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凱 大連維藝造物雕塑藝術工作室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很多過去只在科幻電影或者設想中才有的高尖端科技都在當下生活中逐一實現。隨著社會的發展,工具也在不斷更新迭代,與時俱進。在一代人的時間里,工具的發展足以改變整個世界和人類的命運,在藝術界亦是如此。古今中外,雕塑家一直將各種得心應手的工具用以藝術創作。對傳統雕塑藝術行業而言,當下最前沿的工具就是數字技術。數字技術在雕塑藝術實踐中的應用一般指軟件建模、三維掃描和3D 打印。建模與三維掃描同屬于數據化層面的操作,3D 打印則是以增材制造的方式賦予數據實體的技術。這些技術的介入在給傳統雕塑行業帶來變革性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弊端。在這樣的背景下,雕塑藝術創作的核心要求——審美素養和造型能力便顯得尤為重要。因此,以傳統造型訓練和理論學習為核心基礎,數字技術輔助雕塑藝術創作的概念應是當代雕塑藝術家秉持的基本態度。然而,就目前來看,既能深入掌握數字技術,又具備高藝術修為和創作能力的雕塑藝術從業者非常缺乏。因此,以數字技術為手段,提高雕塑藝術從業者的核心能力才是破題的關鍵。
目前,數字技術在傳統雕塑藝術行業中的應用已非常普遍,雕塑藝術家掌握了數字技術,就是具備了新的創作工具和自主生產的能力,其可以在虛擬的環境中反復調整、變換、試錯,從而達到自己最終想要的效果,使設計方式、視覺效果、制作工藝、工作效率等方面均得到大幅度提升。利用數字技術,雕塑藝術家不僅能跨過泥稿翻制過程直接3D 打印,還能將泥稿階段性成果三維掃描后在計算機里進行二次創作,這已逐漸成為雕塑藝術創作的主流實踐方式。
當前,數字技術甚至已經成為造型藝術行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其為雕塑藝術家提供了更多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的作品,使雕塑藝術家能夠將精力回歸于創作設計與思考本身。但數字技術介入傳統雕塑藝術創作實踐的應用一直存在爭議,許多學者認為數字技術會對雕塑藝術的實踐與學習帶來諸多負面影響。首先,最直接的負面影響是學習者和從業者逐漸忽視秉持傳統的學術品格與匠人精神,為圖省事,走捷徑,最終誤入歧途。其次,數字技術普及性強,使雕塑藝術專業的門檻降低,導致行業魚龍混雜,藝術作品的質量、品質參差不齊。最后,三維掃描連同3D 打印的應用替代了一部分寫實雕塑藝術家的專業職能。
筆者認為,這些擔憂雖有來由,卻都不是根本性問題。匠人精神是一種職業素養,與其利用什么工具和如何利用工具沒有直接或必然的聯系,其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而行業的混雜問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則是一個必然階段,任何時代的發展自然會出現相應的問題,不出現問題也就不會有促使事物產生發展、改善和提升的動力,面對問題,改善問題、解決問題才是新時代應有的專業態度。三維掃描儀的問世就如同18 世紀照相機的誕生,其應用與普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正如現在需要畫像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都會前往照相館照相。未來,個人肖像三維掃描制作也必然會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
這個問題也讓筆者很自然地聯想到攝影技術問世初期與繪畫界之間的關系。當時,一部分人預言繪畫將被攝影所取代,然而許多沉穩、善于思考的藝術家都以開放的態度從容地接受了這一新事物,他們善加利用攝影技術,使其變成創作的輔助工具。歷史也已經證明,攝影非但沒有取代繪畫藝術,反而使藝術家擺脫模仿自然的觀念束縛,探尋藝術真正的本質。印象派、表現主義都與攝影術的出現有直接關系。直到現在,攝影藝術家仍把繪畫藝術的方法和經驗不斷融入創作中,繪畫的理論、經驗、觀察方法、認識世界的方法也對攝影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促進了其作為獨立藝術學科的形成。當代眾多中外攝影藝術家在攝影藝術創作實踐中,仍然注重從繪畫理論和表達語言中汲取養分,將其作為拓展藝術視野、提高攝影藝術造詣的重要途徑之一[1]。然而與繪畫的歷史相比,攝影藝術的歷史較短,而3D 打印技術的誕生與傳統雕塑藝術的歷史相比,更是差距巨大。以史為鏡,以上所述攝影與繪畫的關系亦能折射出當下與未來,數字技術會為傳統雕塑藝術領域帶來某些判斷與思考。筆者推測,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會出現一個“自然數字藝術流派”,他們會利用數學編程或者人工智能來改造和操控3D 打印機的工作路徑,將自然界中的某些規律植入3D 打印機,任其自由發揮,徹底脫離人為的控制和認知范圍,創作出震撼視覺、震撼心靈的生命藝術形態。數字技術與雕塑藝術學科的結合在不久的某一天也必將衍生出一門獨立的“數字藝術”學科。可以說,數字技術為傳統雕塑帶來的不僅是行業的變革,更是衍化的機遇。
在技術足夠普及的今天,任何一個普通人都能利用數字藝術創作方式輕松創作出屬于自己的雕塑作品。也許在老一輩的藝術家和一些專業雕塑藝術從業者的眼里,雕塑藝術實踐的門檻已經十分低了,這對雕塑行業而言極為不利。在這個即將到來的個性化量產時代,這一點足以讓我們明白數字化藝術教育普及的重要意義。雖然當下不是每位雕塑藝術從業者都掌握了數字技術,但生存原則告訴我們,隨著環境的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會改變,數字藝術教育的普及必將提上日程。
利用數字技術創作方式將設計構思變成現實,把抽象的理論轉化成實體,無論對個人的藝術創作能力,還是數字技術的應用能力,都具有較高的要求,但前者顯然更加重要。筆者將雕塑藝術創作實踐能力由高到低分為四類人群,分別為眼高手高、眼高手低、眼低手高、眼低手低。眼高手高者,無論運用什么工具,只要掌握了其屬性與技巧,就能創作出高品質的藝術作品;眼高手低者則有無限可提升和進步的空間,眼高是一件好事,因為只要經過多練習、多實踐,手高便指日可待。因此,對于這兩類雕塑藝術從業者而言,數字技術是錦上添花;但對于后兩者而言,若不進行系統專業的學習和長期實踐訓練,其是難以取得進步的。
國內不乏數字藝術培訓機構,培訓內容無外乎教學一些三維軟件的使用技巧和3D 打印機與三維掃描儀的操作。培養真正的數字藝術人才不能僅限于培訓技術。數字化雕塑藝術學習者只有在堅持傳統造型訓練與專業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經過大量藝術實踐,豐富思維理念、改進觀察方法、提升專業技能、努力開拓視野,才能真正賦予自身靈活運用、獨立思考的自主生長能力。就目前國內數字藝術專業教育來看,大多藝術人才都是速成的,他們很難創作出具有深厚內涵的作品。綜上所述,學習者學習的焦點不應是計算機軟件和各類三維數字設備,而是應利用這些技術,通過應用抽象概念創作出與自身理念相符的藝術作品,或解決創作中遇到的諸多問題,進而了解并掌握抽象概念并加以應用。在這樣的創作過程中,相關學習者不僅能學到更多的知識,而且會獲得意想不到的創作靈感。
數字技術在某些方面的確可以替代傳統手工,但即便塑造的過程可以由機器代勞,數字雕塑藝術實踐的核心仍是數字模型或者實體泥稿的建立。沒有專業的造型基礎和卓越的創作理念做根基,無論平面還是立體,再嫻熟的操作技術也解決不了作品本身的問題。這一點足以證明數字雕塑藝術對創作實踐能力的要求和傳統雕塑藝術對創作的要求是一脈相承的。數字時代,核心造型意識的缺失,使得作品形態的內涵和自身的表達不足,人們的藝術觀也在科技發展的催化下不斷改變,對藝術家的綜合考驗和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只有不斷進行傳統造型訓練和學習,同時發揮數字技術的強大功能,才能真正創作出兼具新創意、深內涵、高品質的劃時代藝術佳作。
數字技術雖然推進了雕塑學科的演變,但仍有待于普及與完善。在雕塑藝術創作實踐中能夠靈活應用數字技術來實現自己的創作意圖,已是當下數字時代雕塑藝術家優越的生存能力。但無論科技為我們帶來多少福音,我們對任何技術都不能過度依賴,傳統造型訓練是亙古不變的核心。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給予了我們對未來的啟示,事物的發展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未來數字技術在傳統雕塑藝術領域內全面普及之后,歷史上必然會迎來拒絕任何技術介入的純手工藝術時期。作為新時代的雕塑藝術家,我們要打好堅實的專業根基,合理運用數字技術,從而迎接數字化時代所帶來的真正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