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彥 王夢怡 程美麗 梁濤
(廣西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廣西南寧 530006)
在文化與旅游行業融合(簡稱文旅融合)的政策和時代背景下,公共圖書館作為重要的文化服務窗口,與旅游產業、旅游市場實現理念、職能和資源等的優勢聚合、要素互補,促進文旅行業高效、一體化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了較好的法制環境與保障[1-2]。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3],次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掛牌,國務院從管理職能和政策制定層面率先實現文旅融合[4]。
1.1.1 線上線下的展覽 展播
桂林市圖書館展播了“詩與遠方文化+旅游”桂林特色文化專題資源[5]。在廣西圖書館開幕的“書香八桂賞美圕文興旅達圓小康——走讀廣西·八桂美圕”展覽,集中展示了17家市級以上公共圖書館的館舍建設狀況和品牌推廣活動等,包括扶貧閱讀點、景區景點閱讀站、城市智慧書屋等建設,展現了“文旅融合”新形勢下公共圖書館創新性發展[6-7]。“廣西人游廣西”全域旅游大集市活動從“山歌撩你、山水秀你、美味饞你、手禮隨你”4個層面整合文化旅游資源,形成大集市的文化活動區、旅游產品區、特色小吃區和文化旅游商品[8]。兩個展覽和一個會展活動在各城市與行業發揮了一定影響力,但效果有限。
線上“走讀廣西”活動是廣西圖書館聯動全區市級公共圖書館,在微信公眾平臺以視頻、音頻、圖片等多種形式,帶領讀者“云游”廣西美景、“云嘗”廣西美食、“云聽”廣西故事。廣西具有嶺南特色的山水文化、戲劇文化、以三月三前后流行“壯族山歌”為代表的民族文化、紅色旅游路線、原生態傳統村落都已開展了線上展播[9]。
1.1.2 線上線下導覽圖
2020年4月廣西首發《廣西公共文化場館導覽圖》,包括了17家公共圖書館、15家群眾藝術館、18家博物館和4家博物館,讓人們在旅游中增強中華和廣西文化自信、認同的同時,也能夠全免費獲得豐富、地道的文化浸淫與多主題、媒體的教育資源。此圖標注了各場館官方微信公眾號;民眾可在全區各公共場館得到其紙質版,也可從廣西圖書館或區文化和旅游廳下載或一鍵收藏電子版。
1.1.3 大眾傳媒節目
“走讀廣西”公共文化服務品牌與“遇見好書”廣西唯一以解讀好書和閱讀推廣為宗旨的電視欄目合作,通過內容分享、多方訪談和情景演繹等方式解讀和推薦圖書,在廣西主流電視媒體播出,擴大了公共服務活動品牌的影響力,強強聯手、優化組合,獲得了多方共贏的效果[10-11]。
北部灣經濟區圖書館服務聯盟(簡稱北部灣圖書館聯盟)的建立,實現了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玉林、崇左6市公共圖書館資源在文獻通借通還、聯合編目、數據資源共享、推廣閱讀活動、開展人才培訓等方面的協同合作。讀者只要手持聯盟任何一館借書證,就可“一張圖書卡盡享六城書”。
北部灣圖書館聯盟在知名景區北海潿洲島國家地質公園建造“海島智慧書房”,24h提供文化服務。廣西政府部門、鄉鎮、社區等也建設了一批自助式智慧城市書房,與市級圖書館實現通借通還服務,通過聯合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將公共圖書館建成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綜合體,令其享受到“一站式”閱讀服務。
全國首家“廣西高鐵讀書驛站”——欽州東站讀書驛站是廣西文旅融合和圖書館聯盟建設的實踐成果,標志著廣西文化與旅游公共服務拓展出便捷、優質的新渠道,為文化旅游跨行業發展、跨領域融合、跨地區服務樹立了新標桿。南寧、北海等也開始了鐵路試點建設。
聯盟外的廣西城市閱讀服務也獨具特色。桂林和龍勝兩家圖書館結合文化扶貧項目,在龍勝的金竹壯寨民宿聯合創立了“書香壯寨”閱讀點,使兩種產業互為促進。河池市民族圖書館珍珠巖景區也已建成閱讀示范點[12]。
“走讀廣西”萌芽于桂林市圖書館,深耕于廣西圖書館[13],是廣西文化和旅游廳打造的一項文旅融合品牌,通過整合地方旅游與館藏資源,結合自駕游、研學游、戶外講座直播、展覽等多種形式開展線上線下閱讀推廣活動,讓“知”與“行”合二為一,“詩”與“遠方”交融并行。
2020年4月23日開始,具體開展的活動至筆者完稿時包括了4輪(此品牌特色活動僅列舉第一輪部分活動):“走讀廣西·桂林之旅”文化體驗自駕活動,開啟“走讀相思埭”之旅;2020年8月,桂林、興安縣圖書館讀者走讀“老山界”,重走紅軍長征路,尋訪革命遺址、紅軍無名烈士墓。
“走讀廣西”公共服務活動品牌是廣西實踐公共文化與旅游功能融合發展的積極探索,初步實現“詩與遠方攜手行走與閱讀交融”,充分發揮了公共圖書館等文化場館的社會影響力與服務效益,促進廣大讀者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走讀廣西”的開展可謂開全國風氣之先,塑造了廣西公共文化服務嶄新形象。
在文旅融合時代廣西公共圖書館所做服務創新,能夠較有效地整合與利用文化和旅游雙方面資源,進一步完善圖書館資源服務并提升其品質[14],努力將其融入普通民眾的工作生活,開發具有民族文化內涵的特色優質文創項目和產品,助推文旅產業實質意義上的深度融合發展。我國其他地區公共圖書館也可參考借鑒上述資源和舉措,在新時代,跨界合作、優勢互補能為圖書館生存發展爭取到更多資源,也可弘揚地方特色與優秀文化、提升本地旅游業文化內涵和質量。
國內其他公共圖書館可學習廣西主動充當文化與旅游的粘合劑,積極與社會上新聞傳播、教育、交通等機構開展交流合作而非限于旅游景點和民宿等旅游行業機構,開發拓展新穎的、良好地對接社會需求的旅游項目,推動全域旅游發展,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力特別是農村地區的扶貧攻堅工作,同時傳承弘揚地方優秀文化。
另外,近年來廣西公共圖書館系統建設的智慧書屋和閱讀點等也為更廣闊范圍內社會民眾提供了可觀的資源和服務,觸角外伸,所能接觸到的潛在合作者也愈加豐富,而公共圖書館系統發展機遇愈多就能形成發展的滾雪球式良性循環。
充分發掘地方文化、旅游資源,適當地賦予旅游資源以文化內涵與元素,以市場為指南推動資源優化配置,打造有吸引力和靈魂的文旅產品與項目,以公共圖書館為中心的全旅游商業生態產業不僅屬單純的文旅項目開發,能夠社會和經濟效益并創,為反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能,而且是一種愛國主義和紅色革命教育生動有效的形式。
廣西公共圖書館系統與旅游結合,還需要將二者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國家和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土地利用、城鄉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等規劃中,制定項目實施方案與分工細則,與各行業、部門廣泛溝通合作,不斷發掘出二者的契合與延伸點,以此不斷促進二者融合,從而更好地滿足廣大民眾對美好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和新期許。
廣西“走讀”品牌由于僅限于圖書館工作人員與部分讀者,所以在廣大民眾中的參與度和影響力有限,因而必須充分利用各類在線傳播渠道,如各類直播平臺、在線社會(社交)網絡平臺等,并與本地中小學校乃至高校等相關機構合作,選擇和圈定重點讀者群體參與此項活動,則會更加有針對性且事半功倍。使其由“行和游”,轉型進化為“行、游、住、食、購、娛”旅游6要素融合發展。
廣西作為一個民族特色的省份,少數民族聚集城市的旅游業較發達,因而可在壯族或其他少數民族旅游地建造特定民族的圖書館,收集反映該少數民族族源、歷史沿革、結合、分解以及語言等的演變歷史以及民族文化傳統的文獻、資料,以及通過口口相傳方式流傳下來反映民族發展的資料。旅行者既能通過圖書館文獻了解該少數民族的歷史及其發展歷程,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當下該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切實體會該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與信仰等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