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麗莎
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增強廣播新聞可聽性對于提高廣播新聞收聽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廣播新聞工作者,要研究和探索媒體融合新的時代特點,在選擇和把握好題材的角度、注重新聞表達方式的運用、了解和貼近聽眾需求、不斷增強服務意識等方面不斷探索,寫出符合聽眾口味的新聞作品,增強廣播新聞的可聽性,取得較好的宣傳效果。
同樣的新聞素材,有著不同的寫法,其最大的區別就是角度的選取。廣播新聞的題材初步確定后,就需要考慮從哪里切入,找出亮點、特點、焦點或受眾的興奮點。一篇獲得全國新聞一等獎的作品《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表彰大會在京開幕》,它的導語是這樣寫的:“新華社北京11 月23 日電:以新聞報道為己任的350 余名記者、編輯、播音員,今天成為被報道的新聞人物,這些常年活躍于社會各階層,反映人民群眾的成就、愿望和呼聲的新聞群英薈萃北京,參加首次舉行的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表彰大會。”在消息中記者敏感地抓住了“宣傳者被宣傳”這個角度,使導語醒目生動,獨具特色。
首先,在廣播新聞中,為了增強可聽性,很多記者探索性地運用了比較豐富的表現手法。比如,散文筆法的運用、音樂的渲染等,這些表現手法的運用,有助于增強廣播新聞的表現力,引起聽眾的共鳴,使新聞更具可聽性。
我國著名新聞記者朱穆之先生在新聞寫作中就極力倡導“散文法”,增強新聞的美感,增強感染力和表現力。筆者所在媒體的一篇錄音通訊《生命的光環》介紹了一位二十幾年一直與病魔抗爭的稅務干部的事跡。稿件通篇采用了散文筆法,寫意、描寫、對比,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增強廣播新聞的可聽性,要注意選取那些形象生動的音響素材。不但要多用巧用背景音響,還要多用那些能表達真情實感的人物音響。因為這樣的人物言談更能引起他人的共鳴,更易于引導受眾的情緒,進而增強新聞的可聽性。
筆者所在媒體的一篇錄音通訊《用生命完成的最后一次救助》,講述了救助站干部龐志平在患病臨終前將眼角膜捐獻給四川汶川災區小女孩黃娟的故事。稿件對龐志平追悼活動的描寫,采用了小女孩黃娟向龐志平妻子表達懷念之情的一段電話錄音:“親愛的阿姨,我和您一樣悲傷,每當我睜開雙眼,能清楚地看到周圍的一切的時候,我總是和您一樣,在無比沉痛地懷念著我的龐叔叔……”這段音響如泣如訴,不禁讓聽眾在沉痛的思緒中產生聯想,增強了新聞的感染力和可聽性。
首先,要了解聽眾。聽眾是廣播服務的主體,了解聽眾才能贏得聽眾。融媒體時代,廣播已經不再是“我播什么你就聽什么”,而是“你想聽什么我就播什么”。廣播作為傳統媒體,肩負著正確引導輿論的重任,具有其自身的權威性和公信力。相對于新媒體的隨意性而言,傳統媒體受到新媒體表現形式的沖擊,如果關起門來辦廣播,是無法貼近聽眾、吸引受眾的。融媒體時代,廣播人更要了解社情民意,走近聽眾,掌握聽眾的心理,做到真正從受眾的角度出發來辦廣播。
2017 年年底,筆者采制的錄音新聞《播下愛的種子》,用大量的現場同期聲進行采訪報道,弘揚了盤錦市社會力量捐資助學活動的良好風尚。錄音報道中,捐助者、被資助的學生代表、學生的家人和親屬、學校的校長和教師這些新聞當事人發自肺腑的采訪錄音滿含深情,成為廣播新聞傳遞正能量的點睛之筆。
其次,要從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出發,從聽眾關心的角度來做新聞。廣播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承載著廣大受眾的訴求與希望。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熱點、難點和焦點,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所以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新聞報道只有抓住了這些點,才能體現出思想性、權威性和導向性,才能貼近實際、貼近受眾。
2012年10月,盤錦市政府與遼寧省政府簽訂了《藍天工程暨十二五污染減排目標責任書》。盤錦市的藍天工程進展如何?環保和相關部門對治理霧霾有哪些思考和舉措?帶著對這些民生焦點問題的思考,筆者采訪了盤錦市環保、交通、住建、城市綜合執法等相關部門和單位的負責同志,并深入到企業、社區、學校、鄉村,以直觀的視角,對當地大氣污染治理情況進行報道。2014年3月,由筆者采制的錄音新聞系列報道《遠離霧霾擁抱藍天》用大量翔實的數據和30多個同期聲,傳達了盤錦市委市政府治理大氣污染的決心。
融媒體發展時代,在新聞實踐中我們可以發現,現在的許多報道還采用老的模式,特別是一些會議報道和工作報道形成了固定的模式,這種模式化的報道基本上是概念加數字,形式呆板、信息含量低,缺乏可聽性,這樣的報道如同工作總結,著眼點往往只是領導,而不是聽眾。要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強化服務意識。
近些年來,廣播記者在每年兩會上所做的大量同期聲現場采訪報道,就是不斷強化廣播服務意識的典范。通過對兩會精神和稿件內容的提煉和闡釋,記者采用在現場直播中連線報道、現場采訪提問訪談后期合成制作等方式,讓廣播的會議新聞在傳達黨和政府聲音的同時,呈現出其自身內容新鮮、形式新穎、生動及時等特點。這種對新聞事實的把握和傳播,既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又抓住了聽眾的需求,發揮著廣播媒體不可替代的作用,讓聽眾樂于接受。
融媒體時代,廣播成為珍貴的傳統聲音藝術。增強廣播新聞的可聽性,不但要求廣播記者遵循新聞規律,還要努力探索、掌握新時期受眾心理,創新方式方法,不斷生產出大量優秀的新時代廣播新聞作品,做到“以事醒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美悅人”,從而增強廣播新聞的可聽性,發揮廣播新聞的影響力,使廣播在媒體融合中走出一條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