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云凱
新聞策劃是對已發生事實進行報道或設計,促成事件發生并進行報道的一種“行為”,其中包括:主動策劃、從被動到主動策劃、引導事態按照人們的想法去發展并給予報道。策劃需要考慮的是:為哪些受眾策劃,需要達到何種目的,引發什么社會效果?那么新聞策劃有無規律可循?回答是肯定的。
新聞策劃要遵循事實第一性、新聞第二性原則。策劃目的不可牽強附會,策劃活動可以,但不可策劃事實。記者前期需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收集素材、分析情況。收集過程中記者可采取現場觀察、個別訪問等方式,挖掘新聞本源,來保證消息來源的可靠性和話題敏感度。收集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復雜情況,即多種因素雜糅,不要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蒙蔽,要撥云見日地抓住事物的本源,分析并辯證地看問題,找出內部的相關聯系,在此基礎上,制定相應的策劃方案。
選題是整個新聞策劃的靈魂。當記者完成前期的充分準備后,就需要確定新聞選題的切入點,要考慮到社會輿論效果,重視社會主流思想基調,多選擇時代背景下社會、輿論的焦點問題。選題原則是:挑選有代表性、時代性的,選擇有話可說、有理有據的,選擇社會大眾關注的新聞點。選題要單獨唯一,即從多個選題方案中精選并確定一個選題,摒棄冗而弱的選題。
選題標準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新聞價值的大小和傳播后的輿論效果。對于突發事件、重大事故、重大案件等絕不可隨性發揮,需嚴格按照要求進行報道,尺度把握適當。如2020年7月《光明日報》刊發的《創新打造社區“微型養老院”》,抓住老齡化社會與養老機構供需不平衡這個矛盾點,進行細致打磨,從規模小型化、養老新模式、提供完善服務等角度,把山東省社區養老模式向全國推廣。消息傳播的成功,取決于選題準確、切中要害,并且緊隨國家指導方向。
新聞策劃是一種思維創造性活動,需要“金點子”,即好創意。創意是在原有基礎上通過思辨創造出的新意或意境,具有預見性與干預性,是能將“冷飯”炒出花樣的技法,往往讓新聞事實變得錦上添花。如今新聞媒體之間競爭日趨激烈,想要獨占鰲頭,就必須在策劃選題時有創意,用心發掘閃光點,才不會在媒體浪潮中慘遭淘汰。
何謂過程?就是對事實的一種解析和理解,是選擇和報道。過程中需有明顯的層次,選題正確、主題明確、內容充分、結論完整。對已經發生、正在發生和即將發生的社會事實進行全方位謀劃,記者著手對事實進行挑選、挖掘、組織,體現了媒體策劃的主動性。
首先,注意與主題關系的接洽。策劃的主題是否鮮明正確,直接關聯到整體策劃的成功與否。主題的使命就是引導輿論,這需要新聞記者的知識積淀與經驗,靠自身修養進行挖掘,通過自我判斷、縝密分析去揭示最深層、最本質的新聞本源,精煉主題,增強縱深感。
其次,新聞主體內在結構應由多個組織模塊構成。一個組織模塊代表一個次要主題,通用于“總分總”結構,此結構表達清晰明朗,可以使受眾在高效閱讀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歸納出中心主旨。一個好的新聞主體應當有憂患意識和人文關懷,記者可發揮自己獨特的寫作文風,結合多種敘事手法,流露真情實感,與受眾交換心境,一方面凸顯新聞外在的表現方式,另一方面可以讓主體波瀾起伏,增強寬度與廣度。
最后,好策劃用好載體。新聞體裁不同,收獲效果也不盡相同,這就是策劃與體裁之間的聯系。通過一些重大的報道策劃不難發現,規模較大的策劃,往往采取通訊或系列報道的形式,對百姓喜聞樂見的新鮮資訊,采取簡訊、消息等短篇幅形式,一簡一繁之間彰顯的是策劃的睿智。
在新聞策劃伊始,記者就應該注意受眾的觀后效果,并據此及時地修正新聞報道方向,不浪費優質新聞素材。
作為新聞記者,想策劃好新聞是責任使然,但如果在報道過程中沒有取得理想的關注,或得到了不好的評價,就說明策劃效果與報道效果之間出現了較大的偏差,解決這一矛盾,需要從兩方面下手:
一方面,提升新聞策劃內在價值,說到底這價值就是社會效果,把策劃落腳點著重放在“順勢”上,當前輿論關注焦點傾向于什么就策劃什么,優先考慮反映大事、大情、大理、大勢,反映客觀規律,迎合時代主旋律、大方向。立足百姓民生,以小見大,反映平凡人的不平凡生活,在正確引導輿論的同時,兼顧新聞的使命和責任感。
另一方面,引發受眾思考,增強情感交流頻率。新聞策劃要把握受眾的心理特點,有的放矢,有意去引發受眾的思考,會使新聞策劃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比起平鋪直敘的新聞報道,跌宕起伏的形式更容易引起共鳴。不論是傳統的來信來函,還是網絡上的留言評論,都能如實地反饋出策劃的成敗,記者可對反饋信息予以梳理整合,為后續報道提供支撐。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說明了日常積累量變與質變的關系,新聞報道策劃從本質上就是一種運用腦力的理性行為,是組合、分析信息和選擇、決策的結果。記者作為新聞策劃的主體,既是參與者,又是實施者,更需要在經驗積累中進步,在實踐中成長,采取靈活多變的策劃技巧,更好地運用新聞資源,在新聞策劃中揚長避短、出奇制勝,使策劃報道引起受眾重視,取得最佳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