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岸
在網絡媒體時代,特別是隨著手機媒體的迅速普及,記者不再是單一的信息傳播者,人人都是信息的接收終端,人人也可以是圖片、視頻、文字信息的傳播發起端。這對新聞記者自身的能力和素養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媒介變革背景下,新聞記者既要在思想上適應轉型變化,也要在業務能力方面形成新突破。
與傳統文字記者不同,融媒體記者既要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要有對視頻、圖片等直播要素的運用能力。與以單一的文字為載體進行新聞傳播相比,融媒體時代對新聞內容的表現方式更為豐富。
以視頻傳播為例,無論是直播還是短視頻的制作,都需要新聞記者能準確把握和應用“鏡頭語言”。這也表明媒體融合對記者所從事的新聞傳播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作為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工作者,應具備復合型知識技能。
對傳統黨報媒體來說,作為地方的主流媒體,承擔著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功能,要真正適應新媒體變革的需要,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媒體融合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技術上主動求新求變,才能讓黨報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健康發展。
首先,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從傳統媒體記者向融媒體記者轉型,記者首先要在思想上樹立“融合”的理念。在信息傳播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記者首先要適應融媒體環境下的工作方式。
其次,新媒體的“融合”需要記者具備用戶理念。在傳統媒體掌握“話語權”的時代,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較為單一,傳播的模式也是由傳播者所主導的。然而,隨著現代網絡和移動客戶端的發展,受眾和媒體之間信息不對稱、地位不對等的關系被打破,人們在信息選擇方面有了更多可能,這也要求記者必須樹立“用戶至上”理念,根據受眾喜好有選擇性地做好新聞信息的傳播。
最后,融媒體記者要將服務受眾作為信息傳播的落腳點。日常生活的海量信息,為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提供了可能。在信息傳輸過程中,只有那些對受眾有服務價值或者說對工作生活具有幫助的信息才會被人們作為有價值的內容來獲取。因此,在融媒體環境下,記者要樹立服務觀念,站在受眾的角度考慮新聞的價值,從而讓自己傳播的新聞作品具備服務價值。
1.政治素養有待提升。政治素養是新聞記者的必備素質。記者從事新聞活動要將維護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前提。融媒體時代下,各種新聞信息傳播媒介不斷豐富,傳播的媒介與渠道也更加多元,這也對記者政治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從目前情況看,少數新聞記者沒有充分利用自身的職業優勢和政治素養來加強對輿論的引導,新聞記者自身的政治素養、業務素質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2.從事新聞采編工作的專業精神有待提高。新聞專業精神要求新聞記者在采編工作中必須關注新聞來源,不能是非不清、人云亦云。例如,對記者而言,新聞的敏感性是衡量一個記者是否具有專業精神的重要體現。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記者要用新聞的眼光加以審視和判斷,進而分析和思考。從生活的本源中去尋找新聞線索,利用專業精神去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不斷提升處理信息的反應速度,都是記者應具備的專業精神。
3.融媒體思維還需要強化。在傳統媒體背景下,一方面,新聞記者要密切聯系融媒體的發展趨勢和方向,加強對新聞信息的傳播,注重自身新聞采編能力的不斷提升,杜絕“互聯網思維”“邏輯思維”在新聞事件中運用不足的問題,最大限度地挖掘新聞事件的價值。
另一方面,要始終在新聞采訪中樹牢融媒體意識,避免新聞內容的吸引力不強、對各種現代化技術無法充分運用的問題。
1.腳力。在新聞從業人員中流傳這樣一句話,“好新聞都是跑出來的”。從傳統向媒體融合轉型,在傳播方式和媒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從新聞傳播的角度講,只有深入基層、深入采訪一線,走進帶著泥土味的新聞現場,才能制作出具有真情實感、反映群眾生活真實場景的作品,這也要求黨報記者用自己的腳力,深入一線,借助融媒體的技術優勢,發出黨報好聲音。
2.眼力。面對互聯網時代海量信息的沖擊,作為黨報的新聞記者一定要發掘那些新聞價值高、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素材。同時也要不斷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去偽存真,用眼力明辨真偽,不給假消息、假新聞傳播的空間,從而真正發揮好黨報的輿論引導能力。
3.腦力。腦力是新聞工作的總指揮,提升腦力要做到深入思考。在融媒體時代,新的傳播技術更加快速便捷,但也更加需要能反映社會變革的深度報道內容。做好深度報道,回應百姓關切,這既是黨報記者的傳統,也是其他新媒體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紙媒記者在轉型中要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努力做有思想、有深度的記者。
4.筆力。在媒體傳播模式不斷變化的今天,在現實中,少數記者還是只注重用文字對新聞事件加以描述,導致新聞不夠生動形象,很難吸引廣大網民閱讀。因此,記者手中武器不能局限于“筆桿子”,而要綜合運用新聞視頻、音頻、直播等“十八般兵器”,不斷豐富新聞傳播內容。
在新媒體沖擊日益加劇的今天,紙媒生存空間在不斷被擠壓,作為地方黨報記者,只有樹立融媒體的思維,學習掌握新技術,增強新聞采編的專業性及能力素養,提升“四力”,才能不斷迸發職業活力,促進黨報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