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河
(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0)
在不同的生長環境中,植物的適應性不同,西北地區處在溫帶,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且冬天寒冷、夏天炎熱,早晚溫差較大,屬于干旱和半干旱氣候,植物要能夠抵御風沙,生長環境較為惡劣。在此區域內開展園林景觀設計活動,應當充分研究植物的適應能力,結合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合理配置植物種類,提升生態效益。
構建園林景觀的目的是提升生態水平,給予人美的享受,因此要兼顧美學和生態方面的要求,順應植物的生長規律,利用生長周期的研究內容,充分調研區域環境特點,重點探尋適合生長的植物種類,將每一株植物的效用發揮到最大化。結合大量資料可知,只有平衡草木、落葉等植物,才能構建符合生態和美學要求的園林景觀,要求設計人員充分重視生物多樣化,從高度、種類等方面把控植物配置工作,合理搭配不同高度的植物,從而提升生態效益,滿足園林景觀建造的需求[1]。而美學方面,植被的完整性和美觀性將帶給人一樣的視覺享受,為將此種好感提升到較高層次,要充分研究地理環境和景觀效應所指向的植被形態,盡可能統一周圍環境,選定合適的植被結構,合理布局,形成美觀、統一的園林景觀,提升城市綠化水平,散發城市特有的生態氣息。
整體性原則主要體現在植物配置過程要充分考量線條和色彩對于整體形態的影響效果,在保證生物多樣化的基礎上,保持主題或理念上的統一,預先制定設計方案,分清各部分的植物種類和高低趨勢,適當剪裁,提升區域內園林景觀的統一性。不難發現在園林景觀最終呈現的形態上主要以綠色為主,甚至在遠處欣賞無法分辨出植物的種類,出現此種情況的原因是設計人員沒能把控好園林色彩,使得整體呈現出單調的感覺,不符合美學的要求。整體性原則講求在變化中維持內里的統一,兼顧植物個性,提升可觀賞性[2]。
植物種類、形態相互配合可打造成統一的園林景觀,但反觀有些園林景觀缺乏平靜柔和之感,設計人員要遵從配置要求,減少給人突兀之感的設計內容,降低不和諧的程度。有些植物種類和形態差異較大的園林,會造成視覺上的雜亂,刺激人的感官,給人帶來不適感。隨著美學逐漸發展,設計人員開始嘗試創新的想法,利用看似強烈的對比但維持和諧的原則,設計對比強烈的園林景觀,在色彩的沖擊下緩解審美疲勞,運用不同的子主題,帶領人們進入不同的感官世界。創新的嘗試值得推廣,但要注重色彩的選擇,為保證色彩的和諧,要將三原色作為基本的色彩,利用混搭的方式,提升整體顏色的飽和度,使人們猶如置身于探秘之園,可遇見到不同的色彩和明暗景觀。
為緩解審美疲勞,基于園林景觀的和諧統一特征,將不同的色彩和體量予以調整,搭配出超出預期的效果。現階段,西北地區的園林景觀主要以大面積的濃重色彩為主,給人以恢弘大氣的感覺,但在江南園林景觀中,色彩的飽和度較低,有著素雅的特點,所傳遞的感覺偏向于清新雅致,符合江南水鄉的人文情懷。而為創新園林景觀結構和形態,可在保持主題方向不變的前提下,增加不同體量和色彩的植物結構,打造出明暗交錯的效果[3]。主題的確定要符合當地的地理環境,遵循氣候特點,結合園林景觀的人文作用,設計符合整體情感基調的景觀。但要充分研究美學體驗,設計符合審美情趣的植物結構,保證生態效益的產出。
不同的規制方式主要包括群植、帶植和叢植,不同的種植方式有著不同的特點,對于群植方式來講,要按照主次分明的原則,形成錯落有致的植物形態,不同的樹木采用突出特征的辦法,給人以飽覽天下之感。帶植指的是在可形成綠化背景帶的位置,優化植物配置方式,將植物作為隔離帶,強化園林景觀的背景作用,利用帶狀植物群落,適當擴展植物間的種植距離,確保在公路等需要設置隔離帶的區域兼顧美學享受。而叢植的方式是細化植物的種植方式,僅挑選幾株不同的植物形成統一的整體,確定好排列方式,進而搭配成美觀的圖案,將植物的特點予以展現,強調植物的個性,保證在群體美的支撐下,顯示出不同植物所具備的特點,提升個性與整體性的統一程度,從而保證在園林結構中突出西北地區的生態特性。
除了上文提到的規制方式外,還包括孤植、環植和多邊形種植等,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即可體味不同規制方式之間的差別。孤植是為了展現個體的特性,作用于顯眼的位置,比如園林景觀中心地帶,通過突出其中可體現園林人文和生態內涵的植物,緊抓建設和設計重心,強化設計主題,幫助觀賞者直接獲取到此園林景觀的優勢。在某些位置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可設置為環形或者多邊形,利用不同的線條感,營造出美觀的氛圍。形狀的選擇要依照建設的地理環境,盡可能提升土地的利用率,注重留白,組合不同的植被形狀,保持整體特性,在游覽景觀的過程中,可令不同的觀賞者激發不同的思考內容,滿足人本原則的要求[4]。
為保證植物的存活率和利用率,應當充分研究季節變化特點,結合氣相變化,強調季節的變化,營造出適合氣候特點的景觀。西北地區四季分明,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美學體驗,如何將此種體驗和感官融入設計內容中是目前設計人員需要著重考量的問題,細致分析不同季節所展現的特點。對于春季來說,萬物復蘇、生機勃勃,夏季百花爭艷,秋天落葉歸根,冬天純凈肅然,將四季的變化體現在植物種類和結構上,選用可突出某一季相的植物,利用群植的方式,拉近人們與景觀之間的距離,刺激與景物對話。設計園林景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升人們的精神高度,通過提升欣賞能力和放松心情,達到積極的迎接生活挑戰的效果。因此,即使處于秋冬季也應當盡量避免蕭瑟之感,增加適合于寒冷環境生長的植物,為環境增添人文情懷,提升園林景觀的可利用性。
在西北地區多為風蝕地貌,有著大量的黃土巖石結構,在設計園林景觀的過程中要細致勘察建設位置的地形特點,順著山丘或者河流的走勢種植植物,積極應用人工堆疊地形的方法,選擇適合于該區域生長的植物,展現在惡劣環境中依舊保持個人品行的植物,以此增強景觀結構的生命力。根據地形的基本特點,平衡自然與非自然之間的關系。在園林結構中,假山和噴泉的設置不可缺少,因此要重點考量假山和噴泉的位置,在其周圍增設近景植物,區別于其他相對隱蔽的位置,建造亭臺,并在水域內加入挺水和浮水的植物,從而利用陰影形成假山的效果。
城市的綠化效果具彰顯城市軟實力的效用,因此設計師要跳出審美疲勞,結合地理區域的基本特點,充分展現出西北地區獨有的氛圍,選擇能夠適應氣候和地質環境,提升適應能力,并將本土植物作為植物的主體,符合經濟效益的要求。本地區的景觀特色就體現在植物配置上,著重突出本區域內的植物特點,適當引進珍貴的樹木,打造極富區域特色的自然環境。除了自然環境外,還需要注意人文資源,融入歷史特色,充分展現地方文化特點,順應歷史脈絡,體現出符合西北地區人文情懷的品味。
處在同一生活空間的植物間存在某種關聯,能夠影響彼此的生長狀態,例如:核桃、樺樹等與菌根之間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其分泌物會促進植物的發育,提升成活率。而黑接骨木和云杉根可達到相互給予養分的作用,但樺樹、云杉等不宜與蘋果樹一起種植,說明在設計園林景觀的過程中要充分考量植物間的作用關系,從共生關系入手,避免因抑制作用影響植物生長。
西北地區園林景觀的設計環節要基于園林設計的原則,考量區域限定性作用,給出相應的植物配置模式,充分基于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滿足作用關系。積極引入美學因素,融入人文資源和歷史情懷,提升景觀的文化底蘊。目前我國對于園林景觀設計十分重視,相關人員應充分汲取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分析設計圖中所包含的文化和人文情懷,積極引入多種先進的可視化技術,設計出更具有美學和實用價值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