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李玲
(1.陜西自然資源勘測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65;2.陜西華地勘察設計咨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21)
鄉村旅游是旅游地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眾多國外學者對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相互關系進行了研究,我國學者對鄉村旅游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鄉村旅游概念、鄉村旅游需求、地方鄉村旅游開發等方面,而對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互動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模式研究較少。我國鄉村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農耕文化突出,具備了鄉村旅游發展得天獨厚的條件,鄉村旅游作為現代旅游業向傳統農業延伸的新嘗試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旅游業的推動,將農業和旅游業進行有機融合,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使我國鄉村旅游規范發展,走向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鄉村旅游是指以農村社區為活動場所,以鄉村田園風光、森林景觀、農林生產經營活動、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風俗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以領略農村山野風光、體驗農事生產勞作、了解風土民俗和回歸自然為旅游目的的一種旅游方式。
鄉村旅游的興起源于市場經濟條件下供給和需求的相互協調:從供給方面看,農業發展急需要調整產業結構,尋找新的制高點,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需求角度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鄉村地區成為都市人遠離“城市喧囂,放松身心”的新選擇,將鄉村地區與生態旅游結合起來,形成鄉村旅游的鮮明特色。
2020 年1-8 月,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接待人數12.07 億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收入達到5925 億元,鄉村旅游已逐漸成為旅游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研究鄉村旅游建設的意義顯得尤為重要。
發展鄉村旅游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時代舉措。習總書記強調,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旅游業是關聯帶動性強、對內需拉動作用明顯的產業。充分依托和利用“三農”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是旅游行業積極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重大工作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時代舉措。
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發展農村經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以保護有限資源為前提,充分合理地利用資源,力求使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鄉村旅游發展依托的就是當地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環境,通過鄉村旅游的規范開發,可以更好地保護農村耕地等農業資源,保持鄉村生態環境系統的可持續性,進而促進農業乃至整個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促進經濟多元化,避免對某一行業的過度依賴。我國的農業仍以種植業為主,農村非農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還很弱小,農村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水平還比較低。鄉村旅游是將鄉村田園景觀、建筑景觀、民俗景觀以及農耕景觀與旅游相結合,開展觀光農業、民俗文化、休閑度假和自然生態旅游等形式的旅游形態,是“農旅合一”的經濟發展模式,避免了農村經濟對農業的過度依賴。
我國鄉村旅游開發大多數尚處于初步階段,由于各種原因,實際上從管理到開發都是政府一手包辦,農民沒有發言權,也就沒有積極性。要將旅游經濟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就必須改變當前農村的旅游管理方式,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總體而言,鄉村旅游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由于我國鄉村旅游的特殊性,投資者基本是外來者,多數利益也由投資者拿走。但鄉村旅游的主體往往是民宅、民居,沒有村民的配合,旅游根本無法開展。因此,投資者和當地村民是一種利益依存的關系。雙方常常對經濟利益的認識不一致,導致了許多經濟糾紛和矛盾,進而影響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鄉村旅游開發使農民的耕地減少,旅游的發展也使一部分農民主動轉向旅游服務業,引起了農民收入結構的改變,即農業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不斷下降,而旅游業對從業者有一定的要求,農民由于自身素質和能力的不同,導致其在旅游業中獲得的收入差異很大,易引發農民之間的貧富分化。
在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中,通常只有部分農民能夠從旅游開發中獲得實惠,而物價上漲卻提高了大部分農村家庭的開支。以某一旅游點為例,山上民工的工資已經上漲到60—70 元/天,而山下縣城民工的工資僅為30 元/天,因此山上農民的建房成本增加了很多。
由于鄉村旅游涉及到政府、投資者、鄉村集體和村民個人的經濟利益,如何實現各方的利益均衡也有待探索。通過建立一種民主的、代表各方利益的經濟管理體制,在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之上,實現鄉村資源利用和經濟發展的持續性。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以下幾種模式:
在政府規劃指導下,采取決策規劃、資金支持、人才培訓、全程引導等各種措施,對鄉村旅游開發給予積極引導和支持,營造良好的鄉村旅游發展環境,有意識地發展鄉村旅游,以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模式。
發揮旅游的乘數效應和拉動功能,以旅游業為龍頭產業,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協調進行,建立“旅—農—工—貿”聯動發展模式。通過圍繞鄉村旅游這個龍頭開展各項經濟建設:一是發展第三產業,解決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購、娛“六大問題,興建旅游服務設施,商業設施,文化娛樂設施;二是發展第一產業,興建農副產品基地、農業觀光基地等,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三是發展第二產業,開展各種旅游食品、飲料、紀念品加工等,力求有特色、有規模、有品質。此模式主要適用于農村經濟基礎好,鄉村旅游發展較成熟的地區。
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理想化的鄉村旅游業是旅游業與農業的結合,是第三產業在不影響第一產業的基礎上的一種附加,是農業向多樣化經營轉化的最佳形式。農民既從事農業生產,又從事旅游業。如現代農業科技園、觀光農業、有機茶生產基地等既是農業生產基地,又是鄉村旅游觀光基地,在農村經濟不發達地區發展鄉村旅游尤其要提高農旅結合程度。
股份合作制的基本含義是“是在所有制性質既定的前提下,對屬于不同所有者的各種生產要素加以組合和經營的形式”。利益分配是否合理是決定公眾參與鄉村旅游經營和保護鄉村旅游資源積極性的重要因素。
鄉村旅游股份合作制經營的稅后收益分配應包括以下三個部分:一是公積金,在一般的股份合作制企業中,這部分凈收益是擴大再生產的積累資金。積累是利益分配的結果,企業積累合理、發展快、利潤率上升,這部分資金主要用于鄉村旅游資源和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及相應的旅游設施的建設與維護,增強鄉村旅游的服務功能;二是公益金,主要用于股份合作制企業的公益事業,如用于對當地居民進行環境教育,技能培訓等。三是股金分紅,按國家、集體和個人的持股比例進行股利分配。國家、集體和個人可以在鄉村旅游開發中按照自己的股份獲得相應的收益,從而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達到保護鄉村旅游資源與環境的目的,實現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以上所述主要從戰略角度對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互動持續發展模式進行了探討。在鄉村旅游發展的初始階段,尤其是在農村經濟發展落后地區,政府主導型發展模式占主導地位,當鄉村旅游發展到較成熟階段后,可采用旅游帶動型發展模式拉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而農旅結合型模式、股份合作制模式應貫穿于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我國農村地域遼闊,各地經濟發展水平與旅游業發展很不平衡,不可能用幾個模式就概括出所有的方面。故僅提出發展模式,從不同角度針對不同類型鄉村旅游、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農村所提出的戰略性和綜合性的建議,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和發展現狀應更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