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邦萍
(云南省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尚勇管護所,云南 勐臘 666300)
西雙版納是北回歸線上唯一的一片綠洲,具有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如果說,西雙版納是“動植物王國”,那么,勐臘就是“動植物王國皇冠上的明珠”。保護、開發利用好這顆“明珠,不僅僅是勐臘自己的事情,也可以說是關系到全省乃至全國的大事[1]。保護與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是矛盾的統一體,他們既相互并存,又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因此,只有在保護的前提下,才能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經濟,富民強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2]。
勐臘位于云南省南部,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邊疆縣,與老撾、緬甸山水相連。全縣森林覆蓋率為64%,境內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496萬畝,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70萬畝,縣級保護區32萬畝。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現知曉的就有5000多種植物,占全國植物種類的1/7,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種達58種;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19種,其中包括印度野牛、印支虎、懶猴、灰葉猴、綠孔雀以及我國僅產于勐臘的白頰長臂猿、棕頸犀鳥、白嘴犀鳥等[3]。
隨著近年來當地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使勐臘縣的森林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進而導致了一系列的生態和社會問題。
近20年來,隨著當地橡膠長期性經濟作物種植園的迅速擴展,村寨土地范圍內的大部分天然林、次生林被經濟林和經濟作物所取代;農業開發和道路建設使得區內的生態功能不斷弱化,原生植被生境破碎化,島嶼化[4]。此外,適宜種植砂仁的天然林中,也都被當地村民種上了砂仁,導致這些地塊的植被發生逆向退化過程,影響了原生境植物種類構成,降低了生物多樣性[5]。如:勐臘縣的勐伴、瑤區兩個鄉鎮列為糖廠的甘蔗基地,計劃種植2萬畝甘蔗,由于荒地不夠種,群眾就向樹林進軍;有的群眾沒有了種糧地就瞄準了保護區,更為嚴重的是有的人為種甘蔗,在保護區的核心區內推路,給森林資源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正由于無計劃、不合理地開發,浪費了森林資源,破壞了生態平衡,從而造成了水土流失,災害頻繁。僅1998年,勐臘縣境內因洪泛引起的災害就造成了上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
由于保護區植被的恢復、森林覆蓋率的提高、森林面積逐年增加,適宜亞洲象生存的環境及其食物源范圍正在不斷縮小。與此同時,當地原有的輪歇地逐漸被橡膠等長期性經濟作物代替,使野生亞洲象的取食范圍進一步縮減。因而,野象為尋覓食物,經常到社區群眾的農田、墾地內覓食,不僅破壞了莊稼,有時還傷害了家畜和人員。據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統計,1991年以來,以野象為主的野生動物肇事共造成西雙版納損失稻谷、糧食超過5萬t,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億元,有超過200多人遭到野象襲擊,甚至導致有30多人直接死亡。
勐臘縣的熱帶雨林,是我國保存面積較大、最為典型的熱帶雨林,這些熱帶雨林的長久保護,對勐臘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全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鑒于目前的情況,筆者認為有必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才能確保勐臘縣自然資源得到保護和合理利用。
4.1.1 建立健全有關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
建立整套涉及面廣而又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管理網絡。過去,正因為這方面存在薄弱,甚至出現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使得一部分人鉆了空子,占了便宜,因此,勐臘的森林資源才會遭到極大破壞。另外,不切合實際、不因地制宜,無計劃、無目的地發展經濟,盲目的種植狂,也帶來了對森林資源的嚴重毀壞。所以,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及其網絡,是確保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不遭破壞的根本保障。
4.1.2 提高各級領導干部和群眾的保護意識
要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主要是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保護意識,只有其思想認識跟上了,才會成為自覺的行為,也只有各級領導以身作則,才能帶動人民群眾積極主動,自覺地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使其從根本上懂得這項工作并非是每個部門、某個單位的事,而是全社會、全人類共同的大事。
4.1.3 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管理隊伍,保護、管理好自然保護區資源
加強和提高對自然保護區管理隊伍思想政治教育,積極培養具有專業知識的當地少數民族干部[6]。同時,加強具有現有隊伍建設,建立管理人員愛崗敬業,獻身保護事業的精神,結合實際開展學法、懂法、守法活動,提高依法辦事能力,不斷組織巡護員深入村寨宣傳《森林法》和有關法律、法規,使廣大的干部群眾依法護林、依法維護生態環境。
4.1.4 發揮森林公安隊伍的作用
加大執法力度,依法保護森林和野生動物資源,要集中警力,在州森林武警大隊的配合下嚴厲打擊非法侵占自然保護區林地、非法開展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以及偷砍盜伐、非法獵殺和倒賣野生動物產品的不法分子,依法管理非法進入保護區人員,維護林區治安,保護自然資源。
4.1.5 提高少數民族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
加快和鞏固山區少數民族教育,逐步減少和清除青壯年文盲,增強法制觀念。應用科學技術發展生態、發展經濟,以達到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目的。
保護自然資源的目的在于利用自然資源造福人類。在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同時兼顧當地群眾的利益,為社會經濟服務,同時也增強保護部門的自我發展能力。這里所說的合理開發利用并非全面所說到的那樣無計劃,大面積的毀林開墾種植橡膠、甘蔗等破壞自然環境的做法,而是在現有種的基礎上,應用科學技術和方法有計劃地合理開發利用[7]。
4.2.1 開展生態旅游
勐臘縣擁有了國家及云南省發展戰略中“西部”“民族文化”“綠色經濟”“國際通道”四要素,未來的旅游業發展大有可為。望天樹景點是典型的生態旅游景區,望天樹林是熱帶資源植物的基因庫,是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對象之一,也是我國優先保護的森林生態系統典型。所以科學知識和高雅文化為內涵,以生態學思想為指導,以休閑、度假、保健、求知、探索為載體,將其建設成為品位高雅、形式多樣、旅游者參與性強的旅游活動,讓旅游者既能體會到知識的增長和有利益身心健康,又能增強熱愛自然、保護環境意識,從而發展為弘揚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旅游景區。該景區的發展還可進一步帶動勐臘縣城、南臘河東岸的曼納傘傣族村落、北部曼帕村、西至景飄望天樹原始森林和曼朗原始村落等旅游景區和當地服務業的發展。
4.2.2 引導山區群眾應用科學的種田方式來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
要徹底改變山區少數民族有史以來的“刀耕火種”耕種的生產方式,鼓勵和扶持群眾多開良田,固定耕地,應用科學方法種田,增加糧食產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只要固定耕地,提高糧食產量,集體林、保護區的森林資源也就保住了,對于這些資源也可以有計劃,有秩序地采取間伐等合理開放利用,群眾可用這些資源增加經濟收入,把有限的資源變成無限的財富,使群眾看到保護區這些資源的好處,就能自覺參加保護工作。
4.2.3 開展社區共管,互助互利
自古以來,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當地政府達成共識,即保護區邊緣和區內村寨,原過耕地只要對環境不造成大的破壞,不損害森林資源,保護區均可開綠燈,但水田耕地固定外,對那些坡度較陡的輪歇地要逐步退耕還林,給予保護。目前邊境村寨貧困的較多,在新開水田時,政府還按其面積給予一定的補助,特別是為他們提供炸藥雷管等物資,鼓勵他們誰開墾誰擁有,多開多得。
4.2.4 提高土地利用率
合理利用輪歇地內的荒山坡種植水果、橡膠等經濟作物,還可套種長期經濟林木。如柚木、山桂花、椿樹、團花樹等,以短養長,以長養短,既綠化了慌山,又增加群眾的經濟收入,按國家退耕林政策,勐臘縣有幾萬畝甘蔗地將逐步下田下壩,有計劃地利用好這些坡地,將給群眾帶來較大的利益。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并為群眾開辟廣闊的致富道路,群眾富裕起來了,同時,也為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保護森林資源與社會經濟發展是互相依存、相互促進的,不保護好自然資源,尤其是森林資源,就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一旦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失去平衡,農作物、經濟作物就會受到惡劣氣候、自然災害的影響,也就無從發展經濟。