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春麗 陳曉康 裴海嘯
(新疆瑪納斯縣融媒體中心,新疆瑪納斯 832200)
1993年,瑪納斯縣融媒體中心(前身是瑪納斯縣電視臺),在全疆電視臺無償開辦了為農服務性科普欄目《農事顧問臺》。欄目播出后,效果良好。
經過近30年的發展,傳統的廣播電視宣傳已經遠遠不能適應農業和農牧民對現代農業生產信息的需求?,敿{斯縣融媒體中心積極貫徹“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總體要求,發揮主流媒體的擔當,不斷提升黨的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適應媒體融合發展需求,整合廣播電視臺、瑪納斯零距離公眾號、農村大喇叭等媒體資源,建成瑪納斯好地方APP客戶端,抖音、快手、微博等多個移動平臺,打造擁有“電視+廣播+網站+微博+微信+APP”的融合媒體平臺。
然而,瑪納斯縣農牧民收看本地移動平臺信息的意愿不強,科學素質普遍不高,依靠科技發展生產、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的能力不強[1]。
針對現狀,瑪納斯縣融媒體中心聯合瑪納斯縣科技局、瑪納斯縣農業技術推廣站推出線上《科普瑪納斯》《農事顧問臺》等科普惠農節目,同時,在《瑪納斯新聞》節目中適時開設《春耕一線》《我們的小康生活》《慶豐收感黨恩》等欄目,面向農牧民宣傳農牧業技術、惠農政策和致富信息、科普惠民知識、科技人才典型。
對平臺發布的所有節目,瑪納斯縣融媒體中心在“策采編審發評”生產關鍵環節進行全面、系統的科學構架設計。通過前期采訪拍攝,編輯完成科普惠農節目《科普瑪納斯》《農事問臺》《瑪納斯新聞》,在多個傳播平臺實時播發,滿足廣大農民隨時隨地觀看、學習現代農業技術、惠農政策、致富信息等科學知識。在戶外大屏、農村大喇叭、瑪納斯好地方APP、瑪納斯零距離、瑪納斯融媒、抖音、快手、微博、廣播電視等客戶端,形成資源共享、覆蓋廣泛的全媒體傳播矩陣。這種覆蓋廣、多介質、全方位、立體化的傳播格局使農業科普節目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得到有效提高[2]。
2.2.1 總目標
堅持“導向為魂、移動為先、內容為王、創新為要”的目標,推動科普惠農平臺建設項目融合向縱深發展,形成資源共享、載體多樣、渠道豐富、覆蓋廣泛的強大傳播矩陣。
2.2.2 前期工作
做好節目的全方位策劃,采編播設備完好、處于良好工作狀態,采編播發團隊具有較強的業務能力。
2.2.3 實施路徑
(1)采編人員進行選題策劃、采訪拍攝。
(2)用FTP高性能雙向傳輸服務器工具、索貝NOVA編輯軟件、Photoshop軟件、剪映軟件、圖片編輯器、2345看圖王、貍窩全能視頻轉換器、快剪輯、魔影工廠、135編輯器、石榴云等編輯軟件平臺完成《農事顧問臺》《科普瑪納斯》等節目的制作。
視頻素材生成過程為:打開索貝NOVA編輯軟件―導入拍攝視頻源素材―剪輯同期聲―播音―剪輯畫面―特效剪輯―制作字幕―加背景音效―生成成品視頻素材。海報素材生成過程為:打開Photoshop軟件―導入源素材―編輯圖片―生成成品海報素材。該流程中H5素材生成過程為:打開在線H5編輯軟件―導入相關視頻及音頻源素材―剪輯畫面―特效剪輯―制作字幕―加背景音效―生成成品視頻素材。
(3)按照節目類型、特點及播發形式,將相應成品素材分別上傳到瑪納斯零距離公眾號、瑪納斯融媒公眾號、抖音、快手、微博、今日頭條、廣播電視Ichannel2串編系統,分別在各自平臺編輯串聯,適時控制,實時播發科普惠民節目《科普瑪納斯》《農事顧問臺》等節目。
2.2.4 節目定位
《農事顧問臺》是瑪納斯縣融媒體中心(廣播電視臺)的一檔品牌節目,在全國服務“三農”節目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結合農時,瑪納斯縣融媒體中心適時推出《春耕一線》《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科普瑪納斯》《農事顧問臺》等欄目。由農牧業專家有針對性地向廣大農牧民群眾解讀和傳授各類農牧業生產技術知識,指導農牧業生產,是廣大農牧民群眾掌握農牧業技術、惠農政策、了解致富信息的主要途徑。該節目有針對性地宣傳報道各類農業信息,向廣大農牧民群眾解讀和傳授各類農牧業生產技術知識,指導農牧業生產。節目通過全媒體傳播的方式,欄目服務性強,受眾群體廣。
《科普瑪納斯》欄目主要發布各類科普圖文、科普海報、短視頻、H5作品。在瑪納斯好地方APP、《瑪納斯新聞》、瑪納斯零距離公眾號等平臺實時刊發《科普瑪納斯》節目。節目運用微距攝影、高速攝影、三維動畫等多樣制作表現形式,與科技展示相結合,通過豐富的科普信息服務于百姓,宣傳科普惠民知識和本地科技人才典型。
瑪納斯縣融媒體中心科普惠農平臺生產了一批接地氣、有溫度的融媒體作品,發布了多條百萬+作品。以疫情防控為主題制作的短視頻《瑪納斯縣退休教師為疫情防控捐款5000元》在快手的播放量達299.5萬次,獲贊5萬次。以糧食安全為主題,采制的《草根科技工作者張正才扎根農田21載,研發小麥新品種》被新華社客戶端推送,播放量達276.4萬次。針對棉農關注的棉花目標價格,制作抖音短視頻《重磅消息 新疆棉花目標價定了!》播放量達到122.9萬次。
自治區2019最美科技工作者、高級農藝師張正才、自治區第一批首席科學傳播專家、縣第四中學科技教師黨延軍等一批科技工作者通過全媒體推送,先后在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臺、央廣網、中新網等國家級主流媒體播發。《張正才:金色麥田追夢人》等作品獲得了新疆新聞獎。讓廣大農牧民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熱情更加高漲。
瑪納斯縣融媒體中心打造的“電視+廣播+微博+微信+APP”科普惠農融合平臺,已初步形成了資源共享、載體多樣、渠道豐富、覆蓋廣泛的傳播矩陣[3]。
以移動端為第一發布渠道,采取圖文、音視頻、海報、H5、長圖、MG動畫等多種形式,精心策劃打磨高品質的作品,抓住受眾注意力,擴大影響力,挖掘、彰顯了媒體融合的巨大潛力。
把傳統媒體的“穩”“準”和新媒體的“快”“活”結合起來,通過轉型融合和流程再造,擴大內容生產和傳播優勢,打造內容特色鮮明、傳播影響廣泛的品牌欄目。
平臺發布的節目具有實時性、權威性、深度性、親民性、專業性和原創性。
縣科技局與瑪納斯縣融媒體中心聯辦《科普瑪納斯》節目,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與瑪納斯縣融媒體中心聯辦《農事顧問臺》節目,大力宣傳防疫知識、農業知識等科普信息。聯辦節目的發布播出,使縣融媒體中心和科普惠農平臺實現了社會效益和顧經濟效益雙贏,同時更具有發展活力。
瑪納斯縣融媒體中心科普惠農平臺節目對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實現農牧民脫貧致富、促進鄉村振興、拉動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今后,瑪納斯縣融媒體中心科普惠農平臺將逐步開展政務服務、生活服務、社交傳播、教育培訓等綜合服務,架設起縣委、政府和各族群眾之間溝通的橋梁,使融媒科普產品觸角延伸到全縣各單位、各鄉鎮、村和社區,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