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玲
(甘肅省山丹縣林業技術工作站,甘肅 山丹 734100)
城市園林綠化在城市建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能有效地改善人居環境,而且對推動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山丹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發展理念,以創建國家園林縣城工作為抓手,以提升縣城生態質量和改善人居環境為目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在增加綠化總量、提高綠化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方面下功夫、求實效,形成分布合理、植物多樣、景觀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良好生態體系。
近年來,山丹縣園林綠化采用空中掛綠、立體建綠、見縫插綠的方式,每年種植各類花卉40余萬株,在新老城區道路重要節點及11條主要街道,購置擺放各類設施花架花箱738組,制作大型立體花雕2座。在“五彩山丹”主題廣場、火車站廣場、長城公園、艾黎大道、新城區、東門五岔路口等區域種植各類花卉25萬余株。止目前,全縣城市綠地總面積達到316.75 hm2,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21%,建成區綠地率達到25.38%,全縣公園綠地面積達到78.42 hm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9.27 m2,有效改變了以往色彩單調,造景簡單、層次單一等形象,實現了從單一綠化向多彩綠化的升級。
按照 “一園三帶”生態示范工程規劃和“三線兩區”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要求,完成312國道與S590交通節點綠化5.15 hm2,種植常青樹1367棵,喬木2146棵,花灌木2578棵,草坪5200 m2。在“彩虹山丹、如意花海”核心區打造集休閑觀光于一體的園林景觀,建設“如意林苑”、疊水花園等景點,新建景觀綠地3.7 hm2,栽植各類苗木8.34萬株,其中:“如意林苑”占地面積2.87 hm2,中間種植彩葉灌木和抗寒月季,外圍點綴種植喬木和常青樹木,形成特色小游園;疊水花園占地面積0.84 hm2,采用喬、灌、花、草相結合的綠化模式,植物與水景協調統一、相映成景。采取拆墻透綠、破硬建綠等措施,扎實做好重點道路沿線改造,完成312國道拾號段、城區段、高速公路東入口兩側沿線道路綠地景觀改造提升,新增綠地面積4.08 hm2。
投資1544萬元,積極實施南湖公園景觀改造提升工程,改造綠地8.59 hm2,栽植祁連圓柏、青海云杉、長枝榆、圓冠榆、丁香、榆葉梅等各類苗木1.6萬株,對公園道路、廣場、人工湖等建筑進行全面改造,新增兒童游樂區、健身廣場、溪流水景等景觀,完成蘭池文物園、昭文堂、發塔、仙堤樓、湖心亭、曲橋、轉輪亭等景觀改造建設,架設路燈、電線、灌水管道等配套設施。
采取購買社會化服務方式,由專業綠化公司負責對公園、廣場、道路、公共區域綠地的養護管理,園林綠化管護水平明顯提高。深入開展全域無垃圾整治行動,積極開展公共綠地環境整治,進一步改善城市面貌,為市民營造了干凈整治的人居環境。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加大病蟲害監測防治力度,全面掌握防治措施,購置防蟲車2輛,每年共開展防蟲工作6次,防治面積2000畝。落實養護管理責任,配齊管護人員,配備養護設施,做好綠籬、草坪、樹木的修剪和除草、灌水等工作,做到定任務,定區域、定人員,全年修剪綠籬和草坪12次,修剪街道樹木5次,水車拉運4000車次以上,保證日常養護管理工作到位,確保苗木的成活率,提升了景觀效果。
隨著城鎮規模進一步擴大,城市框架不斷拉大,產業、人口聚集效應進一步顯現,按照修編后的城市規劃面積22.44 km2和現有城市人口11.6萬人計算,城市綠地率僅14.1%,人均公園綠地僅6.8 m2,城市人均綠地面積和綠地率指標偏低,綠地構成比例失調,分布不均,尤其是道路綠地和防護綠地面積嚴重不足,距國家及省市標準還有很大差距。
存在綠地分布不均衡、老城區綠地少于新城區,居住小區、單位附屬綠地少且不平衡,道路附屬綠地不達標,公共綠地分布不均衡、不科學等問題。老城區規劃落后,新城區規劃落實不夠,植物搭配不科學,大部分道路綠化千篇一律、百街一景,缺乏特色,公共服務設施不配套,缺乏地域和文化特色[2]。
2013年,縣政府下發了《山丹縣綠化三同步制度實施辦法》,明確提出要把綠化工程納入項目建設附屬綠化工程建設基本程序,按照“綠化三同步”(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驗收)制度對城市各類建設項目附屬綠化工程建設進行了規范,并以交納綠化保證金的方式予以約束,多年來,該《辦法》為規范和加強該縣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和管理,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推動全縣城市園林綠化事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綠化三同步”制度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未能得到有效落實,從根本上影響了我縣城市園林綠化規劃和園林綠化工程建設及綠地的監管質量,致使城市建設規劃不合理、隨意侵占綠地、隨意改變綠地性質的現象時有發生,現有綠地得不到有效保護。
全縣南側只有南湖公園有及少部分林地,其他東、西、北側均缺少有效的防護綠地,在改變城市生態環境、 改善城市氣候中效果不明顯,風沙、噪音等污染仍然存在。
山丹縣是甘肅省18個嚴重干旱缺水縣之一,水資源總量為1.24億 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600 m3,低于國際公認的1700 m3的缺水警戒線值1100 m3,分別是全球、全國、全省和全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14%、27%、52%和48%。山丹縣現有中小型水庫10座,由于祁連山雪線上移,每年河流來水量逐年減少,水庫存水量嚴重短缺,遠遠不能滿足農田水利灌溉用水,再加農田水利設施不完善,蓄水量較少,每年缺水量現已達到5000萬m3左右,因此綠化用水與城區居民生活用水矛盾日益突出,灌水問題顯著增加,缺水形勢十分嚴峻,致使綠地內樹木無法正常灌溉,嚴重影響了苗木成活率和生長勢。
充分發揮部門統籌協調職能,進一步明確職能部門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做到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努力構建政府統一領導、主管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齊抓共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確保城市建設與城市綠化同步審批、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加強城市管理,增強管理力度,提高執法效率,維護城市園林綠化成果。
從規劃入手,修編完善了《山丹縣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對全縣建成區的公共綠地進行了高標準、高質量的規劃、居住區綠地、單位附屬綠地、防護綠地和區域綠地。加大公園綠地建設力度,采取有力措施,通過建設體育、工業遺址、城市遺址等公園和街頭綠地,不斷地增加城市綠量,解決綠地率及公園服務半徑覆蓋率不達標的問題。按照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要求,有計劃地建設城市綠地,增加城市綠化面積總量,形成點、線、面、片相結合,布局合理、分布恰當的城市綠地系統。
在山丹河城區段提升改造的基礎上,依據實際,統一規劃,沿山丹河向東西延伸,適度加大造林寬度,配合景觀建設,建成集休閑、娛樂、健身、文化體驗等為一體的城市景觀帶,在縣城南側及西側形成科學有效的生態屏障[4]。同時,在新城區規劃建設中,在西北方適度設計一條城市景觀帶,增加城市綠量,有效改善生態環境。
嚴格新建單位、小區、學校、企業等項目的審批程序,切實做到新建項目建設與綠化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確保每一個建設項目綠化達標,不斷增加城市綠量。督促相關部門盡快制定發布城市綠化及綠地管理的制度、法規,加大城市管理的聯合執法能力,切實做到城市綠地管理有據可依、科學設計,使城市綠地得到有效管理和保護。加大城區綠化改造力度,采取拆遷建綠和拆墻透綠等措施,不斷增加城區綠地面積,改善人居環境。
利用城市中水對城市園林進行灌溉,是節約和保護城市水資源的重要途徑。根據山丹縣實際,對園林綠化灌溉用水的質量要求不是很高,只要水的酸堿性為中性就可適用于大部分植物需求,因此,我縣城市園林綠化用水已逐步改用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經過技術處理后的中水進行灌溉。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不僅能有效保護有限的優質淡水資源,還能滿足不斷增長的城市園林綠化用水的需求,且經過處理后中水水量和水質都相對穩定,經過簡單的一級或二級處理后,可達到城市園林用水的要求,可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
要用發展的眼光,全新的理念,來建設美麗的城市[5]。園林綠化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城市壞境的重要支撐,更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提升方面,要針對城市園林綠化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積極研究新辦法,探索新形式,并借鑒不同城市園林綠化的成功經驗,用科學發展的眼光,精心設計,不斷發揮城市園林綠化在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