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晶
在絢麗多姿的世界音樂中,泰國音樂作為具有濃郁東南亞風格與自身民族特色的一種音樂文化,已為許多人所熟悉。筆者以文化人類學的學科觀念為理論依據,以文化人類學的具體研究方法為指導方向,即田野調查、比較研究、整體性研究等,針對泰國傳統音樂進行探究分析,深入泰國的社會文化與生活語境,從文化視角、實踐層面去體驗泰國的音樂人文世界,從而深刻觸及到了泰國音樂及其人民的精神世界與民族信仰。
文化人類學這一學科的主要概念即是文化和關于文化的定義,對于人類而言,文化才是本質屬性。那么,文化是什么呢?自泰勒時代起,對文化的定義就層出不窮。隨著人類學與其他學科的大為增加,很多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都對文化下過定義。比如,美國人類學家克拉克洪(Clyde Kay Kluckhohm)認為,在人類學中所謂的文化,意味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的總體,以及個人及其集團得來的社會性的遺產。20 世紀50 年代早期,人類學家A.L.克虜伯和克萊德·克拉克洪從學術文獻中收集了超過160 個定義。而人類學家哈里新近出現的定義傾向于更明確地區分實際行為和對行為進行報告的抽象觀點、價值觀和世界觀。換言之,文化是比可見的行為更深層次的東西,是一個社會共享并由社會所傳播的思想、價值和觀念,用以對經驗賦予意義、產生行為并被行為所反映。
文化人類學是“從文化的角度研究人類的科學”①。從物質生產、社會結構、人群組織、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研究整個人類文化的起源、成長、變遷和進化的過程,并且比較各民族、各部落、各國家、各地區和各社團文化的相同之點和相異之點,借以發現文化的普遍性以及個性的文化模式,從而總結出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
《文化人類學教程》一書圍繞文化探究的本質,分析指出文化人類學在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田野調查法,即實地考察法,是文化人類學學最具特色的方法之一,也是收集資料的基本方法。(2)全貌觀察法,即對所研究的某種文化元素,從整體的角度進行考察。(3)比較分析法,即比較分析各種文化的異與同,比較分析的對象,可以是某一文化現象在不同類型的社群中出現頻率的高低及原因(此方法稱跨文化比較法)。(4)概念分析法,即建構一個或若干個概念以分析各種社會文化現象,它首先從個別文化的經驗材料中歸納出一般原則,然后把它作為分析文化的工具,以分析其他文化現象。因此,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啟示下,對于民族文化探究的根本途徑,便是要把握田野調查的方法、比較分析的視野以及整體性研究的全貌觀察分析能力。
哈維蘭指出,文化人類學其學科意涵在學術上有兩大要素,即民族學與民族志。文化人類學體現著社會人類學的研究視域,是民族學意義上的研究:“威勒斯在《納爾遜百科全書》中說的定義最好可以采用,他說,‘民族學便是社會生活的自然史(The Natural History of Social Life)’。換言之,便是關于各民族的文化的現狀及演進的研究。詳言之,便是探討人類的生活狀況、社會組織、倫理觀念、宗教、魔術、語言、藝術等制度的起源、演進及傳播?!雹诿褡鍖W以比較的、歷史的視角對不同文化做的研究與分析,文化人類學所關注的正是社會與生活層面的文化歷史與發展演進,其最終任務是發現各民族社會模式的異同,各民族社會變遷過程以及決定這一變遷的內在規律。
的確,文化人類學通過有效的田野工作,關注文化這一核心要素;同樣,對于音樂文化世界的深入探索,也是如此。我們既需要理論層面的研究,同時也需要田野工作,在實踐調查中獲得最真實有效的資料信息,從而來豐滿我們的探索視野,提升我們的理論研究。而對于泰國傳統音樂的研究,筆者認為在文化人類學的理論基礎上進行實踐和研習,將會給我們的視線帶來更廣闊、真實的圖景。
泰國,一個令筆者流連忘返的人文之地,微笑之地:這里有豐富的資源、迷人的風景、美輪美奐的佛教建筑、多彩的民俗節日和令人驚嘆的文化傳統。無論是佇立在泰國大皇宮、鄭王廟、臥佛寺中,那拂面襲來的佛性靈氣;還是恣意在芭提雅、普吉島、古城清邁美景中,從指間溜走的愜意時光;亦或是穿梭在潑水節、萬佛節、春耕節人群中,在心耳之間彌漫的聲聲祈語;又或是,由泰人與象征吉祥的泰國大象,共同描繪而成的祥和畫面。而泰國傳統音樂作為泰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她甚至被視為象征泰國文化的主要因素,對泰國傳統音樂的研究也被賦予了重大意義與相應高度。
而音樂人類學,正是以文化人類學的文化模式觀念為基礎,運用人類學的具體方法與理論,研究音樂及相關文化。音樂人類學體現的是一種對音樂的新的認識,作為一種思維角度,有待我們去發現音符背后所蘊藏的事物。因而,作為一門人文學科,音樂人類學是將音樂方面的知識與人類學方面的知識相結合或交叉運用所形成的學科,其在人類學及音樂學的理論方面,曾經有長足貢獻,其研究的方法,“則是在普通音樂學和文化人類學中發展出來的”③。音樂人類學研究音樂及相關文化,直接面對活態的人類音樂文化,并力求對研究對象作全方位、多角度的觀察、體驗、理解以及相應的記錄、闡釋與描述的學科,其關注的并不僅僅是音樂自身,而且還包括音樂與其他諸如歷史、社會、自然等共生條件,音樂與各文化要素之間的內在關系。美國音樂人類學家梅利亞姆針對音樂研究中有關文化解釋膚淺的不滿,“試圖填補民族音樂學中的這一空白,提供研究作為人類學行為的音樂的理論框架,說明來自人類學并有助于音樂學的幾種行為過程,增加對行為研究的知識”④。因此,梅利亞姆創造的“聲音——概念——行為”成為音樂人類學研究的經典。薛藝兵教授在談到音樂人類學這一學科問題時指出:“其終極目的實際上和人類學沒有本質區別:人類學是研究人、人類社會、人類文化,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研究的是人在音樂方面的這些問題。”⑤可以說,音樂人類學是人類學的理論與研究方法在音樂研究領域的具體運用與特殊實踐。作為一種文化的普遍現象,它是以文化獲取其意義的。
文學藝術的哲學理論家們主張從社會基礎與文化闡釋角度,去理解文學藝術,從政治、道德、心理、民俗等層面上來釋義真正的藝術作品。新的哲學與解釋學令我們認識到:各種解釋世界和把握現實的新模式形成了各個學科領域的范式更替,如注重歷史、經歷和體驗理解結構的解釋學(或釋義學)的更替,以及從文化人類學視角論證音樂所開始的一種音樂認知與研究范式的更替。而音樂人類學家提頓與斯婁賓在其《一種認識音樂世界的音樂文化模式》一文中,明確提出體現文化人類學理念的——一種認識“陌生”音樂世界的文化模式,這一模式觀念體現了文化人類學所強調的文化意義,認為世界上各種音樂界定都包含在各種文化模式之中,通過將音樂納入文化模式的認識框架中,我們便可以理解各種音樂是如何進行文化編碼與創造的,我們就會認識到無論哪種陌生的音樂,都是我們人類的音樂,都是我們人類的存在方式,都是“人為組織的音響”(布萊金語)。因此,文化人類學視域下的音樂文化認知與研究,是圍繞文化意義這一核心而展開的。
在文化人類學的視野下,運用文化人類學田野調查、比較分析、整體研究等具體方法的基礎上,對泰國傳統音樂的認知模式以及所進行的相關探討與實踐,形成對泰國傳統音樂文化整體全面、系統詳致的考察描述,將泰國音樂視為文化來進行研究,強調音樂的文化屬性,即作為人類的主要行為與特征,形成人類群體所共有的和習尚的行為、思維、感情和交流的選擇模式,并運用相關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田野調查、比較研究、整體性研究等途徑與視界中,探尋泰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解釋意義。而我們對于泰國傳統音樂的研習與理解,正是在這樣一種文化人類學的觀念之下,將泰國傳統音樂視為對特定環境的一種特定適應,深入探究其音樂文化的特性。民族志是基于田野工作的、對于特定文化的詳細描述。美國人類學家C·恩伯和M·恩伯指出,大約在20 世紀初期,人類學家開始意識到,如果想要創造出任何具體科學價值的研究成果,就必須像其他科學家研究他們的對象那樣來研究自己的對象——即要系統地進行觀察,為了更準確地對文化進行描述,他們便開始同所研究的民族的人生活在一起,他們觀察,甚至參與那些社會的某些重要事務,并向土著詳細詢問他們的習俗,換言之,人類學家便開始了田野工作,因此,田野工作是人類學家獲取研究資料的基本途徑,是民族志的構架的源泉。因此,田野調查(也稱為實地考察法或參與觀察法),是人類學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是經過專門訓練的人類學工作者親自進入民族地區(研究對象),通過直接觀察、具體訪問、住居體驗等方式獲取第一手研究資料的過程,人類學家強調“要親自去到這些地方,直接觀察和體驗這些民族及其文化,這叫做田野研究”⑥。在整個20 世紀,為了能跨越現代文明的局限,歐美人類學家走遍天涯,去尋找其他社會的生活方式,來克服社會理論的自我限制。他們通過田野調查,真實地反映了去感受、體驗文化的存在,詮釋文化的價值。因此,田野工作對于人類學家的重要意義在于,它為我們的所有研究呈現了真實存在,它也是文化人類學的重要研究方法與途徑。
我們在研究中運用文化人類學概念及方法,從而探究他者的音樂藝術特征;反之,在音樂藝術中,亦可探析到該社會群體的歷史文化與生活價值,二者相輔相成。正如哈維蘭所述,很多形式的藝術除了能提供審美的愉悅,還擁有無數的功能,對于試圖理解本文化以外的事物的人類學家和其他人,藝術可以幫助他們洞悉一個文化的世界觀,它能提供一切事物的線索,從社會性別和親屬關系到宗教信仰、政治思想和歷史記憶等。當代西方文藝理論所關注的問題,“已不僅僅是藝術的認識方式和審美特性問題,而是上升到藝術存在論水平,表征出當代人的價值存在方式問題。當代文論的真正意義在于:將藝術轉化為人類生存意義的揭示”⑦。在此基礎上,筆者對于泰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追根,正是尋求泰國音樂與泰國人民在音樂文化中的生存意義。
筆者在針對泰國傳統音樂的田野調查過程中,發現:在泰國,當人們在節日中、舉辦宗教儀典的時候,他們會在街頭、舞臺上,去表演傳統音樂,甚至是旅游景點中,都頻繁能見到民間藝人表演泰國歌舞,并且在一些熱鬧的文化夜市中,也能看到露天舞臺或臨時搭建的戲臺上,人們在表演各種傳統性的音樂節目;當筆者經過泰國的學校時,經常能聽到從教室大樓里傳出學生們正在上宮廷音樂課或演奏音樂的聲音;街邊不少陳舊的音樂唱碟小店里,貨架上擺放著各種泰國古典傳統音樂的VCD、CD 碟盤;不僅如此,筆者還親歷了泰國人民接待外賓、客人的各種場合,也發現泰國人民喜愛用傳統歌舞表演、樂隊演奏等去表達他們的敬意與熱情。在全球現代化的背景中,我們看到泰國的傳統音樂還在這里盛行,這確實是泰國在傳統文化保護上實行著實質性的舉措,對其本國民間藝術的保護、傳播與發展確實起到了有效的作用。所以,不僅僅是泰國音樂本身的魅力,對于傳統音樂至今盛行、作為社會主流的現狀與原因,也是吸引筆者深入泰國傳統音樂文化研究的根源所在。
對于泰國傳統音樂的認知,筆者在田野調查、比較分析(泰國自身內部不同民族地域、泰國與東南亞諸國、泰中兩國文化歷史關聯對比、東西音樂美學差異等方面)、整體研究等具體方法運用的基礎上,將泰國傳統音樂視為泰國人民的生存方式與民族模式,通過音樂觀念、社會組織、曲庫、音樂物質文化等視角,關注音樂與歷史、社會、自然等共生條件,音樂與各文化要素,如歷史、語言、美學、哲學、經濟、政治、文學、美術、雕塑、建筑、服飾、體育、民俗、宗教、地理等之間的內在關系,深入探究音樂的文化本質與屬性。
正如文化人類學的觀念,文化是一種有系統的、有組織的和相互影響的民族模式;而泰國音樂,正是泰國人民思想與情感的選擇模式,是其社會與民族的表達方式,是一種我們值得去體味觀察與理解釋讀的文化形式。而筆者在有關泰國傳統音樂的研習過程中,最深刻的一個感悟,即是其音樂文化中的民族性格,及其對于民族傳統文化強大的堅持力。而正是這樣一種文化堅守與文化自信,令泰國傳統音樂形成其獨特鮮明的民族特色,并瑰麗地綻放于世界音樂的萬花叢中。■
注釋:
① 石奕龍.文化人類學導論[M].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5:2.
②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1.
③ [美]布魯諾·內特爾著,龍君譯.什么叫民族音樂學[A].董維松,沈洽.民族音樂學譯文集[M].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179.
④ 湯亞汀.音樂人類學[A].王耀華,喬建中.音樂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
⑤ 薛藝兵.民族音樂學的終極目的是什么[J].中國音樂,2005,(01).
⑥ [美]哈維蘭等著,陳相超,馮然譯.文化人類學:人類的挑戰[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45.
⑦ 王岳川.當代西方最新文論教程[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