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英 內蒙古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我國的民族美術豐富多樣,涵蓋了國畫、書法、工藝、篆刻等一些基本形式,但聯系現實情況可以發現,盡管民族美術具有多元化,但能夠傳承下去的卻不多??梢哉f,現階段民族美術的傳承者在年齡上呈上升趨勢,并且缺乏新鮮血液的加入,導致整個民族美術傳承缺乏活力。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作為世界經濟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在逐漸迎接更多的外來文化,這本身是一件取長補短的好事,卻因為當代年輕人思想的不確定性和缺乏對本民族美術的理解與認識,使得他們進一步淪陷在國外民族的美術思潮下,“西方化”一時間興起,大部分美術學生選擇了素描、油畫、雕塑等熱門專業進行學習,而本民族的國畫和書法卻漸漸勢微?,F階段民族美術的主要傳承人就是這些在校學習美術的學生,然而由于外來民族文化的沖擊,使得一部分學生過分狂熱地追逐西方美術文化,而忽視了本民族的美術精華。
民族美術有其獨特的歷史元素,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民族美術是非常“固執”的,不然也難以在歷史的長河中保存下來,可恰恰也是因為這樣,導致民族美術難以融合新時期的發展特色,無法可持續地走下去。聯系現實情況,不論國家、社會還是個人,不論美術、舞蹈還是歌唱,其發展都有一個趨勢,即重視創新元素。民族美術出現難以融合新時代的現象,其實要歸結于其本身,也就是民族美術的創新力度不夠。
民族美術想要繼續發展,離不開繼承者,離不開年輕人的加入。而我們結合現實的情況可以發現一個問題,即民族美術的確因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許許多多的年輕人,他們愿意去了解民族美術,卻不愿意把民族美術當作學習的方向,當作未來的工作??梢哉f,即便是在高校學習民族美術的學生,在進入社會后也不一定能繼續堅持走這條路,他們可能為適應社會需求,選擇了更適宜的工作,這就導致了民族美術的繼承者偏少的現狀。
當傳統的民族美術通過實物展現出來時,我們總會贊美前人的智慧,歌頌民族美術的璀璨,卻忽視了民族美術的內在基石,也就是理論的鋪墊[1]。因此,展開對民族美術的理論研究就顯得十分有必要了。
民族美術技法理論是民族美術的核心之一,正是因為巧妙地運用了這些技法,民族美術才展現出其獨特的一面。以國畫技法為例,國畫技法大體上有勾、皴、擦、點、染這五種,并且國畫非常強調用筆、用墨。國畫的一個特別之處在于其是以墨線為基礎的,用墨線表現物象的明暗、輪廓和質感等,同時通過墨線表達作畫者的精神和思想。其實,墨線本身就具有一種獨立的民族美學價值。因此,民族美術的傳承與理論技法知識是不能分裂來看待的,而需要互相交融,以整體的形式表現出來。
民族美術要想繼續傳承下去,除了有傳承人,更少不了“師傅”,可以說,這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種獨特形式,即在耳邊講述、手把手地教學。這種情況其實也是基于民族美術的另一個特性,即實踐性,也就是需要動手、動腦來進行創作。因此,對于民族美術的教育理論,其實不存在統一的標準,而是根據分類的不同、地區的不同,延伸和拓展出各式各樣的民族美術教育理論。既然是教育理論,其就要有一個明確的要求,即育人的思想。民族美術理論不同于一般的知識,是有其靈活性的,也就是說,教育理論的外層是可以根據情況而進行轉變的,而深層的思想意識是要明確的[2]。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民族美術的理論知識體系并不小,也不夠統一,但不論影響因素是什么,最后總歸要落實到應用層面上,接受時間和時代的檢驗,也就是通過實踐來發現理論的短板,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樣才能為民族美術的傳承和理論體系構建更為堅實的大廈。
民族美術的傳承出現了問題,理論體系也受到了沖擊,我們要真正踐行“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把這樣的思想帶入實際中,不斷地探究現階段的民族美術發展演變的趨勢,把握其核心本質,摸索其內在規律。
思想是基石,行動是實踐,兩者的有機結合,即思想是行動的方針,行動是思想的踐行。樹立民族美術的傳承意識,不僅僅要解決現狀中傳承人偏少的問題,更要理解民族美術是民族長期發展演變的結晶,是前輩們融合了智慧與奮斗的堅持,而這樣的文化瑰寶不應該埋沒在時代的洪流中,而是需要依靠新時代的人們齊心協力地傳承下去。因此,反思當下的現狀,首先就要讓民族美術的傳承形成蔚然之風,吹拂在民族文化的森林中。對于每一位傳承民族美術的踐行者而言,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能得始終。所以,傳承的第一顆扣子要扣好,理論的知識體系也需要搭建完整,而這一切行為的先決條件就是樹立良好的民族美術傳承意識,要讓民族傳承作為一種民族精神延續下去,要讓我們的下一代切切實實地接觸到民族美術的精華,并感受到民族美術的樂趣,進而樹立民族美術的傳承意識[3]。
新的時期,創新之魂正不斷地燃燒,并且愈來愈旺盛,就如同對創新的基本內涵的概括,即創新是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可以說,沒有創新的民族,是沒有前途、沒有希望的民族,民族美術理論也應當遵循這樣的理念。因此,加大民族美術理論創新,也意味著接受差異化,并融合不同之處,甚至是構建新的理論體系。但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論如何改變,都需要保證民族美術本質的純潔性,也就是說,不能把本質的特點完全改變了,因為民族是一個受歷史影響的群體,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時間的積累和沉淀,如果割裂時代的發展,摒棄前人的智慧結晶,民族美術理論的基底是非常容易崩塌的。除此以外,創新不僅僅是革新和融合,更是探索可行的道路,也就是說,創新是具有不確定性的,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準確地做出評定。因此,我們在鼓勵創新的同時,也需要把握創新的度,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
我們常說“歷史不等人,時間不等人”,而現在時代的發展更是不等人。歷史就像一面鏡子,以史為鑒,可知興替,由歷史的經驗可以知道,凡是與時代逆行者,終將被時代的發展所淘汰,也終將離開歷史的長河。民族美術也需要遵循時代的發展規律,并且要充分研究時代發展的趨勢,更好地把握時代發展的規律。所以,民族美術要繼續傳承下去,理論制度要持續下去,就需要貼合時代發展的趨勢,并把大膽與謹慎相結合,不斷地進行創新,進行理論實踐,把完善理論體系作為建設基礎,把發展傳承人作為建設目標,合理地發揮民族美術的優勢,使民族美術的發展更具有前沿性和科學性[4]??偠灾?,想要反思民族美術傳承與理論,就必須使之融入時代發展中,以世界的眼光、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
綜上所述,萬事萬物的發展都離不開一個基本的原則,即興衰交替。我們從歷史的角度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民族美術的傳承和理論都曾經歷過繁榮昌盛的時期,也曾受到過打壓排擠而就此沒落。因此,我們要接受這樣的歷史演變規律,立足于新的時期、新的征程,做到“不被浮云遮望眼”,用更開闊的視角、更理性的眼光來看待民族美術傳承與理論的發展,并遵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來發展民族美術,這才是反思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