才和實際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為了培養出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需要構建出明確的培養目標和計劃,打造全新、全方位、全面性人才培養創新路徑。
李克強總理在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中指出:“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因此,如何將健康服務管理人才與互聯網、大數據等時代背景有機結合,并建立、完善健康服務與管理人才培養體系是當前教育機構所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由于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屬于新辦專業,很多學生對自身所學的專業以及今后所從事的相關職業并未有深層次的了解。兒專業思想指的是學生對自身專業、今后職業方向有著理性的認知和理解,并能夠保持穩定的心理認知。但是在信息快速傳播的當今社會,很多學生容易迷失自我學習方向。所以在對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展開教育前,首先強化專業思想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專業方向,激發學習興趣使其端正學習態度,引導學生順利進入服務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并成為社會所需之才。
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對學科發展、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當服務與管理專業作為新興學科之一,已經逐步確立自身專業特色,并結合經濟管理學科核心理論,將健康管理知識以及研究領域逐漸豐富化,注重理論與實踐積累。
當前屬于“互聯網+”的全新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速度迅速,知識體系的構建與重塑面臨挑戰。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知識體系需要不斷強化學習互聯網相關知識,同時還必須根據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的相關產業,注重醫學知識、營養保健、社區服務、重點人群管理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培訓,積極開闊專業人才的視野,使其順應時代發展變遷,滿足現代社會人們對健康服務的實際需求。
自古以來,我國的傳統教育方式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這種教學模式無法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費時費力,且學生實際掌握情況一般。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在互聯網時代背景催化下,逐漸細分具體領域,且與互聯網的共助能力相契合,設計出簡化就醫流程、分級診療,以完善健康管理體系,滿足多元化健康需求[1]。
基于此,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存在產業多、行業多等特點,實踐步驟內容復雜、龐大,所涉及到的內容十分廣泛,為了盡量解決實踐環節較少的缺點,并制定合適的實踐教學目標。需要從產業市場細分的角度規劃“以信息技術核心”的技能知識培訓,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的實踐教學方案,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成為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優質人才。
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需要從老年化、信息化技術發展、醫學以及管理學等多方面角度入手。我國作為人口大國,現階段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質量提升以及購買能力逐漸強大的社會背景,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健康服務業的建設迫在眉睫,且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在《健康中國2030 規劃綱要》[2]中,結合互聯網的健康服務產業中,探索并推進可穿戴設備、智能健康的電子產品逐漸成為關注方向。與人口老齡化、“互聯網+”背景相結合,明確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并與創辦類似專業的學校以及相關事業單位進行交流合作,吸引國內外先進教學理念以及資源,形成以醫學管理學+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服務于老年人群的專業目標。
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多學科綜合、多項資源共享為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創新技術支持,鑒于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屬于新興專業,雖然醫藥相關學院具有專業教學資源,但是仍然需要引進健康產業發展實際需求以及需要進行實時評估,通過論證、辨證以后選擇適合的教學資源進行科學整改與調整,建設完善專業課程體系。最后,與醫院、體檢中心、養老機構、健康管理機構以及兄弟院校展開廣泛調研,挖掘學校信息、心理護理、治療以及相關專業和學科的資源,與人文信息管理學院以及其他院系展開資源共享,相互合作,以醫學為基礎,構建營養保健、心理健康、社區服務、重點人群等多個領域的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知識體系。正確的課程體系優化、課程機制開放,有助于人才質量培養,得以保證人才質量[3]。
針對健康服務與管理人才的技能培訓,首先需要明確實訓課程的目的,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專業人才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的健康體檢、體檢信息調查,還能夠正確有效管理健康信息內容,并能夠模擬學習健康管理流程,親自體驗健康管理檢驗儀器的使用與維護[4]。另外,還需要學習健康評估基礎,能夠根據人群的性別、年齡、病種特點評估服務對象的健康狀態,能夠熟練掌握健康危險因素以及風險識別步驟,了解健康風險的表示方式,對可獨立分析健康風險并對此展開處理[5]。
借助“互聯網+”平臺,與健康服務和管理人才專業先進單位、優秀院校進行學習,不斷加強學科建設,豐富并拓展學科知識,全面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6]。另外,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將雙師型教師的培訓與待遇、職稱掛鉤,全面提升教師的工作環境與工資待遇,留住優秀人才成立教師隊伍。此外,以行業中較大的中型企業做為依托,搭建校外實踐平臺與培訓基地,定期開展任課教師的理論與理論知識和技術培訓[7-9]。借助互聯網平臺與師生展開學術講座交流,帶動學術發展,提升學術水平。向教育部申請國內外訪問學者等相關項目與平臺,為現有師資提供更加良好的學習機會。
一個新興專業的形成與建設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健康服務與管理人才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強調該專業的學生應具備醫學、管理、健康管理三方面的理論知識[10-11]。其次,要重視實踐教學環節。邀請到相關用人單位共同制作實踐教學模板,并與用人單位簽訂深度合作協議,共同培育出能夠熟練掌握檢測、評估、分析技能等實操性健康服務與管理的優秀人才,同時強化互聯網能力培訓,重視深入學習、實踐能力指導,使得人才培養發展目標符合實際需求。最后,加大校企、學校之間的合作力度,引進優秀的帶教老師,有效提升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