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松英,丁長年,高洪艷,馮志文,張 翔
(濰坊市園林環衛服務中心,山東 濰坊 261041)
隨著城市公共綠化日趨成熟,包括家庭、老舊小區、單位庭院等的社會綠化相對滯后,首先,在2006年,濰坊市單位庭院和居民小區綠地率僅11%[1],呈現出政府對綠化重視,社會綠化薄弱的現象;其次,全民愛綠護綠意識淡薄,毀綠占綠行為時有發生;第三,市區可供市民植樹的公共空間越來越少,每年植樹節期間,許多市民熱想植樹綠化,但缺少相應供苗渠道。2006年濰坊市政府提出了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目標,這一目標的提出,為進一步優化綠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形象提供了一個平臺,也為推行社會綠化提供了良好契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濰坊市園林管理處于2006年開始每年推出了不同社會綠化主題,以“無償供苗”“送綠進社區”“無償設計咨詢”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綠化系列活動。這一綠化模式得到了廣大市民的高度認可,成為濰坊市城市綠化中的一個新品牌。
自2006年開始,隨著以服務為主題的社會綠化活動的不斷探索和實踐,15年來,濰坊市園林管理處工作人員不斷探索,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根據市民要求不斷增加改進。從最初的單純種綠植樹,到現在的觀花賞花、最美陽臺評選;苗木品種由一開始局限于以幾種苗木為主,到現在苗木的多樣性;不斷順應市民需求,最大程度滿足群眾種樹栽花的愿望。通過“單位組織,社會參與,市區聯動”等形式,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和參與,實現了綠化工作由政府為主向社會共建模式的轉變。
每年年初根據往年民意和資金預算情況,制定社會綠化活動方案,確定年度社會綠化主題、內容和時間節點。報請上級主管部門批復后組織實施。
由主管科室組織相關部門分工協作,細化分工和責任落實,圍繞年度主題,集中開展愛綠護綠集中宣傳、送綠進社區、無償供苗、賞花指南,最美陽臺評選等系列活動。
2.3.1 愛綠護綠集中宣傳活動
為提高市民愛綠護綠意識,每年植樹節,濰坊市園林管理處都會在市人民廣場等地開展愛綠護綠集中宣傳活動,現場為市民發放宣傳材料、講授綠化養護知識,解答市民在家庭養花、病蟲害防治、苗木養護管理等方面的遇到的問題。同時,就濰坊城區綠化管理進行滿意度調查。
2.3.2 無償供苗活動
此項活動根據工作安排和氣候因素,一般在每年3~4月份進行。凡是有植綠意愿的建成區六區居民,皆可憑本人身份證前往園林管理處規定的地點免費領取苗木。考慮綜合因素,對較大規格的喬木規定每個身份證可領2~3株,對月季、薔薇等小規格苗木根據市民需求數量上可適當放寬。為了方便市民了解所領苗木的習性和種植要點,事先在領苗處設置大型彩色展板,展示活動提供苗木的圖圖片、習性等相關信息,為市民選擇樹苗和提高成活率提供參考,同傳送了相關的養護知識,確保苗木成活率。
2.3.3 送綠進社區活動
建成區內的老舊小區和部分單位庭院因受資金和技術短缺的制約,綠化覆蓋率低,綠化管護不到位,導致綠化水平停滯不前甚至有所下降。針對這一現象,每年年初,召集各區園林綠化主管部門專題會布置摸底排查,排查對象定位非盈利單位,本著先急后緩的原則進行篩選上報,根據每個社區、單位庭院的狀況,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進一步現場核實,對各區申請的送綠社區名單,嚴格把關,現場逐一審核,對不符合送綠要求的社區予以銷檔,最終確定送苗的小區、庭院清單。按照不同送苗點現狀進行綠化設計,最后送苗上門,送養護知識上門。為確保苗木成活率和提升綠化效果,市園林管理處與申請單位(小區)、各區園林綠化主管部門三方簽訂養護管理責任書。
2.3.4 無償咨詢服務
為鼓勵社會各界參與綠化的積極性,面向社會公開服務電話,開展免費設計、免費技術指導等活動在內的綠化“一條龍”服務, 針對不同情況、不同階層、不同需要,量體裁衣,主動服務。引導和激發市民群眾的愛綠護綠意識,激發植樹綠化的熱情,推進社會綠化進程。據統計,自2006~2020年共為1.8萬人次進行了無償技術咨詢和現場服務。
2.3.5 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根據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會議“打造田園綜合體,推動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2]的會議精神,配合開展了以 “綠滿城鄉·美麗濰坊”為主題的助力美麗鄉村建設活動。選擇峽山、臨朐等2部分貧困村26個為試點,為其免費進行規劃設計指導,并無償提供櫻花、海棠、月季、黃楊等綠化苗木,安排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苗木栽植和養護管理現場指導,美化了鄉村環境。
2.3.6 建立送綠檔案
無論是無償供苗還是送綠進社區,在建檔上進一步完善,形成了制度。無償供苗上,現場登記,逐一建檔,確保市民能領到苗,確保現場井然有序;送綠進社區過程中,市、區兩級園林部門與送綠社區、小區層層簽訂栽植協議書,委派各區技術人員現場靠場指導,從現場挖坑、換土、栽植、澆水、植后管理各個環節嚴格把關,確保苗木成活率。同時,建立苗木栽植前后對比照,建立健全綠化檔案,形成了制度。
(1)社會綠化活動自2006年開始推行,至今已持續開展了15年。15年間,參與領苗市民9萬余人次,領苗近50余萬株;送綠進社區活動走進幼兒園、敬老院、部隊、老舊小區,先后共有210多個社區、單位庭院的綠化面貌煥然一新。就庭院綠化、景觀設計、苗木栽植等方面為市民提供技術咨詢1500余人次。提升園林式居住區(單位)達標率至64%[3],形成了“綠染四季、花滿全城、水潤濰州、宜居宜業”的城市生態環境新格局。濰坊市也于2009年獲得國家級園林城市稱號[4],2011年獲得人居環境獎[5]。
(2)贏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和普遍認可,活動的開展,提高了單位庭院、居民小區,尤其是老舊小區的綠量和水平,更重要的是,激發和調動了市民的愛綠、護綠意識;它在促進政府部門從管理到服務理念的轉變上,做了成功的探索。
(3)成功實現了三大轉變。一是由政府為主向社會共建的轉變。發展城市綠化的目的,不僅在于對城市環境質量的改變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對人文明素質的提升;二是體現了實現方式的轉變。以往對社會綠化,從理念上傾向督促、檢查、評比,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引導和服務。社會綠化活動,突出體現服務理念。推進社會綠化進程。三是體現了管護形式上的轉變。市民親手栽下的樹,會更加珍惜和愛護,有利于提升廣大市民愛綠護綠意識。
濰坊市社會綠化模式的創新與應用,不僅激發了廣大市民愛綠護綠的積極性,改善了人居環境,同時在提高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0.9%)、建成區綠地率(39.9%)、園林式居住區(單位)達標率(64.%)、城市公眾對城市園林綠化的滿意率(100%)[6]等指標上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為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和文明城市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