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立萌
(華設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14)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各類綠地進行開發建設時,對于包括公園、道路綠地、河道綠地等在內的綠地進行規劃設計時,要對地上地下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性研究。當前,人們研究的關注點包括遺址景觀的歷史價值、經濟價值、科技價值、美學價值和教育價值等,探究其保護和利用模式、遺址本體的保護措施,較少從遺址整體環境利用和保護的角度深層次的研究。當前遺址類公園的綠化設計原則和手法主要還是以傳統園林和景觀設計學為依托[1],但遺址公園綠化的目的是對文化遺產及其歷史環境進行保護。通過探討遺址景觀中的表達元素、設計手法、展示方式等,進行創新性的保護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和價值。
遺址保護,一般的概念是指“用于認識遺產,了解它的歷史和涵義,確保遺產的物質安全,如果需要,確保其修復和加固的所有行動”[2]。開發利用是為了更好的保護遺址,使其能夠最大化的發揮價值,讓更多的人了解文物古跡,并從認識上產生主動保護的意識,給文物古跡的長久保護創造更有利的條件[3]。把遺址看作是我國重要的景觀資源,通過探討其歷史文化、美學價值,進行創造性的保護與利用,使遺址以多種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4]。此外,遺址類公園不是簡單的本體保護與利用,而是要考慮其整體環境、深入研究從而進行創造性地設計[5]。
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在增強文化自信與推動社會文化繁榮興盛上具有重 要意義[6]。國家對遺址保護相關概念的提出,揭示了遺址保護的新思路,即在遵循保護第一原則、確保遺址本體及其環境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通過公園這一載體充分展示遺址的內在價值,發揮其“對改善生態環境、優化城市面貌、促進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7],探討遺址保護與城市建設共生共榮、和諧發展的新模式。通過規劃建設遺址上的現代公園,推動本地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8]。
遺址保護性設計要求從時間到空間,全方位、多層次分析并運用各種景觀元素和表達手法,從而完成一個具備內容豐富與內涵深厚的實體公園[9],這顯然不僅僅是強調游憩功能、突出綠地共性的城市公園,其植物景觀設計也不能簡單地采用城市公園的模式,更不能按照一個模式進行建設,而必須圍繞遺址的主題,分析承載遺址的環境,運用特定的植物種類,通過景觀設計手段,營造出與考古遺址屬性及其背景環境相適應的特定公共空間,并針對不同遺址的個性進行規劃設計,以突出其獨特的人文和科學價值[10]。
遺址保護范圍內可保留現狀大樹,但不能新植高大喬木,只可鋪設草皮進行覆綠,嚴格實行區域性保護。整體營造寂靜蕭索的自然風貌,充分體現出遺址感和歷史感。
不同城市的遺址緩沖保護區范圍根據規范要求劃定,緩沖區內不得種植喬木和危害墻體的藤蔓類植物,植物種植可選擇不遮擋墻體或遺跡走勢和根系不破壞遺址的樹種。現有樹木影響遺址安全的應當移植,遮擋的植物應當修剪或者遷移。
非遺址區域綠化設計采用城市公園常規設計手法,以精致化組團和片林為主,結合疏林草地點綴孤景喬木,不同功能分區選擇相適應的綠化種植形式和植物品種。
秦淮新河百里風光帶全長超過60 km,沿線平均寬度兩側各100 m,由明外郭遺存部分和秦淮新河兩側組成,本項目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節點[11],上位規劃對此公園的定位為“花海看郭”[12]。明外郭所在區域現處于南京主城區與次城區之間的城鄉交錯帶,由于城市擴張引起的公路、高速公路和高鐵等基礎設施建設,使得該區域景觀破敗,環境臟亂[13]。
高橋門公園共分為樂活花園區、溪林溢彩區、花海觀郭區、綠林飄帶區四個景觀區。本文研究的遺址區域位于“花海觀郭”區,為本項目示范區,總設計面積約7萬m2。
4.2.1 外郭城遺址
明外郭是明代南京四重城垣的最外層城垣,約建于洪武初年,至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是南京明城墻的重要組成部分。明外郭對于了解明代軍事和政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對南京市文物保護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具有一定的科學和社會價值。
4.2.2 抗戰碉堡
碉堡為抗戰時期軍事防御性建筑物,是戰爭的產物,屬鋼筋混凝土結構,頂部平整,整體呈圓柱體,上部略小底部稍大,抗戰碉堡的發現對于研究明代和民國軍事防御設施的有效結合提供了佐證與參考依據。
依照《南京城墻保護條例》,明外郭和碉堡總體設計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不片面強調利用、追求經濟效益,避免干擾文物遺址的保護及造成“保護性破壞”[14]。
4.3.1 嚴守遺址保護范圍線,利用植被實現區域性保護
抗戰碉堡位置處在明代外郭本體上,因此遺址保護范圍為明外郭城墻原址寬度約35 m,在此范圍內保留現狀大樹,不新植高大喬木,只鋪設草皮進行覆綠,嚴格實現區域性保護。
4.3.2 遺址緩沖保護區以低矮灌木為主,以塑造郭體走勢為主
自外郭本體兩側開始需各退讓8 m作為遺址緩沖保護區,根據《南京城墻保護條例》規定[10],現存城墻兩側8 m以內不得種植喬木和危害城墻的藤蔓類植物,城墻兩側8 m以外、保護范圍以內應當選擇不遮擋城墻和根系不破壞城墻的樹種。現有樹木影響城墻安全的應當遷移,遮擋城墻的應當修剪或者遷移。
4.3.3 非遺址區以公園常規設計模式為主,與城市功能相輔相成
非遺址區域綠化設計采用城市公園常規設計手法,以精致化組團和片林為主,結合疏林草地點綴孤景喬木,不同功能分區選擇相適應的綠化種植形式和植物品種。
核心區按照遺址分布范圍,分為遺址保護區和非遺址區分別進行綠化總體設計,后者又可詳細分為遺址保護展示區入口廣場、中央生態水景、花海觀郭臺地和高鐵防護林帶。公園的園林規劃思想體現出古老文化與現代城市公園的融合,打造“自然之美,草野之趣”。
5.1.1 遺址保護區
明外郭包括35 m郭體保護區和兩側各8 m的緩沖區,嚴禁種植高大喬木破壞郭體,35 m郭體保護區內采用“喬木+草坪”的模式,以疏林草地為主,兩側8 m緩沖區內以草皮為主,營造自然野趣、生態的景觀效果,設計幾組曲線式觀賞草花境來勾勒出郭體走向。緩沖區外邊緣選用高大喬木林自然式種植,標識出遺址范圍、位置和規模,增強明外郭的整體走勢。
5.1.2 非遺址區
按照不同分區選擇相適應的綠化配置形式和品種搭配,注重基調喬木的選擇和落葉與常綠林的搭配,以精致組圖結合疏林草地的做法,營造疏密有致、層次豐富的綠化景觀效果。
5.2.1 遺址保護區
5.2.1.1 明外郭本體和抗戰碉堡保護區
35 m明外郭本體以保護遺址景觀為主,抗戰碉堡區主要展示遺址外觀,綠化以大草坪為主,結合慢行系統,營造視線開闊的疏林草地景觀。此外,保留現狀長勢好的高大喬木,如法桐、香樟等,這些大樹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其優美姿態也能為公園景觀添姿增彩。
5.2.1.2 兩側8 m緩沖區
兩側各8 m緩沖區以曲線型觀賞草花境勾勒郭體走勢,營造自然生態、野趣生動的景觀效果,讓游人有直觀的印象。根據游人觀賞視角,種植形式采用單面觀、雙面觀和多面觀,前景種植低矮的多年生草本和小灌木,中景選擇長勢較高的不同形態觀賞草,背景搭配多年生草花等。
5.2.1.3 緩沖區外邊緣
外邊緣種植香樟和烏桕、實生銀杏,中層搭配日本晚櫻、紫葉李、金桂等,一方面起隔離保護作用,另一方面強化明外郭的郭體走勢,給游人以直觀的印象。此外,銀杏作為古老的孑遺植物,歷史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商代,可以映射出明外郭遺址的歷史厚重感。
5.2.2 非遺址區
5.2.2.1 入口廣場
樹種選擇以南京鄉土樹種為主,運用綠化來展示入口形象,同時能夠隔離城市干道的噪音、灰塵,從而使公園內部形成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主路行道樹選擇染井吉野櫻,打造櫻花大道,入口與城市道路間以常綠樹種進行降塵隔離。入口有配套施設建筑,綠化設計以精致組團為主,組團綠化前側以開敞草皮為主,組團中下層曲線式灌木色帶,前側用低矮灌木和多年生草花鑲邊,后側搭配常綠和色葉灌木,上層種植造景大喬木,中層搭配花灌木,同時點綴造型松、灌木球等,并搭配若干景石。
5.2.2.2 花海觀郭體臺地
為本項目核心節點,區域內有明外郭郭體穿過,設計采用慢行系統予以保護,利用場地高差設計大面積臺地花海,種植多年生草花和宿根花卉等,如美麗月見草、大花金雞菊、宿根福祿考等,點綴城墻歷史文化小品,營造花海觀郭的意境。
5.2.2.3 中央生態水景
作為生態示范區,對水質凈化有一定要求,綠化設計依據不同水位設計耐水濕植物和水生植物品種,同時兼顧水質凈化,打造類濕地生境。水岸邊種植杉林類和耐水濕植物,點綴觀賞草。水生植物對水質凈化起到重要作用,與生態濾池和雨水回收系統等設施共同凈化水質,營造濕地生境。
5.2.2.4 高鐵防護林帶
核心區內有兩條京滬高鐵線穿過,綠地范圍距離高鐵15 m,作為防護隔離區,對于保證公園內部防塵降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綠化設計形式以曲線型灌木線劃分草皮與組團,突出林緣線前側片植春夏季開花的花灌木,后側背景選擇常綠喬木和色葉喬木,下層多層次灌木組合,低矮草花鑲邊,常綠灌木作為下層背景林帶。
本文探討了南京明外郭高橋門公園基于遺址保護的綠化景觀設計,重點研究了如何從遺址保護視角進行遺址區和非遺址區的綠化設計,研究總結了綠化表達策略、綠化配置原則等,基于不同功能分區詳細闡述了綠化配置形式和植物品種的選擇等內容。
基于遺址保護類的城市公園兼具保護遺址和為游人提供文化感受與游憩享受雙重功能:一方面,是文物古跡的保護載體,為子孫后代保留著歷史文化變遷的痕跡;另一方面,還是休閑的理想場所之一,可讓市民了解歷史知識并感受遺址獨特的魅力。本項目作為南京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風光帶歷史展示帶上的重要節點之一,其基于遺址保護的綠化設計研究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價值,以期為同類型案例提供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