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輝 北海藝術設計學院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7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至2021 年3 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 億,普及率達70.4%,手機網民規模為9.86億,網民手機使用比例達99.7%。其中,網民低齡化趨勢明顯,10 歲以下網民占比約為3.9%。且用戶對內容的消費日趨碎片化與視頻化。因此,較為簡短的動畫更適合移動化傳播。
一部成功的低齡向動畫片看起來表達的內容簡單,實際上需要大量的兒童心理學知識,動畫人物的設計、場景的搭建及劇情設計,都要遵循兒童心理特征,并具備科普、德育、美育的功能。但我國不少低齡向動畫片在這方面表現較弱,更多是套用了《貓捉老鼠》的“整蠱”模式,如食物鏈的反轉,從而達到娛樂效果。低齡向動畫不是更應該突出教育功能嗎?如果低齡向動畫是“斗爭”邏輯下的成人化敘事,無疑是對兒童童真的扼殺。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視頻類App 的普及,低齡向動畫宣傳推廣方式不斷創新,除傳統的電視傳播外,移動媒體平臺逐漸成為低齡向動畫宣發的主要渠道。比如,《小豬佩奇》《汪汪隊立大功》等,在騰訊視頻的播放量破百億,而且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都有這些動畫片的官方賬號,結合動畫人物形象推出了多個原創短視頻,并授權微博、微信等制作了主角同款貼紙、表情包,使得動畫人物形象的互動性更強。
下面我們以《海上絲路南珠寶寶》為例,來分析低齡向動畫在主題定位、人物形象和內容呈現上的特征。
我們生產內容之前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主題,主題的確定是整個內容生產流程中最重要的。從《海上絲路南珠寶寶》片名來看,其突出中國海上絲路文化元素,能引起家長的關注;從兒童的視角來分析,“寶寶”會更讓兒童有親近感。這部動畫片每一集有一個主題,圍繞著歷史典故、地域文化、童話故事、兒童游戲等展開,對兒童熟悉的事物進行加工再創作,打破了現實事物的刻板印象,用生動的動畫語言來重新詮釋兒童在生活中所見、所聽、所感,使他們耳目一新。
低齡向動畫的目標受眾是兒童,而兒童更容易被視覺化的內容所吸引,因此,根據兒童的喜好、年齡特征,低齡向動畫的人物形象設計要可愛、充滿童趣。例如,動畫片《海上絲路南珠寶寶》中,海上精靈南珠寶寶有圓圓的腦袋、大大的眼睛、魚鰭般的耳朵,顯得非常可愛、靈動;美人魚貝貝也是結合了童話故事中美人魚的原型,實現了低齡受眾對美人魚的幻想;還有海龜阿布船長、章魚海怪哥斯拉、龍蝦皮皮特等都是結合海洋生物的特點及其生活習性來設計的,通過擬人化的方式讓兒童走進海洋生物的世界,很容易被他們接受并喜愛。
內容的呈現要以受眾體驗為核心,低齡向動畫除人物形象、整體配色要精美,聲音要通俗易懂外,內容更要寓教于樂、傳揚文化。比如,動畫片《海上絲路南珠寶寶》中,隨著航海劇情的展開,動畫人物體現出勇敢、奉獻、智慧、沉穩等優良品格,雖然有時候他們會犯錯誤,也會對未知感到恐懼,但這些內容的呈現,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也更貼近真實。更重要的是,《海上絲路南珠寶寶》中有大量傳揚中國優良文化的因素,如絲路文化、飲食文化、佛教文化、瓷器文化等都成為故事的載體,獨具特色的中國式表達使其成功做到了寓教于樂。
當前,低齡向動畫IP 雖然有了一些發展,但在內容創作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題材相對單一,缺乏創新。低齡向動畫雖然在冒險、家庭方面有了一些探索,但有待建立一套中國式動畫體系。其次,國內動畫產業不發達。一部動畫片往往有多家后期制作公司參與,為了迎合大眾,增加收益,而融入一些惡俗化內容,并進行廣告植入,逐漸背離了動畫創作初心。因此,我們既要深入挖掘中國文化的內涵,以動畫形式講好中國故事,也要結合受眾心理,對內容進行創新,同時要提高專業制作技術,力求做到將精細的視效與動人的故事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