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楓
(梅河口市福民街道綜合服務中心 135000)
東北地區種植馬鈴薯面積較廣,是人們重要主食之一,在世界糧食作物種植中具有重要地位。馬鈴薯作為茄科類植物,作為非常重要的經濟作物,廣受人們喜愛。馬鈴薯是非常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栽培種植能有效推動農業經濟穩定提升。東北地區馬鈴薯面積近幾年出現變化,為確保馬鈴薯產量,需運用高產栽培技術,重視病蟲害防治,以增加馬鈴薯整體產量,增加經濟效益。
馬鈴薯栽培,土壤重要性不言而喻。為提高整體馬鈴薯產量,選擇優異土壤環境成為基礎前提。需對土壤采取較深翻耕,保證深層土壤疏松程度,使其具備充足蓄水保濕能力。疏松程度良好土壤,有利于根系生長發育,充分吸收土壤內各類營養與水分,增強光合作用,提高產量。選取適宜土地并對土壤進行較深翻耕,為馬鈴薯提供可靠土壤環境尤為重要。
馬鈴薯高產栽培,除土壤條件外,還需選用優質種子,以此提高整體產量和效益。優質種子需成熟較早,具備良好抗病蟲害特點。后期豐收階段,果實相對較集中,整體產量高,經濟效益明顯。
鮮食或出口馬鈴薯品種應具有塊莖大而整齊、大中率高達75%以上主要性狀,形狀圓形或橢圓形,具有芽眼淺,薯皮光滑,薯肉黃色或淡黃色的早熟或中熟品種。隨馬鈴薯消費種類增加,如菜用、燒烤等,對馬鈴薯鮮食品種品質,如粉面程度等要求越來越細。早熟品種有東農303、早大白、費烏瑞它等;中熟品種有克新1號、2號、3號、延薯4號等。
淀粉加工型馬鈴薯品種應具有的主要性狀:淀粉含量至少在17%以上的中晚熟或晚熟品種,如春薯3號等。利用高淀粉的品種,淀粉加工企業可獲取較大的經濟效益。淀粉含量高品種,可大大節省加工生產成本,目前推廣品種多兼顧淀粉含量與產量。
油炸薯片專用型馬鈴薯品種還原糖含量應低于0.2%,最高不超過0.3%;干物質含量在19%以上,薯形為圓形或短橢圓形,芽眼淺,白皮白肉,塊莖中等大小,無青皮,無空心,薯肉不產生褐斑,耐貯藏。品種有春薯5號等。
速凍薯條專用型馬鈴薯品種的還原糖含量應低于0.3%;塊莖長形或長橢圓形,大薯率高,單薯重120克以上,耐貯藏。
種子采取切塊處理,便于根莖內外部氧氣高效流通交換,使種子能夠提前發芽。馬鈴薯切塊處理,需沿縱向切割適宜大小薯塊,切塊操作需進行消毒操作,防治切塊出現病毒傳染,導致種子發生腐爛,對馬鈴薯整體產量與經濟效益產生一定影響。種子播撒種植前,需盡量對馬鈴薯采取催芽處理,增加馬鈴薯整體產量,關注重點為,催芽階段需對發生腐爛種芽清除干凈,保證馬鈴薯生長發育階段不會斷苗,確保馬鈴薯正常生長發育。
馬鈴薯種植通常情況下分布多為單行,若想顯著增加馬鈴薯整體產量,運用一壟雙行種植方式,對畦寬、溝寬、畦高按照當地土壤條件與氣候條件等作出合理設置,充分發揮優勢,提高種植區域通風透光,避免產生積水浸漬,有效提升整體產量。
單壟單行:一壟只種1行馬鈴薯,早熟品種一般行距(壟距)70厘米、株距20厘米左右;中晚熟或晚熟品種一般行距80~90厘米、株距25厘米左右。播種時,平地開溝施肥,充分混合后,按株距播種,噴施農藥后,覆土起壟。覆土厚度根據土壤質地、土壤濕度、氣溫等因素確定。
一壟雙行:一壟上種植雙行馬鈴薯,一般行距90厘米,株距根據品種熟期確定,早熟品種單行株距30厘米左右,兩行之間的距離為15~20厘米;中晚熟或晚熟品種,行距100厘米,單行株距40厘米。播種時,平地開寬溝(溝寬20厘米),或開兩趟窄溝(溝距15~20厘米),撒施肥與土壤混合后,壟上的雙行按株距調角播種,施農藥后,覆土起壟。一壟雙行與單壟單行相比,其優點是行距大,葉片分布合理,通風透光性好,減少晚疫病的發生,增加了株數,起到了密植作用獲得高產。
馬鈴薯生長發育需灌溉足夠的水,按照生長階段的各不相同,確保足夠的水分滋養,從而顯著增強生長質量。幼苗生長階段,澆水不宜過多,確保土壤溫度滿足生長需要,利于出苗與發芽;幼苗分枝階段,灌溉足夠水分,確保良好的生長發育;分枝生長后期階段,控制水分,確保快速達到果實生長期。對生長階段水源灌溉進行合理控制,確保土壤的濕潤適宜,提高整體產量與品質。
目前發現可對馬鈴薯造成傷害的病蟲較多,病毒病主要是通過昆蟲與葉片發生有效接觸進行傳播,導致花葉、葉片出現卷曲或是皺縮等問題,帶來嚴重經濟損失。
目前,對于此類病害還無法完全根本治愈,防治病害主要使用化學類藥劑對傳播昆蟲進行有效殺滅,或是使用種子處理劑采取包衣處理,有效降低病毒傳播。
此種病害主要是因為環境條件無法滿足馬鈴薯正常生長從而出現的危害,通常包括缺素癥與藥害等。此類病害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第一,施充足量氮磷鉀肥,保持施肥深入,并使用有機肥充當基肥;第二,位于發根與發棵及葉面位置噴灑帶有解毒效果的均衡營養微肥;第三,遇藥害或冷害以及高溫危害,需給予葉片噴灑至少兩次葉面肥,且確保連續噴灑。
早疫病,稱為夏疫病或輪紋病,葉片為主要出現位置。病斑呈現橢圓形、類圓形,顏色為深褐色,內部存在黑色同心圈,能相互連接形成形狀各異大型病斑。
防治方法:①重視栽培防治工作,避免偏施氮肥,降低缺素病的產生;②發病初期階段,使用安泰生溶液或是使用好立克溶液,進行全面噴灑防治。
晚疫病,稱為溫病,屬于馬鈴薯重要病害。葉片與莖及薯塊全部能感受病害,一般情況下開花前后期產生病癥。受害病癥初期階段,顯示形狀各異斑點,顏色黃褐色。潮濕環境情況下,病斑會不斷擴大,葉緣生水浸狀,同時存在一圈霉狀物,顏色為白色,葉片背面出現大量白霉,現霉輪。干燥環境情況下,病斑變褐色,且呈一定脆性,不存在霉層。晚疫病產生同環境氣候條件與生長發育聯系緊密。結薯后期,若出現陰雨天氣,氣溫符合情況下,病害能在10天內傳染所有植株。
防治方法:①選取抗病基因品種;②選取無病害種薯;③藥劑防治主要在開花前后期,鏟除病株,地面撒適量石灰,對病株相鄰植物使用霉多克或是使用普力克溶液,進行噴霧封鎖。10天后再次噴灑藥劑,全田使用安泰生溶液進行噴霧防護。
蚜蟲防治主要方法包括:①種薯高效拌種;②借助天然隔離條件,運用合理栽培方式;③藥物防治主要是使用艾美樂溶液或是用康福多等殺蟲劑。
防治地老虎主要方法包括:①捕殺、誘殺或使用藥劑,利用成蟲趨光性特點,田間設置黑光燈誘殺,使用敵百蟲與鮮草,對其誘殺;②對幼蟲噴灑敵殺死,或使用敵百蟲粉劑與細土拌和防治。
顯著增加馬鈴薯整體產量與效益,應全面運用高產栽培技術,重視病蟲害防治工作,合理選取適宜種薯與選種條件,加強種植區域田間管理工作,確保土壤保持良好狀況。通過合理栽種方式與施肥灌溉,東北地區馬鈴薯種植一定能夠獲得較高品質和產量的馬鈴薯,取得較高的種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