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逸青
互聯網將這個時代的社會連接成了“線上地球村”,人們通過通信設備就可以進行“面對面”的線上交流,也可以知道外界發生了什么。
例如抖音、微博等載體的實時直播、各大頭條消息的推送以及真實人物虛擬式形象接受采訪等。相較于傳統的電視播報,這樣和時代潮流相結合的傳播方式顯然更受歡迎,更接地氣。
互聯網時代巨變中,最明顯的就是技術的更新換代快。以技術為支撐載體的新媒體發展空間大,但處于信息泛濫的21世紀,同樣也需要傳統媒體穩而實的護航,兩者有效融合,充分發揮出新舊媒體的各種優勢,內容上、形式上、技術上碰撞式創新,獲得不同年齡段的受眾群體青睞,滿足當下各行各業受眾的需求,提供多種多樣的信息服務,以促進受眾滿意度的提高。整個傳播過程中,專業的電視新聞記者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面臨轉型與創新。
目前很多傳統意義上的新聞記者不具備“全媒體意識”,采訪單一同質化,注定被慢慢淘汰。具體表現在:前期準備工作不夠全面系統,以至于后期采制的新聞稿件主題碎片化;采訪流程較為模式化,未能靈活運用數字媒體的技術手段,同一條信息的展現往往比不上部分自媒體新穎獨特視角下的內容編輯。人人都可傳播信息的時代,對電視新聞記者的綜合素質要求更高,但并不是所有記者都能夠做到迅速轉型。媒介融合下電視新聞記者的角色轉型和采訪形式的創新策略無疑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新聞具有時效性、真實性,要求事件發生時電視新聞記者第一時間求證與報道,所以對于信息的及時獲取、采訪的時間安排以及信息是否真實可靠等方面都必須有身為新聞記者的“把關人”意識與行動。
電視新聞記者應該做到:第一,主動迅速地參與新聞事件的系列報道中,向大眾群體傳播第一手的一線消息,擴大受眾覆蓋面;第二,由于新聞時效性的特性,新聞記者不能拖延而是必須“快、準、深”地編寫報道,一方面是為了及時發布消息,另一方面則是準確地公布較權威的信息,避免網絡虛假報道帶來的不利影響;第三,新聞記者靈活應對,不同環境條件下可以靈活采用不同的采訪方式,可出鏡、可語音、也可以運用各大APP發布權威的新聞信息。
以2020年初的抗疫報道為例,因全民居家隔離,獲取外界消息主要依靠奔赴前方的新聞記者。微博熱搜前十名幾乎都和疫情有關,眾多官方媒體微博在線發布一線消息,如“央視新聞”“環球時報”“人民網”“中國新聞周刊”等,新聞以圖片、文字、視頻、語音等全媒體形式呈現,滿足了大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的信息獲取需求。而抖音受眾范圍更廣,幾乎涵蓋所有年齡段,只要有手機、電腦就可以觀看實時新聞。并且,運用抖音進行傳播有電視新聞播報的畫面感、嚴肅性,新聞記者采用這種方式播報新聞能夠提高工作效率。與此同時,現場新聞都是經過核實后才可發布,實時與真實兼具的電視新聞記者必須有“效率把關人”的特質,這是特定時勢下對于采訪形式的創新認知。
傳統的電視新聞采訪主要是“問答模式”,缺少互動和自然的情景氛圍,所以新聞記者應該做到“去中心化”,以采訪對象為主線,引導其進入新聞主題。采訪是一個完整過程,正式采訪之前可以通過社交平臺與采訪對象進行一個基礎性的溝通,彼此有個最初的印象接觸;采訪時可以面對面或是深入對方生活情境進行角色體驗,還可以視頻、語音對話等,具體應當根據被采訪對象的情況進行考慮。再者,在第一現場記者應該學會觀察,抓住時機,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深入挖掘。
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令眾多重復、有跡可循的機械性、模式化新聞編寫模式逐漸被擯棄,新聞記者必須不斷學習與運用新技術,創新新聞報道的內容。
如今,人類已漸漸進入5G 時代,通信更為發達,電視新聞記者作為宣傳、整理和傳播信息的專業工作者要做好角色的轉型,熟練運用新型技術呈現新聞內容。例如,央視新聞曾推出“大國外交最前線”Vlog,非常接地氣,頗受大眾喜愛。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應貫穿整個采訪流程,不同平臺、APP載體各有優點,如果新聞記者充分利用這些載體并和傳統媒體優勢相結合,將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
媒介融合流行于互聯網發達的21 世紀,置身于全新的媒介生態環境,電視新聞記者要創新采訪形式,保持初心,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