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夢羽
(河北廣播電視臺,河北 石家莊 050000)
習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希望大家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時代課題,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1]
在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時,習總書記指出:“要引導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
而新時代的孕育離不開偉大理論,習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新時代中國的科學指南和思想旗幟。《思想的田野》就是通過電視手段,做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宣傳工作,它是由國家廣電總局策劃部署、全國33 家省級衛視聯合推出的大型電視理論節目,其中河北衛視制作并播出的《思想的田野》河北篇極具河北的地域文化和時代特色,在電視觀眾中引起極大的反響,可以說真正地做到了將思想理論入于心、化于行,讓思想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本文擬通過對《思想的田野》河北篇節目的介紹,探索電視理論節目的創作的成功要義。
一場展現區域協同發展的生動實踐
在第二十一個記者節到來之際,習總書記對新聞工作者殷殷寄語,以“四者”來概括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努力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面對這樣一檔題材厚重的電視理論節目,電視工作者有責任也有義務去反映時代的脈搏,做好黨和人民的喉舌。那面對河北省這樣一個省份,要反映“習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這里的落地生根,到底該如何“破題”呢?
縱觀《思想的田野》前兩季,不管是上海篇在游輪上邀請各專業青年訪談,還是海南篇深入海南自由貿易區的實地購物,不管是浙江篇在村口環抱千年古樹,還是江蘇篇在景區作坊學習致富發家的手工技藝,節目中都沒有在演播室里去“坐而論道”晦澀難懂的思想理論,而是創新性的將理論的“宣講者”與理論的“被傳播者”拉到同一個“田野”里的維度,并且進行深度的互動。我們可以看到主持人和專家在工廠車間內、在田間地頭中、在坊間街巷里去聽民聲、會民意,在日常生活的語境中,通過老百姓的大眾話語,去講述“高質量發展”、去講述“鄉村振興”、去講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人民書寫的一幅幅答卷上去將深刻的理論“抽絲剝繭”。
近年來,“受眾中心論”在電視創作中一直被很好的應用,它的實質其實是傳播活動要以滿足受眾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傳播受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和信息,反映他們的呼聲、愿望和要求。[2]所以,節目組也在此找到了破題的要義,那就是在百姓的眼中去看幸福的變遷。
作為京畿重地的河北,習總書記可謂“知之深、愛之切”,不僅七次考察河北,還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京津冀協同發展意義重大,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而就河北如何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習總書記提出明確要求:“在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加快發展自己。”
所以,如何通過一期60 分鐘的節目展示燕趙兒女的踐行成果和幸福生活?這檔理論節目找到了自己的抓手,那就是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核心內容、以“瓣瓣同心,協奏共贏”為主題,深入燕趙大地,傾聽百姓心聲,生動的打造一期集理論宣教、探訪紀錄、創意互動為一體的高品質匠心節目。
在節目中,我們處處看到“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指引下,百姓眼中的幸福變遷。在雄安新區的主會場上,78 歲的攝影愛好者,用自己最熟悉的照相機鏡頭,記錄下了石家莊天空6 年來的變化,這位“天空攝影師”就是最好的說明。老人家用樸實的話語和3800 多張照片,向大家講述他眼中看到的天空是如何越變越藍,空氣指數是如何越變越好。再結合理論專家的深度解讀,觀眾能夠最直觀的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論的科學價值和指導意義。
一檔從小眾走向大眾的理論節目
電視理論節目就是要正襟危坐,坐而論道?其實并不然!《思想的田野》河北篇力求在形式上推陳出新,打造成“年長者看地懂,年輕人也愛看”的理論節目!
節目的性質決定了節目的形式,就像羅蘭·巴爾特所說,“諸如文字、手勢、圖畫、影像形態等都可以以混合體式的方式實現敘事的功能。”[3]所以,綜合運用視聽藝術等多種敘事元素的電視媒介至今仍具有強大的敘事優勢。尤其在電視理論節目領域,長視頻更是具有不可超越的優勢。電視理論節目的嚴肅性、權威性、科學性比任何其他樣態的節目都具有更高的要求,其節目的初衷就在于讓廣大普通老百姓能得到心靈的教化、思想上的提高、情感上的共鳴。所以,必須要把長視頻中的視聽語言運用的恰如其分,才會達到視頻傳播最好的效果,讓高深的思想理論和受眾成功對接、同頻共振。
除此之外,理論節目要想好看,要想被大眾接受,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要在形式上與時俱進。只有在觀感上首先為大眾接受,才會讓又讓觀眾有入耳、入眼、入腦、入心的可能。《思想的田野》可以說是思想理論節目的綜藝手段之集大成者,運用了戶外真人秀、專題節目、紀錄片等多種手法,豐富觀眾的視覺體驗,強化理論節目的可視性。下面就河北篇中的巧思和設計,探究一下理論節目是如何增添生氣、活力和力量。
節目開篇就別具匠心的以河北籍美聲歌唱演員張英席“游子回鄉”的視角,將京津冀協同發展6 年來的日新月異,在鏡頭的記錄下拉開帷幕。一幀幀MV 一樣的精美畫面背后,濃縮著河北翻天覆地的變化,裹挾著老百姓欣欣向榮的生活面貌。
為了體現京津冀三地的“協奏共贏”,節目的主舞臺,特地設在了比肩深圳新區、浦東新區的國家級新區——雄安新區,主持人妙然、特邀嘉賓張英席、中共河北省委黨校專家、南開大學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院專家與現場觀眾及雄安建設者共同分享發展成果。為了呼應“瓣瓣同心,協奏共贏”的主題,節目創意性的將交響樂團搬到現場,演奏《我和我的祖國》《不忘初心》《陽光路上》等積極向上、正能量的樂曲,讓思想如行云流水般在田野上馳騁,為節目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僅如此,節目還將《思想的田野》中的固定元素升級改造。一輛思想大篷車,化身流動的演播室,時而變身高鐵,行駛在京張之間,時而變身畫舫,穿梭在白洋淀泊,每一趟行進都讓觀眾感受到原生態的力量撲面而來。
田野間的互動也設置的輕松靈活,在大淀頭村的任務尤為精彩,兩位思想特派員協同水環境專家和《小兵張嘎》中英子的扮演者兵分兩路,尋找生態食材,一隊尋找生態魚,另一隊尋找蓮蓬、荷葉,在尋找過程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水環境的變化,感受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理所在。而且優美的畫面配以國潮風格的精致包裝形式,讓整個探訪呈現的異常精彩,讓觀眾在最自然和舒服的狀態下,感受到理論沁人心脾的陶醉,進一步提升了理論的傳播效果。
而“心愿亭”的設置,也一大亮點。在塔吊林立的雄安建設工地、在冬奧冰雪小鎮的巍峨山巔,在游客穿梭的生態文明村,一個個鮮活的場景下,采集了百姓們最淳樸的心聲,讓我們看到種在他們心中的種子正在生根發芽!這一個小小平臺的搭建,使得傳播主體和客體成為天平兩端平等對話的兩方,這種集體性的參與和分享理論成果,凸顯出對于思想理論共同思考和閃光的一個過程。
一次從正向傳播到理論共情的走心之旅
剝去形式的外殼,《思想的田野》到底是一檔什么樣的節目?什么才是做好這檔節目的王道?那便是用真實講好國民度極高的中國故事,引發深層次的共情,傳遞社會價值。
將理論深入淺出,在行進中春風化雨,實屬不易。而將理論講的老百姓聽得懂、能接受,最好載體和手段就是讓故事的親歷者去講述他們身邊正在發生的故事。他們可能不是什么“大人物”,但是卻能用最質樸的語言,講出老百姓的心聲。
為了將“京津冀協同發展”這個宏大主題深入觀眾心中,讓人們看到節目中的“煙火氣”。節目在眾多的發展成果中,選取了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產業、交通、生態、公共服務4 個小切口,來做大文章。沿著4 條脈絡,去發現“習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百姓在不同維度的所思、所感、所求,這便是創作這檔節目的初衷所在。
京張高鐵是第一站:思想特派員和京張高鐵總設計師王洪雨、中國第一位世界滑雪冠軍郭丹丹一起乘坐京張高鐵,體驗了“智能京張”“智慧京張”,并圍繞“冬奧”與乘客進行了互動答題游戲,不僅帶動了車廂里的歡快氣氛,也讓老百姓對冬奧充滿了期望。隨后在滑雪冠軍郭丹丹的帶領下,一行人來到冰雪小鎮,親身感受了一次“斯巴達勇士賽”的熱血沸騰,通過和老百姓的樸實對話,展現了京張高鐵為北京和張家口人民帶來的可視便利。
思想號大蓬車第二站的探訪地選在了“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以來,河北引進的規模最大的制造業項目--北京現代滄州工廠”,思想特派員帶著“尋找創新先鋒”的任務,在滿是機器人的車間里進行了一場智能型、高標準、綜藝化的探訪之旅,借由從北京回到滄州的一位“創新先鋒”的角度,深刻地講述了“高質量發展”對于社會進步的作用,詮釋了總書記提出的“向改革創新要動力”的指導思想。
第三站,思想特派員搭乘“雄安雁翎號畫舫”前往有著“華北之腎”美譽的白洋淀。通過采集“生態宴”食材,與船夫、漁民互動,最后制作并品嘗了一桌頗有來頭的“生態宴”,從而切身感受淀區人民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指導下,從“舌尖到心尖”上的幸福生活。管窺一豹,相信只要久久為功的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將把東方古國建設得更美麗,為子孫后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
最后一站思想特派員探訪的是“全國首家推行公立醫療機構跨省托管的醫院”——保定兒童醫院,嘉賓們探訪了手術室、病房等地,與患者家屬、醫生進行深度訪談,借由眾多家長們的真實心聲以及兒童病患純真的笑臉,感受著“京津冀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為老百姓帶來的切身實惠,落點溫暖、樸實、接地氣。
四站走完,讓老百姓感受到一期冀味十足的《思想的田野》,帶觀眾走進一場潤物無聲的理論殿堂。讓觀眾感受到河北篇以一流的傳播效應創造一流的社會價值,而這些沸騰的生命力、強大的精神力量,正是觀眾實現精神成長的一種指引!
科技需要創新,文藝作品的創作同樣需要創新。近幾年來,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之際,大眾對于電視理論節目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一批批入眼、入耳、入腦、入心的力作,值得好好去研究和總結。想要在眾多的電視理論節目中耳目一新、獨具匠心、深入人心,就需要電視工作者對于理論的領悟深刻而透徹,要將說理與敘事巧妙而完美的融合,豐富思想理論的傳播形式,鮮活思想理論的敘事手段,拓寬思想理論的傳播渠道,擴大思想理論的影響力,在反映人民心聲的同時,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謳歌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