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寧偉
毛澤東一生中創作了近百首詩詞篇幅,其中《憶秦娥·婁山關》便是在眾多詩詞中質量上乘的一篇,這首詩詞很是受大眾的喜歡,整體給人一種大氣磅礴,蕩氣回腸的感覺。整首詩僅僅用了四句話就把婁山關勝利之情表達出來,更是描繪了當時的悲壯場面,再加上作曲家田豐的藝術處理,對該詩詞進行了深度加工,加深了人們對于歷史的記憶,尤其是合唱中,更是可以感受到那種一代偉人的磅礴心胸及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憶秦娥·婁山關》創作于1935 年,詩詞創造以描寫場景,突出戰爭的悲壯,更是表達出對勝利的喜悅之情,這次戰役的取勝是紅軍長征中的首次勝利,對于革命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面對這種情況,毛澤東有感而發的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后來成為毛澤東的經典詩詞之一。有一次,在毛主席暮年之時,他坐在躺椅上,面對著窗外,眼睛看著夕陽,在哼著小曲,此時他的女兒便走上去了,此時的他看著窗外仿佛自己又回到了那個戰爭肆意的年代,此時他有感而發的又把自己最為得意的作品《憶秦娥·婁山關》背誦了一遍,然后又給予他的女兒講起了那段崢嶸歲月。小女兒聽得如癡如醉,不停的詢問當時的情況,而主席則耐心的一遍又一遍的給她講解,直到女兒聽著聽著就睡著。
1971 年,我國的作曲家田豐,前前后后將毛澤東同志的五首詩詞都改編成為合唱曲,《憶秦娥·婁山關》也是其中之一。在作曲中,作者借鑒了京劇融合了西方調式,將原詞磅礴的氣勢和大氣的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是詞曲一體交輝相應。迄今為止,該作品從問世至今,已經過了半個多世紀了,但是在各大舞臺仍然得到了傳唱,在中國合唱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1935 年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年份,在這一年里,紅軍進行了重大的變革,這個變革也給未來紅軍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那便是遵義會議的召開,在會議里確定了毛澤東為中央領導人,并且糾正了之前的錯誤思想,把紅軍帶到了正取的發展道路上。此時此刻也是紅軍處于最危險的時刻,這時候的毛澤東臨危受命,肩負起歷史的使命。1 月,紅軍第一次度過赤水河后,便從這里開始北渡長江,在這個時候遭遇到了川軍的阻擊,面對這種情況由當時剛剛組建的軍委班子,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等人,當機立斷,指揮各軍團避實就虛,擺脫了川軍,進入云南省威信縣的扎西地區。
2 月25 日凌晨,紅軍在紅花園處與黔軍相遇,在遭遇戰中給黔軍重創,黔軍一度潰敗逃離,僅守關口不出,此時紅軍在關口處發動猛烈的進攻,并于傍晚時分結束戰斗,順利拿下雄關,給予大部隊通過打通了重要的環節。
由于這場戰爭具有重大的意義,尤其是在對于紅軍氣勢上更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極大的激發了紅軍對于革命勝利的意義,更是在戰爭中找到了自己的發展方向,激勵著每一個革命戰士在戰斗中浴火重生,戰爭的勝利也打響了革命前進的號子,尤其是讓敵人看到我紅軍的頑強意志,更是看到紅軍那種不怕死、不怕累,更是不怕犧牲,敢于犧牲,敢于赴死的精神,更是從作戰的指揮中看出當時的毛澤東有著非常偉大的戰略目光,更是戰爭中發現了紅軍很多具有潛質的戰士,這些戰士后來都走在了革命的前言,而毛主席的偉大還有很多之處,如漂亮的指揮能力,還有在敵人炮火下那種敢于帶領革命戰士奔赴革命的精神,其實這些情感與特質,在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創作中都是有表達出來的,這里一方面明寫了革命的戰爭的悲壯,還在暗寫了敵人的脆弱,更是凸顯了指揮官們的英勇神武,而毛澤東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更是有著滂湃的情感注入,所以我們才能看到詩詞中有著特別多描寫大場面的詞句。總之,婁山關會戰的勝利來之不易,這首詞是毛澤東后來追寫的,經過作曲家陸祖龍的譜曲之后,這首詩詞又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讓它的音樂形態更為明顯,該曲結構嚴謹,旋律舒展,節奏變化較為豐富,再加上寬廣的音域和多變的力度,對歌詞起到了更好的渲染作用和表現作用,讓其成為藝術內涵豐富而又極具魅力的藝術歌曲。
有很多作曲家是以此為基礎,進行歌曲和合唱作品的創作的,這些樂曲的創作技巧十分精湛、思想情感也較為深沉,體現詩詞的內涵,展現聲樂的魅力。
毛澤東的這首詩既慷慨悲烈,又雄沉壯闊。在詩詞的上半部分,描寫了紅軍進軍婁山關途中的情景,下半部分,描寫的是紅軍跨越婁山關,進軍遵義的情景。整首詩歌給我們一種身臨其境之感,我們能夠感受到激戰后遍地血流成河,硝煙彌漫的戰場,還有紅軍戰士們英勇無畏的場景和夕陽中國旗飄揚的場景,油然而生的敬意和豪情。“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是戰場上響徹的戰鼓,是戰場上飄揚的紅旗,讓我們不斷向前前進。整個詩詞中,通過作者的寥寥數語,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戰斗畫面圖。整首詞分為上和下兩闕,上闕里,作者描寫了長空、大雁、霜晨和冷月、西風,勾勒了一幅悲壯的畫面,“馬蹄聲碎,喇叭聲咽”由寫景到寫人,寫出了紅軍冬日夜行的艱難。下闋中,“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句詩詞告訴我們雄關像鋼鐵一樣難以逾越,我們要有從頭開始的勇氣和信心,堅信最后的勝利。詩中最后一句“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由人到景,晚霞如血,染紅了整個天際,給人一種蒼涼悲壯之感,也是毛澤東詩詞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該曲中總共有188 個小節,所有小節采用的是帶前奏和間奏的單二部曲式。具體來講“1-45 節為篇幅較長的前奏部分,而這一前奏又可分為三部分,1-7 小節呈現出來多層次,多速度和多力度的變化比較明顯,戲劇色彩鮮明;8-26 節為第二部分,這部分以抒情為主,使用轉調后,向上模進到高音區,然后運用分裂的手法對結構進行細碎化處理,最后通過高低聲部反向進行,迎來一個合唱前的小高潮。合唱部分A 段,也是分為兩部分。46-74 小節為第一部分,這部分首句,用齊唱的方式來表現和詮釋“西風烈”主題,然后通過速度和隱去變化極大的過門,實現向G 大調的轉變,在結構上,采用拖腔方法進行擴充,自然而然進入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主要是四部和聲性的寫法為主。95-113 屬于間奏部分,雖然篇幅較短,但是卻備受作者重視,并且在配器和弦連接上,作者也費了不少的心思,這部分是用京劇唱腔來模仿“喇叭聲咽”,然后再通過一系列的和弦來完成轉調,在配器中,也先后使用了定音鼓和加弱音器的小號,充分發揮了間奏的作用,而且強化了整首歌曲的風格。合唱B 段,也是分為兩部分的。113-149 小節里,為了表現“雄關漫道”的主題,采用了進行曲的風格,結合四個依次出現的聲部,加入《國際歌》素材,實現伴奏和主旋律聲部的自然銜接,結尾處“重頭越”得到重復,具有較強的總結性色彩。在歌曲最后一句,雖然只有八個字,但是作者重復了三遍,再使用女生混聲的聲部排列手法,讓每一次重復都有所區別,經過這樣層層推進之后,在不斷上行的主和弦分解中緩緩結束。通過我們的分析可以看出,整個作品創作是比較宏大的,但是也沒有忽視細節,充分展現了原詞的特色,而且作為合唱曲來講,也是極為成功的,自問世一直被傳唱至今。
演唱者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須是對作品有一個正確的分析和理解,相同的歌曲,會因為不同演唱者的經驗和經歷,以及他們不同的社會閱歷等領域的差異而產生的對作品含義理解的差異,從而造成不同的藝術表現效果,那么就會達到很好的演唱效果,可以震撼人心。
演唱者所使用的樂譜,其實只是作品中的一部分,是作品的一個解讀渠道和表現形式。演唱者要對作品所蘊含的內容和深意,通過曲譜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地理解和挖掘,才可以達到較好的二度創作效果。所謂文本分析,指的是演唱者對于作品作者的個人信息和作品創作背景,創作風格等基本信息的認知。音樂分析,則是包含著對作品的曲式、調式、旋律、節奏等方面的認知,并且在此基礎上能夠進行初步演唱。作曲者在進行創作之后,要對音樂特點進行分析,按照作品架構,逐字逐句進行分析,并歸納出演唱的重難點。由此可見,在演唱之前,我們必須是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行,如果是準備不充分,就很容易造成整個過程不連貫,造成南轅北轍的局面。
每首聲樂作品都有自己特有的情景和內容,對于演唱者們來講,要用音樂的方式對這些作品內容進行再現,讓聆聽的觀眾,能夠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但是很多時候,有些作品比較特殊,有些作品中的內容是演唱者沒有聽過也沒有見過的,所以就需要演唱者運用自己的想象,并且將自己的想象通過演唱詮釋和表現出來,讓觀眾們能夠感同身受,身臨其境。就這首曲子來講,演唱者可結合圖片、視頻和文字,對婁山關的地形有一個大致想象,這里地勢險要,也是兵家必爭之地,紅軍在這里取得了長征路上的第一次大捷,其次,要結合本曲中的歌詞,比如說清晨,漫天寒霜,西風猛烈,曉月依然掛在天邊,大雁叫聲陣陣等,對歌詞的已經進行想象,最后,還要把自己當作作品的主人公,對人物進行想象,想想自己作為紅軍中一份子,此時的所思所想和心情,這樣,整個演唱才能夠具有情感,才能夠震撼人心。
對于演唱者來說,演奏過程中,不僅僅是要注意演奏節奏、演奏旋律和演唱力度,而且還要配合得體合理的肢體語言,創造出形神兼備的演唱效果。詳細來說,就是創造出形體、眼神和表情綜合為一體的演唱效果。在形體上,對演唱者的站姿和整體氣場有要求,合唱就要有合唱的氣勢和整齊劃一的動作,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比如說在唱到“從頭越”的時候,要求眼神能夠堅定自信,用眼神傳達出情感和思想;在表情上,要做到演唱者的面部表情和形態、眼神能夠協調一致,而且和歌唱的內容變化要緊密結合,唱到什么內容的時候,對應合適的表情,既不能保持從始至終都是一個樣的面癱臉,又不能裝腔作勢,過分夸張,要合理利用肢體語言,給人一種表里如一,準確自然不做作之感。
該合唱曲的篇幅較短,整個歌詞部分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十字,但是字字都很精妙,所以我們在對作品進行整體分析的時候,還應當逐字逐句進行分析。比如說在前奏的時候,合唱隊要將狀態迅速調整好,將自己融入到歌曲所描繪的意境之中。歌曲中第一句“西風烈”,字頭“西”要堅定有力,聲音保持高位置并且靠前。中間“風”字,是后半拍附點十六分音符,可以一帶而過,“烈”字位于尾部沒在演唱時候要注意保持時值的準確性,而且要唱出一種比較悲壯的氣勢感。第二句“霜晨月”演唱過程中,應當減小音量,同時調整音色,讓音色變得更淡更柔,從而獲得對比性效果,豐富演唱色彩。“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這一句的戲劇性極強,前一句比較鋼勁有力,后一句就是馬上慢下來,多以這個時候的氣息處理和咬字吐字就尤為重要,要能夠準確地唱出這種變化,特別是“喇叭聲咽”是男聲聲部演唱中的難點,在練習中應當重點關注。進行a’部分演唱時候,整體氣勢上應當比A 部分要強,速度上也可以稍微加快一些。高音演唱的時候,要做到干凈利落,亮而不炸。時值上,也要做到準確無誤。B 段的曲調就比較簡單了,不能太跳躍,整體氣勢上還是應當以雄壯為主,因此,對于樂隊指揮的要求較高。要求樂隊指揮不能夠面面俱到,只需要給合唱隊員們一些情緒上的提示就行,而且要學會對隊員們進行正確的引導,知道他們唱出前后的變化感。在演唱“從頭越”的時候,要將情緒充分調動起來,在音量和氣勢上達到最強,在最后一部分中,第二個“從頭越”是整首曲子的高潮部分,而且還可以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因此,在演唱過程中,既要將這個高潮充分表現出來,又要有所保留,為接下來的演唱做準備。最后一句“殘陽如血”,要注意音量的控制,通過漸慢和漸弱的聲線,來詮釋思緒的延伸,達到一種聲斷意不斷的演唱效果。
《憶秦娥·婁山關》在作曲上,作曲家多次對我國的戲曲音樂特色進行了借鑒,同時也融入了一些西方元素,實現詩詞和歌曲的完美結合和統一。這首合唱曲不管是前奏,還是間奏和合唱,各部分的調式調性布局都安排得恰到好處,力度和速度等表情符號的安排也始終隨該詞的情緒發展而變化。創作手法上,主復調合唱創作手法的應用最廣,曲式安排上,結合詞的結構特點,充分發揮想象力,通過唱隊聲部體現出來,還有音樂形象塑造所使用的鋼琴部分,這部分與整個唱隊相得益彰,配合十分和諧,將這首詞的意境更好的詮釋出來了,同時也描繪出了毛澤東同志的雄才偉略,是我國經典合唱作品中比較有名的,也是一直被傳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