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中國民族聲樂表演講究聲情并茂、神形兼備、字正腔圓、唱表融合,在充分了解作品創作背景及其結構、旋律、唱詞內涵等方面前提下在感染自己基礎上感染觀眾。《斷橋遺夢》戲劇沖突較強,情感把握有一定難度,音域跨度較大,演唱者需深入解析作品藝術特征,從音調、發聲、語言、節奏、聲區轉換、演唱氣息等方面出發傳達情感,增強演唱感染力。《斷橋遺夢》唱詞不多,情感與唱詞的交融成為該作品走進觀眾心中的重要橋梁。基于此,為攻克《斷橋遺夢》表演難關,探析《斷橋遺夢》藝術特征及演唱顯得尤為重要。
《斷橋遺夢》韓靜霆為作詞者,被人們稱為“文壇奇才”,他所創作的歌詞源于生活、質樸簡約、貼近大眾,充滿激情,風格大氣,歌頌新氣象、新生命。趙季平是曲作者創作大量藝術歌曲、舞劇、影視劇音樂。《斷橋遺夢》創作基礎是傳說《白蛇傳》,可謂家喻戶曉。《警世通言》(明朝,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寫道在南宋紹興年間千年蛇妖白素貞、侍女小青與許宣在杭州西湖相遇,一見鐘情并結為夫妻,婚后二人雖然生活幸福,但蛇妖屢現怪樣,金山寺法海教許宣用缽盂罩住白素貞,小青、白素貞在缽盂作用下現出原形,原是千年成道青魚與白蛇,法海后將二人鎮在雷峰塔下。在此傳說版本基礎上后人又加設情節、刪減內容,使之故事性更強,在清代盛行,是中國民間傳說創作典范。白素貞本為千年蛇妖為報答許仙救命之恩幻化人形,偶遇蛇精小青,二人結伴同行。二人設計與許仙相識并嫁給他。金山寺法海對許仙說家有妖妻,許仙將信將疑在端午節讓妻子喝下雄黃酒,妻子現出原形,許仙因此被嚇死,為救許仙白素貞盜取天庭靈芝仙草。后知法海將許仙軟禁在金山寺中,與小青施法水漫金山寺,殃及無辜生靈,觸犯天條。在生子后白素貞法力大減并被法海鎮壓在雷峰塔下,白素貞之子考中狀元,到塔前救出母親全家團聚。
《斷橋遺夢》唱詞中的錢塘江、紙傘、斷橋、西湖等內容與《白蛇傳》諸多場景吻合,并未提及許仙與白素貞糾葛的愛情,以《白蛇傳》為底色,譜寫如泣如訴的愛情。在歌曲創作中曲作者妻子身患絕癥過世不久,失去妻子的痛苦滲入樂曲中,這份傷痛與許仙、白娘子相比有過之無不及,帶著對妻子的懷念曲作者完成了《斷橋遺夢》的創作。全曲江南風格為主,大氣中透著柔婉,柔情與豪邁兼具,富含詩意,調式優美,自成篇章,令人回味。
《斷橋遺夢》詞作者重視刻畫人物細膩情感及變化狀態,強調旋律與唱詞的和諧性。歌詞中涉及紙傘、斷橋、西湖等與傳說《白蛇傳》相關特定事物,引發觀眾無限聯想,將耳熟能詳的故事與樂曲聯系到一起,在此基礎上詞作者可省去大量劇情鋪陳筆墨,將重點放在情感渲染上,打造白娘子內心痛苦掙扎場景。在第一段唱詞中白素貞回憶西湖橋從中折斷紙傘定情的情節,雖未直接講明《白蛇傳》故事,但觀眾不難聯想,腦海中自然出現許仙與白娘子西湖借傘相遇畫面,與本曲創作契機相符。歌詞中的“忽啦啦啦”為擬聲字,凸顯斷橋場景,與人們日常用語習慣相符,第二段唱詞為第一段唱詞內容的遞進,連續使用四個“不”字表現白娘子波瀾起伏的內心情感。第一段唱詞“愛你、想你、找你”可體現白素貞對許仙的癡情,第二段唱詞“恨你、怨你、怪你”可展現出白娘子對許仙的痛心之情,歌詞層層遞進,可謂愛恨交織,感情矛盾至極。在歌詞中用到頂針格式,用以體現文字之美,四個“斷”與“不斷”表現出白素貞癡心不改心理狀態,在“橋段水不斷……情斷夢不斷”后,“地老天荒,我的愛心不變”重復三次,體現出白娘子至死不渝的愛情觀。在《斷橋遺夢》中并未涉及人物形象及對話的描寫,卻依舊可以在觀眾腦中刻畫重情重義、有血有肉、為愛癡狂鮮活的白素貞形象。《斷橋遺夢》歌詞較少,字斟句酌,簡明扼要,重點突出,善用聯想。
曲作者從白娘子人物性格及情感經歷角度切入予以創作,精準把握人物性格特點及心理動態,在《斷橋遺夢》中白娘子吶喊、哀怨、憤恨,情感跌宕起伏,情緒富有變化性,雖然情感最終并未偏離“癡情”軌道,但人物內心情緒的掙扎讓白素貞人物形象更加立體,音樂旋律同人物情緒的變化協調統一,有效渲染音樂藝術表演氣氛。在對《斷橋遺夢》曲式結構分析過程中多數人圍繞參賽版本予以剖析,針對胡廷江配伴奏一版的曲式分析研究成果較少,分析該版本曲式結構有益于賦予表演深度。歌唱部分能分為A、B、C3 大樂段,引子旋律大氣連貫,6 小節處帶自由延長記號休止符,旨在體現白素貞幽怨的思考與痛苦的回憶,為首段第一小節抒發情緒做好鋪墊。
三個樂段均為演唱部分,描述白素貞愛情過往,體現出白素貞在被許仙拋棄后的悲憤情緒。白素貞看到西湖的橋往日回憶順著潮水涌上心頭,痛苦的情感不由噴薄而出,首句利用戲曲“敞板”,情感爆發,用全曲最高音烘托情緒,在高音區音樂具有延展性,表演者可以自由發揮,添加裝飾音,刻畫西湖斷橋山崩地裂場景。首段唱詞“愛你、想你、找你”及第二段唱詞“怨你、恨你、怪你”旋律處理具有變化性,音符時值持續延長、層層遞進,體現白素貞愛恨之深、情緒復雜、內心矛盾心理狀態。
本曲間奏深情順暢,首段與第二段銜接自然,借景抒情,第二段表現出白娘子至死不渝的愛情觀,歌詞“斷”與“不斷”將樂曲情感推至高潮,音階大跳體現白娘子逐層遞進復雜情感。“情斷”、“夢不斷”之間使用十六分休止符,和弦分解式級進旋律恰當,間接抒發白娘子掙扎、悲憤、痛苦、失望等多元情緒,同時體現出白素貞對許仙的癡情不改,旋律與唱詞吻合。
C 段即第三段有兩句歌詞并重復三次,屬于全曲高潮及結束部分。進入高潮部分音樂旋律有所轉變,用激昂、高亢、力量取代黯然神傷、幽怨悲憤、痛苦埋怨旋律,同時旋律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力度記號用“f”取代“mp”,歌詞重復,體現白素貞堅定立場,在三次唱詞重復過程中力度轉為“pp”,歌唱完畢后剩余3 小節伴奏,全曲在“ppp”極弱音效中完結,展現白素貞無奈及失望心理狀態。
《斷橋遺夢》全曲旋律與唱詞吻合,可體現人物復雜心理狀態,貼合人物形象,觀眾在欣賞時能聯想到傳說《白蛇傳》,帶入人物形象及故事情節,仿若置身于夢境,在夢里白素貞立于西湖斷橋,透過朦朧煙雨,向世人講述她和許仙的愛情故事,在這段感情中她怨過、恨過、通過,可還是會始終守候這份感情。一曲聽罷,觀眾已然無法分清那究竟是夢還是現實,亦不必深究,那份情真意切的感受已經留在觀眾心頭。
音樂屬于表現藝術,通過表現精準理解、表達作品感情,用歌聲作為藝術語言,引發觀眾情感共鳴。其中,“表現能力”是表演者用音樂作品反應人物神態、內心情緒、思想感情、生活體驗的演唱能力,要求具備認知能力、觀察能力、演唱能力等綜合素養。《斷橋遺夢》有一定演唱難度,需演唱者靈活駕馭演唱技巧,將中國戲曲風格與中國民族音樂有機結合到一起,同時關注演唱細節問題,旨在完美詮釋音樂作品。
音樂作品若想動人需先感動演唱者本人,《斷橋遺夢》戲劇沖突性較強,全曲音域跨度大,很難把握情感,需演唱者深入解析音樂作品,仔細推敲,理解旋律、伴奏、唱詞之間的關聯,揣摩創作者想法,理順演唱脈絡。《斷橋遺夢》以傳說《白蛇傳》為底色,演唱者可在該傳說中汲取音樂演唱養分,從白娘子角度切入加強聯想,在此前提下融入音樂情境,想象自己是白娘子,唱出歌曲內涵,傳達樂曲深意。演唱者對作品的理解越深入,情感就越濃烈,便于帶動觀眾情緒,使白娘子形象更為生動。
演唱要具有藝術性,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技巧與情感需適當融合,通過技術性處理使聲樂作品之美更加淋漓盡致,否則音樂仿若一杯白水過于平淡。歌唱技巧囊括發聲、音調、語言、氣息、節奏、音準、起音等多種元素,要求器官無縫銜接,音樂傳達渠道順暢,增強演唱感染力。演唱技巧需表演者多加練習,找到適合自己的演唱方法及表現形式,在眾多演唱技巧中加以整合,優化配置表演元素,只有技巧“指標”到位,才能助力表演者闡述情感。
以呼吸為例,唱法動力源于深呼吸,呼吸是支持唱法訓練與演唱的必要條件。《斷橋遺夢》全曲情緒高昂,整體起伏較大,突出喧敘性,氣息變化復雜,演唱者要根據樂曲情感及情緒渲染找好氣口,保障氣息與氣口劃分協調統一,根據演唱需求自由組合“換氣”、“連氣”、“偷氣”、“沉氣”等呼吸方式,確保氣息綿長、穩定、充足,達到聲情并茂表演目的。作品A 段切忌頻繁換氣,氣息需下沉、吸滿,首句要突出吶喊之感,高音演唱要堅決。“橋”、“湖”等字要借助兩肋擴張之力,演唱力度與氣息量要大,將情感爆發出來,旨在帶動觀眾情緒。帶有語氣發聲的氣息要連貫,確保聲區統一、聲音流暢,避免聲音撐、卡、擠,高音后聲帶變得緊張,要尋找“放松”之感,通過“嘆”著唱渲染情緒。在唱“在錢塘江……天水間”時,有3 個八分休止符,若頻繁換氣影響樂句連貫性,削弱藝術表現力,若不換氣很難唱完樂句,為此需將“換氣”與“偷氣”整合起來,通過快速呼吸及淺吸保障氣息充足。在演唱時氣息需在用盡后淺吸,保障氣息下沉且充足。
咬字在音樂作品演唱中較為重要,若吐字不清不僅無法與觀眾產生共鳴,還會破壞歌曲意境,為此演唱者需在吐字發音上下足功夫,保障樂曲整體優美。歌唱要字正腔圓,《斷橋遺夢》歌詞不多,清晰的表述唱詞極為必要,將歌詞與生活語言區別開來,能做到用旋律說話,將旋律視為說話載體,在字正腔圓同時增加咬字難度,確保字音清晰、發音準確、聲音純凈,將唱詞視為演唱者思想感情抒發路徑,為增強音樂張力奠定基礎。《斷橋遺夢》開頭“忽啦啦啦”為擬聲字咬字處理需堅決,在唱“橋”、“湖”等字時要用噴口,“天水間”的“間”字是牙音,演唱需上下牙舌尖頂住,找準發力點,“百年”中的“年”為舌音,注意上牙床與舌尖合力發音,“不變”二字為唇音,需留意聲母“b”的處理。在演唱過程中要注意“倒字”,如“橋”唱成“qiao”一聲,“愛”唱成“ai”三聲。
《斷橋遺夢》演唱千回百轉,戲劇性較強,高亢、低回、婉轉、大氣兼顧,演唱心理并非一成不變,除咬字與氣息外還需通過發聲、力度、速度等演唱元素的變化加強“彈性處理”,輔助使用面部表情、音色變化、肢體動作使表演效果更優。以“橋”字為例,旋律走向為“A--#F--E”,裝飾音為下滑性潤腔,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輔助,確保語調、體態、情感變化全方位糅合,使演唱更具系統性,同時演唱元素相互配合、缺一不可,有效再現演唱者內心世界。
詞曲作者將心思、文思、樂思體現在最終的音樂藝術作品中,缺乏藝術修養及樂曲研究經驗的普通觀眾很難透過巧思體悟作品思想感情,需借助表演者予以理解,拉近藝術作品與觀眾距離,為此表演者需投入情感,感受作品節奏變化,在樂曲流轉中輸出感情,實現聲情并茂表演目標。《斷橋遺夢》曲情、詞情是情感表達載體,演唱前需仔細分析本作品情感基調,根據歌曲意境醞釀感情,保障歌曲優美流暢、大氣宏偉。以“忽啦啦啦……丟向誰邊”為例,此句交代全曲發生地點、人物及背景,演唱者需賦予角色特點及鮮活形象,在前奏初始引入想象,化身白素貞回憶那段刻苦銘心的感情,將開頭堅定之感詮釋出來,吸引觀眾注意力,該句先用四個擬聲字渲染橋斷場景,“西湖的橋”四字演唱不應刻意向外喊,“湖”標有自由延長記號,演唱者可自由發揮,“橋”底氣要足,注意“#F”音準,高音位置情緒爆發,同時體現白娘子痛苦萬分、肝腸寸斷之情。“從中折斷”有十六分休止符,演唱需連貫,聲斷氣不斷,突出白娘子內心情感。
綜上所述,《斷橋遺夢》以傳說《白娘子》為基礎創作而來,全曲表現力強,樂曲、唱詞和諧統一,樂曲織體豐富,唱詞言簡意賅,在演唱處理時表演者需要深入剖析作品思想感情,感受創作者巧思,掌握演唱技巧,把握好演唱細節,保障呼吸、咬字與節奏、旋律互為依托,情感與技巧有機結合,實現聲情并茂藝術表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