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螣騰
(民航機場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華北分公司,北京 100621)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期,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出行日益關注出行感受,對中小機場服務質量提出更高要求。同時,我國民航正處于由民航大國向民航強國跨越的關鍵期,民航強國八大基本特征中關于“構建功能合理的國內機場網絡”和“大眾化的航空市場”兩大特征,就與中小機場的建設與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充分說明了促進中小機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以及人民群眾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在中央、地方各級管理部門和單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國中小機場總體保持著健康發展態勢。
按照民航“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明確的國家綜合機場體系分類,截至目前,全國共有頒證運輸機場246個,其中中小機場有204個,占全國運輸機場總數的83%。以上數據表明,我國絕大部分機場為中小機場,且超過一半以上的中小機場坐落于西部地區,這些中小機場已經成為組成國家綜合機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充分發揮著與其他交通方式的比較優勢,主要為交通出行不便、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做出重大貢獻[1]。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全國共新增運輸機場33個,其中除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外,其余全部為中小機場;同時在既有中小機場中,約一半以上實施了改擴建項目;這些中小機場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超1000億元。目前,在全國新建運輸機場中,有16個在建項目、60余個正在開展前期工作項目,這些項目中只有成都天府機場、廣州新機場兩個樞紐機場,其余均為中小機場。以上數據表明,近些年乃至今后的一段時期,我國的民航基礎設施建設重點主要集中在中小機場項目上,中小機場的建設對完善我國民用運輸機場布局有著重大意義,也進一步提高了機場的覆蓋面積。
因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數據不具備參考價值,這里用2019年數據分析。2019年,中小機場旅客吞吐量2.2億人次,比2015年中小機場完成量1億人次增加1.2億人次,占全國旅客吞吐量的比例提高了4%,中小機場為樞紐機場輸送了大量的旅客,同時,中小機場旅客吞吐量在近五年中翻了一倍多,充分說明了中小機場建設的力度之大,對航空業務量發展的貢獻之多。
中小機場的建設與發展能夠有效的改善當地投資環境、促進旅游資源開發,是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的動力源。下面以麗江機場的建設與發展為例,進一步充分說明中小機場對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麗江機場的建設,主要服務于地方旅游的發展,數據表明,機場的主要客源為旅游游客,以2019年為例,機場旅客吞吐量717萬人次,其中以旅游為目的的旅客占旅客吞吐量的80%,通過民航出行游客占當地年游客總數的10%以上,極大的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發展。
根據數據統計,截至目前,位于邊境地區的中小機場共有43個,占全國中小機場總量的21%,上述數據充分的說明了航空運輸和中小機場對國家興邊富民以及穩邊固邊戰略的貢獻。2020年7月,西藏阿里機場通航十周年,十年間阿里機場累計保障航班起降7000余架次、運輸旅客近50萬人,架設了阿里通往全國各地的空中走廊,成為了進出阿里地區的主要交通方式,也在特殊時期穩邊固邊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戰略作用。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在這場戰役中,民航舉全行業之力全力推動脫貧攻堅工作走向深入,其中中小機場散布在各個分戰場,為服務打贏脫貧攻堅戰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據統計,截至目前,位于貧困地區的中小機場共有68個,占全國中小機場總量的35%,其中“十三五”期間新建成15個,占新建成機場總數近一半,根本性的改變了貧困地區的交通出行條件,明顯帶動了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中小機場建設是促進地方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主要抓手。據統計,在我國59個國際機場中,中小機場有17個,占比近30%。其中,威海機場的建設與發展就是典型案例,機場通航初期,僅開辟了國內航線,年旅客吞吐量連續八年均低于10萬人次,直至2004年,威海機場國際航空口岸正式對外開放,威海至首爾的國際航線正式開通,將威海至韓國的交通時間由海上的14h縮短至空中的45min,不僅機場業務量開始快速發展,而且顯著加快了當地吸引外資的速度,極大的促進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按照《全國民用運輸機場布局規劃》,規劃布局運輸機場370個,目前還有120余個機場尚未建設或正在建設,任務依然較重,需要地方政府和行業部門共同加強各方協調,加快推進項目前期工作和建設,進一步完善機場布局,擴大航空覆蓋范圍,完善中小機場與其他交通方式的有效銜接,加快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更好的滿足人民群眾方便快捷的航空出行需求。
中小機場特別是東部地區一些機場發展較快,部分機場現有設施已不能滿足發展需要,據了解,“十四五”期間提出改擴建或遷建中小機場項目共計120余個。地方政府要加強建設項目前期論證,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充分結合機場發展特點,從滿足機場發展需求出發,科學合理確定建設方案,為中小機場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進一步深化中小機場管理體制改革,堅持機場公共基礎設施屬性,創新管理模式,支持和鼓勵中小機場與樞紐機場“抱團發展”,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結合當地地理區位、資源稟賦和產業特點,發揮航空運輸比較優勢,努力拓寬業務范圍,鼓勵充分利用中小機場發展通用航空,探索中小機場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的新模式,增強中小機場自身造血能力。推廣“保騰芒”一體化運行經驗,提升臨近機場間協同保障水平,降低綜合運營成本,提高區域機場整體運行效率。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交通運輸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明確機場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權,共同承擔支出責任。中央將對中小機場建設運營繼續給予一定資金支持,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級政府也應進一步加大對中小機場的建設運營資金支持,同時切實履行好機場規劃發展用地、凈空和電磁環境等保護職責。作為機場屬地化管理方,地方政府要積極研究支持中小機場發展的政策措施,行業部門加強指導,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需要,努力拓寬機場業務范圍,不斷增強機場造血能力,切實推動中小機場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