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 艷 廈門大學藝術學院
追溯至遠古時期,人們在勞作互動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帶有節奏律動的音樂,原始音樂由此開始萌芽。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初單一的音樂結構漸而復雜化,音樂內容在歷史的潤色中也得以充實,并且帶有濃厚的時代特色。中華民族音樂延續至今,在推動人文發展的同時,還記錄著各個朝代的社會變化,這為現代的音樂歷史考證提供了有據的材料。中國古代音樂是我們國家的瑰寶,亦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時至今日,中國古代音樂依然具有極大的魅力,在眾多教育平臺和影視劇中均可見其身影。本文圍繞我國古代音樂教育思想的發展,探討古代音樂教育思想中的社會功能及其對現代音樂審美教育的影響與啟發,從中反思現代音樂教育的利弊,以期能夠為中國音樂教育的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我國古代音樂在悠久的傳統文化中綿延至今,始終占據著重要地位。相傳在虞舜時期就已產生中國古代音樂教育(《尚書·堯典》),其主要目的是培養人的思想品德和陶冶人的情操[1]。殷商時期,由于生產力的進步和戰爭的增加,原始社會解體,社會階級和奴隸制文明就此產生。奴隸社會中的階級分明,分工明確,音樂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成了貴族專享的一種藝術,商朝的巫師和歌舞的奴隸就是當時的音樂工作者,他們只服務于貴族。其中,巫術音樂是貴族統治奴隸階級的一種工具。《禮記·月令》中記載:“《雩》,吁嗟請求之祭也。”此時的音樂在巫師這個身份背景下,被賦予了求雨等神化能力,巫師們通過神秘的音樂和歌詞,潛移默化地引導奴隸和平民,以傳達貴族們的意愿,發揮強化階級性和教化平民的作用。
在長期的奴隸制度壓迫下,社會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產生矛盾,商朝滅亡,中國開始由奴隸社會逐漸向封建社會轉變。周朝建立,但社會的階級性依舊分化明顯,貴族們深知音樂對治理國家的輔助作用,因而沿襲了商朝的音樂制度。同時,周公為鞏固封建制度,強化音樂的教化功能,而大力推崇禮樂制度。《樂記》中曾將禮、樂與刑、政置于同等地位,可見當時的統治者十分重視音樂所帶來的社會作用。禮儀與音樂相輔相成,禮是樂的內容,樂則是禮的表現,禮樂制度在此時正式成為治理國家的方法之一。
至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相出現,社會上涌現出眾多學派,而以孔子為首的儒家思想最負盛名。《論語·泰伯》中曾記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可見當時的音樂教育與學習詩書禮義均以培養人才為目的,但孔子將音樂教育置于詩書禮義之上,即將其作為實現最高人格的重要標準[2]。由此可見,孔子極重視樂教,在沿用周朝禮樂制度的同時,還大力推崇以樂治國。音樂理論在此階段萌發,音樂教育由此盛行。自此,儒家的音樂教育思想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至秦始皇統一全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誕生,嬴秦暴政,焚書坑儒,致西周文化受到極大摧殘,直至時局穩定,人民生活恢復正常,音樂文化才得以重新發展。
長達八年的楚漢之爭,使社會生產力衰退,音樂發展因此停滯不前。至漢武帝時期,始創于秦朝的樂府被重新建立。樂府作為正規的音樂機構,其主要職能為搜集、整理流傳民間和外來的音樂、詩歌,以及為貴族文人編寫歌曲。漢樂府盛行了上百年,后來以樂府詩歌的形式延續至魏晉南北朝。樂府歌曲的內容隨著朝代的更替逐漸豐富起來,同時具備教化功能。漢代初期,漢武帝為安撫百姓而設立樂府,意圖通過音樂鞏固統治地位。至南北朝時期,樂府因地域劃分而形成南朝樂府和北朝樂府,南北詩歌體裁不同且風格差異較大。直至隋唐,以樂府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宮廷音樂“宴樂”出現了。自此,中國古代音樂開始進入繁盛時期,社會功能亦隨之出現轉變,古代音樂原有的教化功能逐漸被弱化,審美功能卻趨于完善和成熟。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音樂的社會功能也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轉型,原以教化為目的的社會功能逐漸淡化。音樂在階級斗爭中開始出現審美差異。追溯西周時期,階級斗爭愈演愈烈,貴族與平民之間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兩極分化明顯。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下,人們的審美觀出現了差異,這一情況改變了當時的音樂發展方向,由此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明確的宮廷雅樂體。同時,封建貴族專享的雅樂和民間百姓的俗樂也由此出現。音樂審美的變化推動了審美教育的萌芽,這也預示著中國古代音樂開始進入新階段。
春秋戰國時期,音樂思想眾說紛紜。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興禮樂,他認為音樂與道德一樣能夠真正內化于心,起到約束自身的作用,是一種有效的治國方法。此外,孔子曾說:“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論語·八佾》)他認為音樂是能夠被感知的,甚至可以用一種美好的意象來形容它,可見此時的孔子對音樂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這也是美學思想的一大進步。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在《道德經》中曾言“大音希聲”,從中可以看出他的大格局思想。這一觀點也體現了老子的音樂美學思想,他認為音樂源于自然,而無聲亦可勝有聲,他提倡在平靜中追尋和諧,唯有精神層面的欣賞才是真正的美。秦漢時期的音樂依舊由統治階級執掌,因此社會功能仍以教化為主。
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音樂逐漸擺脫了單一的外在表現,人們開始注重內心的感受和體驗,音樂的社會功能因此向審美教育轉變。三國時期,曹魏音樂家嵇康以老莊哲學為基礎,提倡遵循音樂的自然規律,著有《聲無哀樂論》一書,以探討音樂美學,他重視音樂本身的藝術性質,試圖將音樂與政治功利進行分割,這是突破封建社會的一大重要音樂美學思想。盛唐時期的音樂文化繁榮,音樂在種類、樂器、理論等方面發展迅速,古琴、尺八、箜篌等樂器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原有的審美觀,通過鑒賞不同音色的樂器來增強音樂美感,這也推動了當時的音樂創作發展。音樂發展至宋元時期,詞調小令、說唱、元曲等風靡一時,人們對音樂審美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元代趙孟頫在《樂原》中言道:“天地應,鬼神格,人民和。”他認為萬物和諧共處,音樂在社會中起到了感化的作用,可見此時音樂的藝術性達到了一定高度。
至明清時期,各個學派紛紛表達各自的理論,其中,明朝李贄提出“發于情性,由乎自然”的看法,他認為音樂應該以內心感受為主,追求音樂的自然表現,提倡以自然為美。中國古代的音樂審美在朝代更迭中不斷發展,從具象美到意象美,音樂美學思想在人們的主觀意識中產生,在歷史長河中蛻變,這為后來的音樂教育事業的形成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音樂教育是一種通過音樂形式將人的思想與情感統一的活動。回顧歷史,中國古代音樂教育思想綿亙千載,探究其社會功能,以音樂教化功能和審美功能最為典型,對現代音樂審美教育有著深遠影響,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諸多教育學家將兩者融合,即改變了原有的教育目標,將審美作為教育的核心,人們的思想和情感在這一方式中得到統一和升華。魯迅先生曾明確提出關于“美”的觀點,他提倡審美教育并強調其作用。此外,近代的藝術歌曲也論證了審美教育的重要性,歌曲將作者的主觀情感和思想相結合,可見其中鮮明的“意境”美學特征。這是我國早期音樂審美教育邁出的第一步,也為之后的音樂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論基礎。從中小學音樂課本中可以發現,音樂鑒賞占據了一個獨立的部分,這也明確了音樂審美教育的必要性。
鑒古觀今,儒家“德育”思想在現代音樂審美教育中得以充分體現,在音樂審美教育的過程中傳播積極的觀念,力圖通過美育引導學生找到正確的方向。此外,音樂審美教育能夠使欣賞者在音樂中產生情感共鳴,達到教育內化于心的效果。現代的音樂審美教育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課程,我國近代音樂教育家青主認為“音樂具有主觀能動性,是一種有靈魂的藝術,是表達人類情感的藝術”。音樂的本質即藝術性,在每個傳遞或接受音樂審美的過程中,我們都應尊重音樂的本質,遵循音樂的自然規律,正確地發揮音樂的美化作用。在審美與教育相結合的同時,音樂課堂的形式已然發生改變,原先刻板的模仿學習被審美教育所替代,學生的接受狀態由末學膚受轉變為真正的學懂弄通,這是音樂教育形式的完善,也是美學思想傳播的一大進步。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音樂的社會功能對現代音樂審美教育思想的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現代音樂審美教育已成一大發展趨勢,成為提高學生素質、塑造學生優良品格、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的有效手段。音樂審美教育深受重視,并在近幾年的不斷改革和完善中逐漸成熟。在音樂教育行業創新發展之時,我們應借鑒歷史經驗,汲取古時精華,將中國古代音樂中先進的、合理的教育理念融入現代音樂教育中,為探索現代音樂審美教育思想的新形式注入鮮活力量,進一步推進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