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琳 浙江傳媒學院
2020 年,筆者對國內某教育科技集團MBA 學員的音樂素質、音樂學習需求及企業音樂活動開展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本課程班學員主要以職業經理人,股份公司、上市公司中高層,中小微企業老板為主,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本屆學員共555 人,其中男學員375 人,女學員180 人,分別占67.6%和32.4%。26~45 歲年齡段的學員數量最多,占總人數的87.4%。學員多來自民營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少數來自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并普遍具有大專和本科及以上學歷,在單位擔任中層管理者。從學員情況來看,多數學員都正值人生和事業的黃金時期,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也急需通過音樂學習提升綜合素質,以期在今后激烈的競爭中立足。
在針對學員喜歡的音樂類型調查中,48%的學員選擇了流行音樂,22%的學員選擇了西方古典音樂,24%的學員選擇了中國傳統音樂和民族音樂,可見流行音樂更受學員的歡迎。在學習音樂的功效和作用方面,48%的學員認為音樂學習可以放松心情和舒緩壓力,22%的學員認為音樂可以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
學員自身的音樂素質將對音樂學習產生決定性影響。為更好地了解學員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筆者先后設計了十多個問題,從調查結果來看,整體情況不理想、不樂觀。比如,在針對簡譜和五線譜的調查中,僅有13%和30%的學員稍微了解。多數學員僅能分辨出一種演唱風格和一兩種演奏樂器。針對“盲人演奏家阿炳演奏的樂器”“長調是哪個民族特有的音樂形式”“交響樂之父是誰”以及“芭蕾舞劇《天鵝湖》的創作者”等多個問題中,僅有兩三個問題的正確率超過半數,多數問題的正確率均在20%左右。
在針對企業開展音樂活動的頻率調查中,多數企業都是以年為單位,開展一次或兩次音樂活動,僅有不到10%的企業會每月或每周開展。在針對活動方式的調查中,學員的幾項訴求是較為平均的,希望可以成立專門的音樂組織,經常舉辦相關活動、聘請專業人士來企業舉辦講座,系統開設音樂培訓等。且多數學員認為以周和月為單位的時間安排最為適宜。學員對企業開展音樂教育和音樂活動是普遍認同的,并有著較強的訴求。
音樂素養提升方案將分為以音樂鑒賞為主要內容的“傾聽音樂”系列講座和由音樂表演專業教師根據學員個人具體情況量身定制的“音樂舞臺表演”實踐課程部分。學員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考慮選擇兩部分內容之一。兩部分內容中,“傾聽音樂”系列講座將是學員選擇音樂素養提升部分的必修內容。“音樂舞臺表演”實踐課程中的“聲樂演唱技能”和“器樂演奏技能”將由學員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修;“綜合表演創作”則由專業教師對兩門技能課程中的學員進行合理組合,進行舞臺實踐訓練。
“傾聽音樂”系列講座分為“音樂賞析概要”“西方音樂鑒賞(上、下)”“中國音樂鑒賞(上、下)”“電影音樂鑒賞”四個部分。其目的是通過對音樂作品的鑒賞,向學員傳遞一種音樂審美的價值,培養學員的審美眼光和意識,使他們能自覺、主動地感受音樂,從而提升審美能力,激發學員的想象力與發散思維。除了采用講座的形式,這部分課程還將借助讓學員進入音樂廳,聆聽專業的交響樂團或演出團體的現場表演的形式,進一步感受音樂的美。
“音樂賞析概要”將匠心獨運地安排“樂器與音樂風格”“節奏與旋律:爵士、流行與古典”等部分,按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系統進行音樂基礎知識的講解。這樣的安排既體現了基礎性,又兼顧了學習規律,還考慮到學員的認知發展特點,體現了以學員為本的理念。
“西方音樂賞析”將以貼近生活、文化的方式拉近學員與古典音樂之間的距離,讓學員感受音樂富含的意義,深入接觸古典音樂,并與之產生共鳴,從而主動接納,實現從“親近——了解——喜歡——接受”的全過程。這樣由大眾化的概念到對知識的深入掌握,更符合學員的學習心理,也能快速、高效地達到賞析目的。
“中國音樂賞析”講座側重對中國傳統文化與音樂結合的相關內容進行講解。我國傳統民族音樂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心理素質、文化傳統、審美觀念等。因此,教師通過這一角度進行音樂鑒賞,可以引導學員樹立文化自覺與自信。
“電影音樂鑒賞”堅持以審美為核心的理念,以音樂為本的原則,通過對不同類型電影音樂呈現的多種多樣的音樂風格和音樂表現手法進行講解,引導學員感受、體驗和理解音樂對電影作品起到的作用,以及二者相結合所產生的藝術感染力,從而開闊學員的藝術視野,培養學員的藝術想象力。
大部分當代人對自我價值都較為看重,并對掌握一兩項本專業之外、可展示的個人才藝有所期望。因此,面對這些非音樂專業的學員開設音樂表演方面的課程應需而生。“音樂舞臺表演”實踐教學將結合學員的實際情況,秉承因人而異和因地制宜的原則,主要開設了以下內容。
1.聲樂演唱技能
對于有一定歌唱興趣和歌唱基礎的學員,教師可以在充分尊重學員意愿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曲目庫供其選擇和演唱。作為MBA 學員,他們的聲樂學習與專業的聲樂訓練有著本質的不同,主要目的是引導他們通過聲樂學習磨煉意志品質,提升審美能力,使其敢于、樂于通過聲樂演唱抒發自己的情感。
2.器樂演奏技能
非專業學員的器樂技能課除去有器樂學習基礎的學員,教師可考慮選擇一些經濟、便于攜帶的小型樂器,如笛、笙、簫、吉他等,通過小組課的形式,先對樂器的形制、歷史、特色等進行介紹,然后傳授基本的演奏知識,便于學員在課下進行練習。器樂技能課的重點在于讓學員親近音樂,通過器樂演奏獲得自信,獲得他人對自己的認同。
3.綜合表演創作實踐
綜合表演創作類實踐是在聲樂、器樂等訓練基礎上,充分發揮學員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參與舞臺表演節目的創作。于每期正式教學前,培訓機構可根據學員的情況及需求,聘任相關專業教師對不同授課內容進行舞臺表演的現場指導。授課內容將更多地考慮合作型作品的創作。
教學評價被認為是判斷教學過程和結果的價值,并在宏觀意義上基于教學目標,服務于教學決策的過程,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過程的評價[1]。一般課程的教學評價主要集中在兩個核心環節:一是對教師教學評估,二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針對為企業管理者開設的音樂素養提升課程,我們將借鑒一般意義上教學評價給予的啟發,根據課程的特殊性來設立教學評價的規范。
一方面,應就課程對學員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主要涵蓋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分布在每一次講座或實踐課中,包括出勤率和課堂中學員和教師的互動情況。結果性評價則是由不定期測試、結業論文、作品展示評分構成,不拘泥于一次測驗成績。多個評價項目的結合能更公平、更全面地評價學員,體現評價的價值,同時也使學員通過多種途徑增進技能、學習知識。另一方面,對教師進行必要的教學評估也是保證課程質量的重要策略。首先,課程聘任的都是在本專業領域有豐富經驗的高校教師。其次,從教學設計、組織、實施等方面進行考量。教師需要具備嚴謹的態度,在教學的各方面都做得恰到好處,并能自始至終引導、指導、督促、啟發學員向教學目標進發。最后,對學員的過程性評價也具有反饋教學的功能,能夠為之后的教學指導做鋪墊,以便教師及時根據學員的情況更新教學方式,從而更好地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同時也為下一期課程內容安排提供有效參考。
音樂素養提升方案的實施,是一項長期和系統的工程,需要教育培訓機構做好多方面的保障工作,如此才能推動其順利開展。一是觀念方面。教育培訓管理者要深刻認識到這項工作的價值和意義,將其作為一個特色和品牌來展示和打造,從而獲得雙贏的結果。二是硬件方面。音樂教育和各類音樂活動的開展,必須以完善的場地和設施為基礎,否則便成為空談。所以培訓機構需要拿出專項資金用于場地和設施建設、租賃和改造,或向外尋求合作,開拓一些適合音樂表演、展示的場地。三是師資方面。作為整個音樂教育和音樂活動的引領者,教師的數量和素質對教學和活動效果具有決定性影響。在未配備專職音樂教師的前提下,更加實際的方式是尋求外部幫助,具體的形式也是多樣化的。最優方案是聘任有一線教學經驗的高校教師,從而保證課程和相關活動的順利開展;也可選擇線上課程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形式,并與課程班所在地有著較高知名度的音樂培訓機構合作,由制訂、實施方案的相關專業教師負責師資的定期培訓,共同完成課程教學。
綜上所述,近年來,音樂教育的作用和價值已經得到了普遍認可,企業管理者的音樂學習訴求也越來越強烈。在這種情況下,相關工作者有必要從實際情況出發,開發出切實可行的提升方案,使音樂特有的價值和意義得到充分發揮,為個人和企業發展開辟更為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