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寶 張 艷
(吉林省撫松縣興隆鄉人民政府綜合服務中心農業農村辦公室)
隨著馬鈴薯種植技術提升、越來越廣的用途開發,馬鈴薯種植越來越多。從總產量與總面積看,我國馬鈴薯均居于世界第一。不僅提高了農民經濟收入,促進馬鈴薯產業發展,極大滿足了市場需求,有力保障了我國的糧食安全。
現階段,由于馬鈴薯的重茬種植、忽視對土壤的消毒以及抗病品種的選擇,導致馬鈴薯病蟲害逐年增加。要提升馬鈴薯質量與產量,必須做好馬鈴薯病蟲害綜合防治。
馬鈴薯生產中主要病蟲害:早疫病、晚疫病、環腐病、二十八星瓢蟲、地下害蟲及蚜蟲等。
主要對葉片、葉柄和塊莖造成損害。侵染馬鈴薯葉片,病株老葉卵圓形褐色小斑,隨病情加重病斑連片,造成葉片由底部向上枯死脫落。
病菌侵染馬鈴薯葉柄和地上莖,癥狀與葉片基本相同。侵染馬鈴薯地下塊莖,凹陷暗褐病斑界限明顯,塊莖皮下組織呈淺褐色。該疫病苗期至成株期陰雨或過于濕熱環境爆發,受半知菌亞門真菌感染。
晚疫病也對葉片、地上莖與地下莖造成損害,比早疫病嚴重。開花期發病率50%以上,高峰期達100%。侵染馬鈴薯葉片,葉尖和葉緣生暗綠色不規則或圓形病斑,病情加重整葉淡褐病斑;侵染地上莖,植株呈焦黑狀;侵染地下塊莖,薯肉向四周腐爛,伴惡臭。該病日暖夜涼、高濕多霧天氣大量爆發,其原因是馬鈴薯受致病疫霉真菌侵染。
俗稱黃眼圈,主要對馬鈴薯地上莖和地下莖造成損害。該病苗期和開花期發病機率大。馬鈴薯幼苗受感染,幼苗生長緩慢,節間短縮,植株矮小;葉子焦枯上卷,底片向上擴展蔓延,致幼苗死亡。馬鈴薯開花后癥狀突出,葉有黃斑塊,葉片內卷變小,整株倒伏死亡;地下莖塊維管束遭破壞,黃汁伴生。
俗稱花大姐,背有28個小黑斑。蟲害發生馬鈴薯產量降低,嚴重時產量下降一半。主要以葉肉為食,爆發高峰吃光整株葉片,導致植株枯死。
螻蛄、地老虎及金針蟲,主要以馬鈴薯地下塊莖、地下莖及地下根為食。馬鈴薯地上莖葉營養供應不足,導致植株枯死。地下塊莖受蛀食,出現變質及腐爛,嚴重影響馬鈴薯質量與產量。
吸食馬鈴薯葉片汁液,造成病毒傳播,嚴重影響馬鈴薯產量。蚜蟲爆發,馬鈴薯葉片卷皺,葉色變黃,頂芽和分枝生長緩慢。
目前,馬鈴薯病蟲害防治主要采用化學農藥防治。化防會使害蟲抗藥性增加,對人們健康和環境造成影響。保證馬鈴薯生產質量與產量,要采用馬鈴薯無公害綜合防治技術措施較為穩妥。
2.1.1 優選抗病品種
最有效、最經濟措施為優選馬鈴薯品種。要結合當地實際選擇抗病能力強、優質豐產、適應力強的脫毒品種。精心挑選薯塊。選擇無病斑、無破損、無蟲蛀,表面光滑小薯,并加強薯塊檢疫。有效檢疫薯塊,病區或疫區種薯不得調入。如一些地區晚疫病發生較嚴重,要減少種植抗性差的品種。
2.1.2 合理輪作
有效降低馬鈴薯病蟲害發生,要合理采取輪作或與髙秸稈作物間作。通常能與馬鈴薯輪作的作物有大豆、小麥、水稻等。
2.1.3 加強田間管理
田間科學合理管理,能殺滅病源及蟲源。當地表處斷莖,可能因地老虎咬斷而引起,斷莖四周捕殺。手撥根部無顯著外傷,一般因青枯病引起;當葉片側脈黃褐色,下部葉片死亡,折斷根莖可能因枯萎病引起。要將染病植株帶出銷毀,用石灰消毒土壤。
田間土壤具有好墑情,植株萎蔫,手撥根莖分離,多是由于蠐螬、螻蛄、金針蟲等地下害蟲啃咬引起。滅殺害蟲可挖馬鈴薯根部,降低薯田害蟲基數,氮、磷、鉀配比合適,實施配方施肥。
季節不同,需強化管控田間病蟲害。6月下旬至8月上旬,可在田間尋找塊莖蛾幼蟲、蠐螬成蟲等,人工捕殺,減少藥物使用;春季及冬季,找瓢蟲越冬場所殺滅。提早收獲,集中漚肥或燒毀。
馬鈴薯生產后期人畜不宜進入薯田,防止人為損害塊莖。成熟即收獲,深翻土地蓄水保墑。成蟲盛發時,人工捕殺,減少塊莖田間受侵害機會,避免出現爛薯。
白天采用懸掛涂機油或農藥的黃板誘殺蚜蟲,晚間掛銀灰色膜驅離蚜蟲;采用頻振式殺蟲燈夜間誘殺金針蟲、螻蛄、地老虎;田間放置成堆馬糞,誘殺螻蛄。有效減少田間害蟲數量,實現馬鈴薯病蟲害防治目的。
采用培育和保護害蟲天敵防治,如對蚜蟲采用放飛七星瓢蟲和食蚜蠅等進行防治;另一種是采用生物藥劑防治,如對蚜蟲采用苦參素和鏈霉素等防治,防治青枯病、黑脛病采用鏈霉素。
2.4.1 防治早晚疫病、環腐病
疫病剛發時,對早、晚疫病采用0.5%濕性粉劑600倍液或0.72%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0.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或噴霧防治,間隔7~10天,噴霧2~3次,效果佳。環腐病可采用低濃度蘇兒溶液、高錳酸鉀溶液、石灰水等防治。
2.4.2 防治二十八星瓢蟲、地下害蟲、蚜蟲
二十八星瓢蟲分散危害前,對馬鈴薯葉背噴施滅殺斃乳油6000倍液,或敵百蟲1000倍液或,有效殺死孵化幼蟲;蚜蟲防治可采用滅蚜威乳油或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霧。
地下害蟲采用敵百蟲800倍液拌土撒入播種溝內,或使用辛硫磷1500倍液防治。地下害蟲爆發高峰期,可采用辛硫磷乳油500倍液灌根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