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男/王珊/齊江巖
在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的過程中,我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民族傳統音樂文化陷入到一種邊緣化和逐漸消亡的發展境地。而傳統音樂文化是我國重要的精神文明財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因此推動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勢在必行。探究非遺視域下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能夠使傳統音樂文化脫離滅亡的困境,使傳統音樂文化在新時代重新煥發光彩。
非遺文化中所包括的音樂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領域也占據著重要地位,在弘揚和發展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國際文化溝通和交流更加頻繁,西方音樂文化的引入嚴重威脅著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越來越少的人懂得欣賞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1]。所以當前開展傳統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非常必要,對促進傳統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的過程中,傳統音樂文化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公眾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感受也在不斷發生改變,尤其是面對我國傳統音樂文化逐漸走向消亡的發展背景,保護和傳承傳統音樂文化成為一項艱巨而長期的任務。因為社會發展格局的變化,使得音樂發展更具開放性的特點,音樂文化生態環境出現了改變,在同外來音樂文化競爭的過程中,我國傳統音樂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逐漸陷入邊緣化的發展局面。除此之外,我國傳統音樂文化是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沉淀的精神財富,在發揚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方面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但是當下很多傳統音樂類型、風格逐漸消亡,很多傳統音樂傳承人也越來越少,對非遺文化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擺在當下的重要任務就是,保護好流傳至今的珍貴傳統音樂文化,使傳統音樂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弘揚。
傳統音樂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基于非遺視域下進行分析,在傳承和發展音樂文化的過程中,主要采取的是口傳心授的方式,所以在傳承人主觀意識的影響下,會出現二次創作和再次加工的問題,影響了音樂作品原有的意味,所以傳承人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
當前社會各界已經廣泛意識到保護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法律、音樂兩大領域內,在傳統音樂、流行音樂的著作權方面極為關注。受傳統文化思想理念的約束,人們在運用民間音樂的過程中,無需擔心音樂使用權、音樂歸屬權的問題,幾乎可以隨意對民間傳統音樂進行修改和應用,不存在侵權的狀況[2]。但是當下隨著公眾著作權意識的提升,人們開始逐漸將注意力轉移到音樂著作權方面,經常會發生音樂著作權糾紛案件,為了音樂歸屬權的問題而爭執。我國傳統音樂文化近年來得到了有效的推廣和弘揚,被世界其他國家所認同,但是因為在音樂著作權維護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導致音樂非遺文化被肢解、盜走。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給民俗傳統文化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在強調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現代音樂、民族傳統音樂二者的界限逐漸模糊化,因為技術文明的影響,很多民俗音樂文化在缺少有效保護的情況下,會在現代社會中被“吞沒”[3]。再加上音樂文化的形式相對單一化,存在載體基本固定不變,而且傳承途徑比較獨特,所以所承擔的發展壓力和競爭力更大。
作為影響傳統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關鍵要素,傳承人普遍來源于民間藝術,這種活態載體如果沒有得到有效延續,因為新一代青年很少愿意承擔保護和傳承傳統音樂文化的責任,就必然會對傳統音樂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政府、文化管理部門如果沒有為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提供支持,過分追求經濟利益,而缺乏保護、強求傳統音樂文化的意識,同樣會嚴重阻礙音樂文化的發展。此外受到傳統世俗觀念的影響,傳統音樂文化很容易被看作是無法同精英文化相對等的存在,在時代不斷發展和更替的過程中也容易被忽視,逐漸走向滅亡。
導致傳統音樂文化得不到有效保護和傳承的主要外部因素就是資金支持不足、物力保障缺乏以及產業化發展模式尚未形成。
在資金支持方面,政府部門雖然制定了相關的傳統音樂文化保護制度,但是僅停留在表面層次上,并未真實發揮作用,沒有大規模面向公眾進行宣傳和推廣,導致公眾缺乏保護、傳承音樂文化的良好意識[4]。在缺少充足資金的支持下,無法有序的開展傳統音樂文化保護工作,經常會出現工作斷層的問題,不能對長期保護機制進行構建,缺少良好的環境會讓傳統音樂文化保護、傳承工作效率降低。
在硬件支持方面,由于資金短缺,會使傳統音樂文化在發展、保護過程中缺少相應的硬件設施,包括:演出設施、表演場地等,不能真正讓傳統音樂文化走向可持續發展。當下提供給傳統音樂文化的活動場所相對有限,為了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繁華的場所普遍用于謀取經濟利益,所以傳統音樂文化活動被迫轉移到相對偏遠的地方,同樣會限制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
在音樂產業化開發方面,當下很多傳統音樂劇團、樂隊都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問題,缺少表演機會,而且耗費心思所排練的表演無法被公眾所欣賞,根本無法從中獲取進一步發展的動力,長此以往會影響傳統音樂的進一步發展。隨著管理機制的改變,沒有及時更新音樂樂隊和劇團的管理理念,就會影響產業化發展模式的形成。
基于非遺視域下來看,傳統音樂文化在保護和傳承的過程中必須要提供立法支持,借助法律制度來更好的約束、規范音樂文化的發展。我國對傳統音樂文化發展相對比較重視,相繼頒布了政策法律,地方部門也出臺了保護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規。但是在社會發展形勢不斷在發生改變,所以要求政府部門要對法律機制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制定出針對性較強、特色性較強的政策措施,使傳統音樂文化法律保護制度更加細化。我國可以充分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中的制度條例,專門針對音樂文化制定出統一化、標準化的保護制度,可以對音樂知識產權歸屬條例進行明確制定,通過指導性的法律制度,來改善傳統音樂文化保護工作的效率,為傳統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5]。在非遺視域下,對傳統音樂文化保護法律機制進行健全的過程中,需要不同省市、地區的部門共同協作起來,結合傳統音樂文化的實際發展狀況及特點,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則,研制出可行性較強的傳統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法律制度,從而依靠法治制度的力量,按照特定程序、途徑來搶救、傳承傳統音樂文化。
傳統音樂文化保護、傳承作為長期性的任務,需要動員各方力量,提升社會公眾保護和傳承傳統音樂文化的意識,讓公眾了解保護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意識,從而更好的約束自身行為,主動參與到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發展工作中。這就要求政府要加強對傳統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宣傳教育力度,全面推進傳統音樂文化保護工作,積極打造出良好的傳統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環境。可以充分發揮多種媒體機構的作用及優勢,包括:網絡媒體、廣播、出版社以及新聞等,通過擴大宣傳力度、教育規模的方式,深化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的內涵,將民間、官方音樂保護和傳承工作有效進行整合。在構建良好的傳統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環境之下,能夠幫助青少年更好的了解和熟悉音樂文化,重新對傳統音樂文化進行審視,促進傳統音樂文化的弘揚和發展。
作為開展教育工作的主要場所,高校在保護和傳承傳統音樂文化方面承擔著重要的職責。因為傳統音樂本身屬于特殊文化形式,開展音樂教育能夠陶冶學生情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尤其是處在傳統音樂文化逐漸落寞的背景之下,必須要強化高校音樂教育,對傳統音樂保護和傳承教育體系進行建立和健全。音樂專業院校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積極的引入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活性資源,例如:聘請和引入民間音樂作家、音樂表演藝術家等,面向學生開展專業性的教學[6]。同時,也需要對有關傳統音樂文化保護、傳承的課題進行設計和開發,并構建相應的音樂數據庫,使院校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能夠穩步的開展。在院校教學過程中,也要有意識的對學生的音樂保護和傳承意識進行培養,使學生能夠充分意識和了解保護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意義,也可以定期組織開展多樣性的音樂文化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到保護和傳承音樂文化的教學活動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從自身做起,能夠的弘揚和推廣音樂文化。比如:院校可以圍繞音樂非遺文化的主題,開展音樂表演、小組競賽等活動,提高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踐行保護與傳承傳統音樂的職責。
在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的過程中,為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同時也為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一定的機遇。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保護和發揚本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性,均頒布了相關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規,以來對傳統音樂非遺文化進行保護。面對當前社會發展形勢,我國在強化對傳統音樂文化保護力度,有效傳承傳統音樂文化過程中,可以充分參考和借鑒意大利、法國、美國及日本等其他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對我國音樂文化保護機制進行完善。其中以法國為例,其是針對非遺文化制定保護法的首個國家,不僅要求政府部門大力支持非遺文化保護工作,提供財政支持,同時也規定社會企業、個體參與到非遺文化保護工作中[7]。所以我國可以參考法國所缺的成果,要求政府部門對傳統音樂文化保護工作進行指導,確保保護和傳承工作資金充足,同時要聯合個人、社會力量,共同致力于傳統音樂文化傳承工作。
除此之外,我國還需要促進國際間音樂文化交流與合作,因為保護和傳承傳統音樂文化,并非單指對音樂文化本體進行全方面的保護,也要兼顧不同民族間彼此依存的載體。要想形成良好的傳統音樂文化生態,一方面要避免外來音樂文化嚴重破壞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另一方面還要積極同其他國家音樂文化進行溝通、交流,在達成的合作關系中尋求符合我國發展狀況的有效音樂文化保護、傳承工作體系,在實踐過程中對傳統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理論進行完善。
在當代社會背景下,探尋有效的音樂產業化發展路徑已經成為保護、傳承傳統音樂的重要舉措,能夠有效促進傳統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在對音樂產業化經營發展道路進行探索的過程中,需要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從傳統的自我保護發展模式成功轉變為具有較強活力的發展模式,使音樂文明得到有效的傳承。我國音樂產業化發展比較成功的例子就是納西古樂,在有效的保護策略和傳承路徑之下,納西古樂在經過良好產業開發之后,在政府指導下將當地旅游資源同音樂文化有效的整合了起來,有效發揮了傳統音樂文化資源的價值,打造出良好的發展格局,被列為極具特色的世界文化。在對傳統音樂進行有效保護和開發,加快產業化發展進程的過程中,要合理、適度的充分挖掘、開發和運用音樂文化資源,在享受一定經濟利益的基礎上,樹立良好的形象和口碑,使音樂藝術的生存機制重新發揮作用,利用全新的開發保護模式來傳承和弘揚傳統音樂文化。
綜上所述,在歷史發展長河中不斷積累和沉淀的傳統音樂文化,凝聚著先人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對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力度是當前首要的任務。處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基于非遺視角來看,有效的保護和傳承傳統音樂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針對當下傳統音樂保護和傳承的現實困境,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入手,采取完善傳統音樂非遺文化保護的法律機制,強化宣傳教育力度、構建良好的傳統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環境,建立傳統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教育體系,參考國際成功經驗、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合作,促進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發展、加快產業化發展進程等有效的措施,延續傳統音樂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促進傳統音樂文化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